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時評】隱私數據保護別總靠事後“打補丁”
智能汽車數據隱私泄露問題近日再度引發公衆關注。一位智能汽車車主發現,他的汽車AI能輕鬆掌握自己近一個月的全部出行信息。聯繫到近期幾起數據泄露事件,公衆對於智能汽車用戶數據信息“裸奔”的擔憂再起。
爲強化智能汽車數據隱私保護,近年來,有關部門做了不少工作:無論是在個人信息保護法中列出相關規定,還是出臺《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干規定(試行)》等,都體現了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
不過,隨着當前汽車智能化和網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新問題一直層出不窮:一些車企用戶的敏感信息被頻頻暴露於公衆視野,車內隱私視頻被隨意泄露等事件,更是時有發生。
智能科技跑得快,監管腳步不能慢。智能汽車數據隱私泄露,別總是出了事再立規,讓廣大車主信息一次次在監管盲區下被“裸奔”。
隱私數據保護,不能總靠事後“打補丁”。相關部門要正視消費者對數據隱私保護的迫切需求,加強前瞻性、預判性監管,加快推進法律法規的完善,列出“禁區”詳情,進一步明確違法處罰措施。
車企對個人信息收集、存儲、應用的規模越大、範圍越廣,就越要有嚴格的邊界約束和對等的風險防範機制。要提前明確信息監管紅線,對智能駕駛數據的使用做到有規可循,並根據技術發展實際情況,及時完善對技術服務商行爲的規範引導。
同時,對一些車企惡意蒐集信息行爲,要加大懲處力度,實施重拳打擊。
大數據時代,消費者隱私數據保護應被視爲“頭等大事”。汽車智能化是發展趨勢,但不應以泄露車主隱私爲代價。只有繫好數據隱私的“安全帶”,更加重視保護公衆合法權益,智能汽車行業才能行穩致遠,科技才能更好造福人類。
來源 新華社(樑建強)
責任編輯 羅秋旭
責任校對 易科彥
終審 編委 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