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電在華全面失敗,大衆還能翻身嗎?

10月30日,大衆汽車集團發佈了第三季度財報,量利承壓是大衆今年的主基調。財報顯示,大衆集團全球第三季度銷量同比下降7.1%至217.6萬輛,同期純電動汽車銷量同比下降9.8%至18.9萬輛。

#大衆汽車的“決定性時刻”#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季度的業績拖累了大衆今年前三季度的成績單。今年第三季度,大衆汽車集團淨利潤同比下降63.8%至15.7億歐元,其營業利潤同比下降41.7%,降至28.6億歐元。截至2024年9月底,大衆汽車部門的淨現金流爲33億歐元,同比下降32.7%。

今年前三季度,大衆汽車集團實現營收2372.79億歐元,同比增長0.9%;營業利潤129.07億歐元,同比減少20.5%。

事實上,自今年4月以來,大衆汽車的全球月銷量均全球同比下滑。同時,2024年大衆汽車每個季度的營業利潤均同比下滑。

大衆降本迫在眉睫,而如何實施成本縮減計劃卻成了難題。大衆汽車集團CEO奧博穆(OliverBlume)表示,在德國的運營成本是影響大衆汽車集團競爭力的主要拖累因素,因此必須大幅降低在德國的成本。

以上決定涉及德國至少三家工廠的關閉,數萬名員工的裁減,這使得大衆員工發起了激烈的抗議,甚至連德國總理朔爾茨也介入該事件,指出大衆汽車糾正過去的錯誤不應以犧牲勞動力爲代價,呼籲保留和保障就業。

事實上,大衆汽車的裁員不僅是在德國,今年9月大衆汽車就在中國進行了裁員。

從德國到中國,無論從銷量、裁員,還是高管醜聞的輿論風波來看,大衆汽車的寒冬已至。大衆汽方面也表示:“公司正處於歷史上的決定性時刻”。

#大衆純電銷量不如比亞迪的零頭#

在“公司正處於歷史上的決定性時刻”之前,奧博穆在沃爾夫斯堡總部舉行員工大會上表示,“不再有來自中國的支票了”。

此前的三個月內,大衆汽車發佈了兩次利潤警告。歐洲市場需求疲軟、中國市場利潤大幅下降,以及電動汽車轉型艱難,削弱了其盈利能力。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大衆汽車在華轉型的碰壁,中國汽車市場新能源滲透率正在猛增,甚至已經超越燃油車,成爲更多消費者的選擇。但大衆汽車在這一領域的戰略規劃顯得遲緩,導致其在關鍵市場失去競爭優勢。

儘管大衆汽車在中國地區第三季度純電汽車銷量達到‌5.75萬輛‌,同比增長‌5.2%‌‌,今年前三季度,大衆汽車在中國純電汽車銷量爲‌14.8萬輛‌,同比增長‌26.5%‌‌。但與自主品牌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今年前三個季度比亞迪純電銷量爲135.92萬輛,大衆汽車都沒有達到比亞迪的銷量零頭,這也表明了在新時代,中國汽車品牌與國外汽車品牌之間已經攻守互換。

11月4日,大衆汽車集團(中國)CEO貝瑞德作出了迴應。貝瑞德表示:“2024年和2025年是集團轉型關鍵期,雖然面臨困難和挑戰,但已做好充分準備。”

貝瑞德指出,大衆汽車從去年就對市場環境做出預判,電動汽車定價激進、競爭激烈的狀況仍將持續,並決定優先重視盈利能力,而非不計代價地追求市場份額。目前,能從電動汽車業務盈利是非常困難的,我們要積極優化成本結構,確保集團即便在最嚴峻的競爭形勢下仍能保持盈利。

據瞭解,自2026年起,大衆汽車集團的降本、轉型戰略將獲得成效,預計推出4款與途觀(參數丨圖片)尺寸相近的車型,售價約合2萬歐元。此外,大衆將與小鵬汽車合作開發兩款B級車型,奧迪與上汽集團正研發三款智能電動車型。到2027年,大衆汽車集團將在中國市場推出40款全新車型,其中20款爲新能源車型(包含純電和混動車型)。

#保時捷也跌下神壇#

分品牌來看大衆汽車的危局,旗下的大衆品牌乘用車、奧迪和保時捷沒有誰能獨善其身,前三季度全球銷量都出現了下滑,跌幅分別爲2.5%、10.9%和6.9%。

曾最引以爲傲的高端系列,優勢也不復存在。今年以來,保時捷在中國水逆不斷,被經銷商集體“逼宮”、瘋狂打折、股價暴跌、內部動盪,體面全無。

近日,更有媒體報道稱,某深圳經銷商對保時捷Macan車型大幅降價,其中2024款Macan2.0T的裸車報價最低可達35.8萬元,而這款車型的廠商指導價是57.80萬元,僅是官方售價的六折。

一時之間,“保時捷售價跌破40萬”的話題衝上了熱搜。在今年上半年,保時捷部分地區的經銷商就對入門車型Macan和純電動轎跑Taycan實施了大幅度降價促銷活動。

但降價並沒有挽回保時捷的銷量,今年前三季度,保時捷全球銷量22.6萬輛,同比下跌7%,其中中國市場僅貢獻了4.3萬輛,同比大跌29%,是保時捷今年跌幅最大的單一市場。

保時捷方面表示,全球市場交付量下滑主要是由於產品供應有限,中國市場交付量的下降,是由於中國市場持續緊張,以及保時捷注重價值導向的銷售策略。

言外之意是在華銷量下降是中國市場大環境不好,而保時捷把維持品牌格調放在首要位置。不難看出,保時捷面對困境,還是很難徹底放下面子,去迎合已經改變了的中國市場。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保時捷在中國銷量大跌的原因絕對不只是環境不好這麼簡單。一方面,是國產高端新能源產品的崛起,搶佔了一部分保時捷的市場份額,比亞迪、蔚來、極氪、問界等品牌陸續拿出仰望U8、蔚來ET9、極氪001FR、問界M9等準百萬級別車型,劍指保時捷核心領域。

另一方面,是保時捷在電動化轉型方面相對滯後,推出的純電車型如Taycan和MacanEV在市場上並未能提供較強的增長潛力。此外,保時捷的電動車型與同等價位的國產新能源車型相比,優勢並不明顯,尤其是在續航里程和價格方面。

在走量的入門級別,蔚來、理想、小鵬,小米,也都以不同的優勢,搶佔了純電Macan的市場,而它們的價格卻更加便宜。今年爆火的小米SU7,更是以21.59萬元的售價對標保時捷TaycanTurbo,野心勃勃。

最近,小米發佈會,又一次把保時捷擺在明面上對標。此前的小米SU7可以說是“碰瓷”了保時捷的設計,在價格和性價比上成功拿下一衆消費者,這一次SU7Ultra發佈,再次對標保時捷TaycanTurbo,並且在保時捷最引以爲傲的速度上擊敗了它,SU7Ultra成爲紐北最速四門車。

這一次,保時捷的面子裡子都保不住了。

不可否認,近兩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太快,自主品牌車企彎道超車,消費者不再盲目崇拜外資品牌,對產品力有着更爲理性的判斷,也順勢削弱了豪華品牌的信仰,使其失去溢價能力。

可以肯定的是,面對此等困局,大衆的業績大幅下降、保時捷的跌落神壇或許只是個開始,慢慢地這種恐懼與壓迫感或許會蔓延至所有外資車企。【iDaily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