種糧大戶鄒明海:手把青秧插滿田 退步原來是向前

紅網時刻新聞4月12日訊(通訊員 田婧楊 劉旺)拒絕使用化肥、農藥,雙手拔草、施農家肥、一門心思只種綠色健康、富有能量的原生態稻穀,七年來,因爲這些不被外人理解的做法,鄒明海成了村民口中的“神經”。然而鄒明海有自己的堅持和信仰,如同他的微信名“農佛”一樣,面對譭譽得失,他始終不爲所動,淡定超脫。

身穿米色格子襯衫,架一副黑框眼鏡,即使頂着農村隨處可見的編織草帽,腳踩一雙黑色套鞋站在田埂上,54歲的鄒明海依然難掩儒雅帥氣。

2017年,在國外從事貿易工作的鄒明海回到故鄉,看着村裡很多田地荒着沒人種,聽着老人們閒談:幾十年前,田裡是有蟲子,但蟲害卻不多見,反倒是如今蟲子越來越多,農藥也越來越毒……與農業八竿子打不到一塊的他決定學習用傳統的耕種方式,不打藥,不鋤草,種出原生態放心米。回想起兒時米飯的味道,鄒明海腦子裡的想法很快落了地,同年,株洲民順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了。

種田第一步要有地。鄒明海認爲只有健康的土地才能生長出健康的糧食,於是,他專挑遠離村莊、坐落在山衝裡的農田。“山溝溝裡沒人要的田我都撿着了,一是年復一年腐爛在田裡的荒草使土地肥沃無比,二是能夠與大範圍的病蟲害隔離開來。”就這樣,鄒明海在朱亭鎮黃龍村花30萬元流轉了100餘畝土地做試驗田,硬是用一臺大型挖機扒了半個月的茅草。隨後膽大的他把秧苗拋進地裡就啥也不管了,讓水稻自生自滅。“等了大半年,畝產才100來斤,我請人幫我收割別人都笑我,說你這收了也等於白收。”就這樣,鄒明海成爲了村民口中的笑柄。

在試種中鄒明海也認識到這樣瞎搞行不通,2018年,他開始四處學習、詢問,不用農藥化肥怎麼種地,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省農科院朋友的幫助下,鄒明海發現了一個秘密武器——用雞、鴨、牛、羊、豬、人的糞便混合發酵成農家肥。就這樣,他又開始了收集糞便之旅,到農戶家、到養殖場,拉來幾十車糞便,混合鋸木灰、稻穀杆、石灰等,忍着惡臭倒在糞土堆上,翻搗了一遍。結果三四天之後,臭味變小了,到了十天左右,竟然完全不臭了,有些地方甚至長出了菌絲。歷經40天發酵完成,用車拖到田裡,再請工人手動施肥,春去秋來,整整134天后,水稻成熟了,畝產300斤,儘管產量不到平常稻穀的三分之一,但收穫的,全是高品質稻穀,他說:“那個米蒸出來的飯就是我小時候吃過的,我爸爸種出來那個味道。”

自此,鄒明海認準了努力的方向,投資200萬元在黃龍、政花、杉橋、黃洲、金府、福衝六個村30多個組流轉農田1000餘畝,開始大面積種植原生態優質稻。用農家肥代替化肥,用翻耕和手拔代替除草劑、用自然晾曬代替機器烘乾。碰上產量不穩定,幾十畝土地顆粒無收時,他選擇躺平,“絕收就絕收吧,幹嗎一定要追求完美呢,不是還有一些田有收成嗎?”遇上有麻雀來吃穀子,他也繼續佛系:“小鳥也是生命,吃就吃點唄!”

仁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在鄒明海看來,自然是一個和諧的整體,水稻、土地、麻雀都只是做了各自該做的,而他也只是在做他該做的,其餘的就交給老天安排好了。

沒有化肥農藥,也可以有農業。生態農業下的農作物更抗病抗旱,生命力更強,收穫的糧食品級更好,營養含量更高。雖然產量低些,收益小些,但鄒明海並沒有打算改變自己的堅持。如今鄒明海的《田園葉》生態大米在有機食品圈裡小有名氣,受到衆多養生人士的推崇,在沒有藉助其他營銷平臺的情況下,僅憑他個人朋友圈的影響力,產品就遠銷北上廣,年銷售達5萬斤,每斤售價約在22—23元之間。

在3月22日與12位種糧大戶共進早餐時,區委書記李曉彤提出,種糧大戶要扛起糧食生產責任,重視“規模興農”“科技興農”“生態興農”,爲淥口區糧食生產、農業發展、鄉村振興作出更大貢獻。而鄒明海的做法,恰巧與“生態興農”思想不謀而合。

米良即爲糧,人良方做食,鄒明海種水稻的出發點很簡單,讓田野迴歸原始的樣貌,讓食物迴歸純粹的味道。記者幫他粗略算了一下帳,目前每斤大米銷售價大約20出頭,成本價約17元,然而鄒明海並不想把自己種的大米打造成“貴族”產品。

“長期吃有機食品,身體會越來越健康。但健康不應該只屬於小部分人,應該屬於更多人,我一直也在摸索,如何讓這個價格更平民化,讓更多人都能吃上放心糧。”鄒明海說。

以正念、善念澆灌農田,爲更多的家庭送去幸福與安康。鄒明海的故事讓記者想起了一首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爲道,退步原來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