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箋變革/學者:助接受學名藥 非限縮用藥

藥品處方箋即將出現大變革,先從牙醫診所試辦,但消息一出,引發醫界、藥界論戰。中華景康藥學基金會董事長、臺大藥學專業學院教授沈麗娟表示,該措施目的不在於限縮民衆用藥,而是讓民衆更加了解本土學名藥,如果想患者堅持使用原廠藥,建議比照美國,必須自付差額負擔。

沈麗娟表示,原廠藥過了專利期後,其他藥廠就會製造同成分、同療效、同副作用的學名藥,俗稱三同藥物,美國學名藥佔比高達五至八成,如要使用原廠藥,須自付差額負擔,但國內尚無相關機制。

沈麗娟指出,全民健保制度至明年將上路滿卅年,期間政府持續推動學名藥,但許多民衆還是覺得原廠藥品質較佳就連大學生也是如此,爲此,她在大學課堂經常灌輸學名藥不比原廠藥差的概念,期待大家對學名藥能有正確認知。

健保署從十月起,將從牙醫診所着手推動處方箋變革,沈麗娟說,「這是一個契機」,健保署重新設定學名藥藥品電腦編碼,這有助於處方箋變革,也向國際宣示,臺灣正擬定推動學名藥的政策,至於效果如何,還需要後續觀察。

沈麗娟表示,在健保給付國內前十大藥品中,仍然有不少屬於已過專利期的原廠藥,價格比其他國家貴上許多,增加健保負擔,若再不改革,經費有限,就難以加速引進新藥,照顧更多病人。

沈麗娟說,希望措施從牙科診所開始,日後能擴至全面,除了解決缺藥困境,也讓民衆逐漸接受學名藥。若患者仍想使用原廠藥,建議比照美國製度,患者自付差額負擔,如此一來,健保節省藥物支出經費,早日引進新藥、新科技。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認同使用原廠藥應自付差額負擔的「財務誘因」機制,如此民衆纔會趨向選擇學名藥,並控制健保財務支出,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以利健保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