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景成線,打開新體驗(美麗中國·不一樣的生態遊②)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在山林中聽林改故事,在閩江源學自然新知,福建以生態遊帶動新業態——

串景成線,打開新體驗(美麗中國·不一樣的生態遊②)

本報記者  施  鈺

核心閱讀

一條生態旅遊線路,能有多少種新體驗?

在莽莽山林聽林改故事、在閩江源學自然新知……在生態資源豐富的福建,攝影、寫生、影視等新興文旅業態蓬勃興起,綠水青山間發展的底蘊更加濃厚。

冬日暖陽,山風拂面。在福建龍巖市武平縣萬安鎮捷文村,沿着武夷山國家森林步道武平段行走,滿眼蒼翠,鼻尖縈繞着草木清香。

在福建,有這樣一條生態旅遊線路,串起天階山國家森林公園、建寧閩江源國家溼地公園、中山河國家溼地公園等,涉及6處自然保護地、2個國有林場,捷文村正是線路上的一個重要點位。

從捷文村出發,沿着這條線路,不僅能欣賞山的豁達、水的清澈,還能體會“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情懷,進而感受因生態而興的多元業態迸發出的生機活力。

在捷文村,聽“全國林改策源地”的故事

陽光穿過密密的枝葉灑下,來自廈門的戶外運動愛好者何偉鑫踏着河卵石鋪就的山間步道行走,沒多久,腦門上就冒出了汗。“這裡四通八達,有5條步行環線可以選擇,周邊環境非常原生態,很適合爬山、徒步。”步道的設計與兩側的景緻,令何偉鑫感到驚喜。

2001年,捷文村率先啓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分山到戶,試點林權證換髮,誕生了全國第一本新式林權證,被譽爲“全國林改策源地”。

“林改分山到戶後,村民保護山林的積極性大大提高,林子也越來越茂密。”捷文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財林說,森林步道是捷文村發展森林旅遊的重要基礎設施,以天然闊葉林豐富區域爲主,結合古道或已有小路,保留步道及其周邊自然風貌,保持生態系統完整性、原真性。

走完步道,何偉鑫來到村裡建設的“我有青山”主題館。“曾經,砍伐集體林成爲武平縣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如今,我們發展林下經濟,延長林產品產業鏈,打造生態旅遊精品線路……”主題館內,講解員盧秋霞正熱心介紹林改帶來的可喜變化。

在武平縣,像捷文村這樣擁有森林步道與康養基地的地方還有不少。依託豐富森林資源,武平縣開發了康復療養、休閒遊憩、運動體驗、自然教育等森林康養服務產品,吸引不少遊客。

“這些年,我們利用林下空間,大力發展林菌、林蜂、林藥等林下特色種養產業。”李財林說,遊客來遊玩時,看到村裡的好環境,大多會買些林下產品帶回去。據統計,2024年武平縣林下經濟經營面積達161.38萬畝,實現產值47.14億元;森林康養接待遊客347.8萬人次,實現總產值14.22億元。

在閩江源,學習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知識

一路向北,青山依舊,亦有新的景緻。

前不久,上海交通大學研二學生蔣安堯跟隨一支生態文明研學實踐團隊在三明市建寧縣參加了一次探秘生物多樣性的深度研學遊。

迎着溪流而上,清澈水流擊打岩石,岸邊枝葉隨風輕拂水面。在千里閩江發源地——建寧縣均口鎮,坐落着福建建寧閩江源國家溼地公園。

“這是什麼植物?剛剛覓食的是什麼鳥?”鴛鴦湖、梅花垇、溼地植物園……蔣安堯與夥伴們沿着河岸踏足公園內各個生態節點,邊走邊問、邊拍邊記。“親眼看到,才能真正感受大自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對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蔣安堯說。

閩江源國家溼地公園服務中心主任王福根介紹,公園於2017年啓動國家溼地公園試點建設,協同鄰近的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閩江源國家森林公園形成三大自然保護地,也成了自然教育研學遊的好去處。

“節假日期間,縣裡賓館一房難求。”建寧縣旅遊發展中心副主任周思興介紹,“閩江源擁有豐富自然資源和獨特生態環境,在研學課程設計上,我們突出對閩江源自然景觀的觀察和介紹,讓參與者瞭解其形成的地質原理等知識。”

“我們將利用好溼地珍稀動植物種類多的優勢,建設科普宣傳長廊,把溼地公園打造成中小學生實訓基地、研學基地、露營基地、生態教育基地和觀鳥協會的實踐基地。”王福根說。

在大金湖,組團攝影、享受一站式服務

再往北走,來到三明市泰寧縣,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巖體與層層疊疊翠綠的樹林倒映在大金湖中。晴空下,一隻黑鳶振翅向山中飛去,攝影愛好者林娜立即用相機記錄下這一刻。

大金湖與丹霞地貌結合,形成獨特的水上丹霞地質遺蹟。“每年冬季,湖邊溼地都會飛來白鷺、黑鳶等鳥類,我就在這裡等待抓拍。”林娜說。

大金湖畔的梅口鄉水際村依託豐富水域資源,發展住宿、餐飲等業態,提供食宿行購遊一站式服務。“住湖邊民宿,和大家一起拍攝美景、交流心得,組團攝影遊別有趣味。”不久前,林娜在泰寧參加了攝影團體遊,和50多名攝影愛好者一起,在自然山水間賞景掠影。

如今,大金湖沿岸村莊還依託自然生態資源,開發攝影、寫生、影視等新興文旅業態。據介紹,泰寧縣近年來開始創建全域化寫生基地,已接待來寫生、社會實踐的遊客30餘萬人次,相關產業鏈逐漸向市場化發展,現在已有4家寫生企業落戶泰寧。

前不久,泰寧的山上下了場小雪。“要是雪再大些,就能看到冬日落雪覆滿山頭的美景了。”林娜說,“在這裡,春日有新生綠植吐露碧芽,夏季有山風入懷送來陣陣清涼,秋天有山間五彩斑斕……四時皆有景,還有不少自然景觀等着我們去體驗呢。”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21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