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新質生產力顯著特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對此,我們應從多方面深刻認識並綜合把握,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
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要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引發一次次產業革命。伴隨每一次產業革命,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屬性都充分顯現和釋放。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學科交叉融合不斷推進,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新能源等前沿科技,成爲引領產業變革的重要力量。近年來,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取得越來越多的成果,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但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迫切需求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科技創新基礎還不牢,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創力還不強,必須加強基礎研究,加大對原創技術、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的支持,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
生產要素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爲核心標誌,有賴於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從勞動者維度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對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的需求更大,迫切需要打造能夠充分利用現代技術、適應現代高端先進設備、具有知識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勞動者隊伍,進一步激發勞動者的創造力和能動性。從勞動資料維度看,數字技術使生產工具的表現形態極大豐富。在技術層面應加強基礎性、前瞻性技術研究,加快補齊基礎材料、先進工藝等短板,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在產業層面需着力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加大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在基礎設施層面要統籌佈局大科學裝置,優化升級傳統基礎設施,完善新型基礎設施。從勞動對象維度看,科技進步使勞動對象的範圍和領域發生了極大變化。當今時代,數據已成爲重要生產要素,需完善和規範數據流通規則,推進數據安全標準化體系建設,實現數據要素的高效配置。從生產要素的組合看,必須破除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爲政府更好結合,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
產業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載體。當前,數字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基因技術等的突破性創新表現出很強的產業聯動性,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的邊界進一步模糊,各國紛紛建立高效的體制機制,通過產學研融合發展使技術創新迅速轉化爲生產力。我國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佈局產業鏈,發揮產業結構升級、產業間協同、產業佈局優化等方面的綜合效應,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有效催生新質生產力。
制度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堅強保障。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需深化深層次改革,完善制度環境。健全新型舉國體制,聚焦經濟建設和事關國家發展與安全的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形成關於重大技術合作攻關的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體系,在創新資源配置、要素流動、科技供給、創新激勵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提供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形成政府、高校院所、企業共同發揮作用的創新生態系統。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充分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力和潛力。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充分吸收借鑑世界各國有益於生產力發展的制度創新成果,爲新質生產力發展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同時,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還需在推進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方面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加快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冠君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