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大陸南北經濟差距已不容忽視
廈門是大陸擴大對外開放的「窗口」,形成經濟特區、臺商投資區等全方位格局。圖廈門港海天碼頭。(中新社)
9月8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33期)於線上舉行。本期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劉鳳良主持,聚焦「雙循環視角下的南北差距擴大問題」,知名經濟學家遲福林、史育龍、楊開忠、毛振華、劉曉光聯合解析。
論壇第一單元,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劉曉光代表論壇發佈CMF中國宏觀經濟專題報告。
報告圍繞三方面內容展開:
一、現狀:南北經濟發展差距持續加速擴大;
二、原因:多層次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三、影響:共同富裕、 社會問題、 新發展格局;
一、現狀:南北經濟發展差距持續加速擴大
南北差距擴大問題是區域發展的一個新特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的區域發展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情況、新問題,主要是指北方省份增長放緩,全國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北方經濟佔比進一步下降。李克強總理也指出,中國經濟出現了非常大的變化,走勢分化情況從原來的東西差距變成了以黃河爲界的南北差距。2018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發展新機制的意見》中,首次提出協調南北方區域發展新格局,這是關於南北方的定位問題首次出現在比較重要的政策文件中。
這裡先做一些基本界定。在討論這個問題時,南北差距、南北差距的擴大、南北差距持續加速擴大是三個不同的層次。大家在分析短期形勢時概念尚比較統一,但討論具體原因時的不一致性則比較大,所以本期討論需要先作一些界定。
第一個界定,關於南北地區的劃分。這裡南北地區是按照秦嶺-淮河一線劃分的,分爲南方16個省(市、區)和北方15個省(市、區),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南北地區經濟總量及人均數據一比一的時期,說明這種劃分方法總體較平衡。更重要的是,只要樣本固定,考察期內不同的走勢就都有助於揭示其背後重要的變化。
第二個界定,這裡聚焦的是南北經濟發展差距,既涉及總量意義也涉及人均意義,總量意義是涉及經濟版圖的平衡問題,人均意義是考慮了每個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最終能否達到一致的問題,當前總量意義和人均意義都很重要。短期內我們更關注的是差距持續加速擴大問題,因爲這一般情況下代表了經濟非常快速走向失衡的變化,因此在三者中也是最嚴峻的。
第三個界定,在儘量展示一些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報告不可避免會涉及到一些共同的價值判斷,比如是否有利於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一些特徵事實表明,南北經濟發展差距在近十年來出現了持續加速擴大的現象。以計劃經濟時期的生產力佈局爲起點,改革開放以來南北經濟發展經歷了市場經濟下走向平衡期、平衡發展期、加速失衡期三個階段。
第一,南北經濟總量差距持續加速擴大。儘管一直以來南方經濟佔比都在擴大,但最近十年的變化是非常快速的,且原先和最近的擴大是不同的概念:在建國之初和計劃經濟時期,國家出於各種考慮建立生產力的初步佈局,這是按照當時南北地域一比一的比例進行的。在改革開放第一階段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份額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南方擴大、北方縮減的現象,但在人均意義上卻走向平衡,因爲南方的人口在當時多於北方人口。在改革開放第二階段經歷了總體比較穩定的二十多年平衡發展期,直到最近十年出現了加速失衡期。這三個階段看起來都是南方經濟份額在上升,但代表的含義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南北人均水平差距同樣加速擴大。南北人均GDP差距也出現比較明顯的三個階段。早期生產力佈局上,因爲計劃經濟的安排,人均意義上大體是南方略低於北方的狀態,改革開放的第一階段很快就走向了人均意義上一比一的關係,稱作走向平衡期。第二階段是平衡發展期,人均GDP達到一比一的關係之後,基本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平衡狀態,雖然出現了跨省級的人口流動,但在南北區域上是平衡的。最近十年的加速失衡期,南北人均GDP差距迅速擴大,北方人口大量南遷,且即便考慮到人口流動因素,南方人均GDP仍比北方高出了30%。
第三,北方人口南遷,差距加速擴大。從人口來講,人均收入帶來了人口的流動。過去很長時間內,南方和北方人口基本是1.3到1.4倍的比例關係,存在很多的人口流動,但在南北之間基本是平衡的局面。最近十年出現從北方人口快速向南方遷移的現象,所以,目前1.8倍的GDP總量差距中,其中1.5倍是人口差距,1.3倍是人均GDP差距。
第四,產業發展差距全面擴大。南北經濟差距主要體現在第二、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產值南方是北方的2倍;第三產業是1.8倍。如果再進行細分,第二產業中差距較大的主要是工業,南方是北方的2倍,第三產業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房地產業,南方是北方的2倍以上,金融保險業的南方佔比也要遠遠超過北方。南北差距比較小的產業一是第一產業,在人均意義上差距最小;二是服務產業中的交通運輸業。
第五,民生福祉南北差距與東中西差距疊加顯化。按人均消費支出、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來衡量民生福祉可以觀察到,除了東中西差距之外,目前又疊加了南北的差距,北方人口密集區域中,三項人均指標較低的區域更多一些,南方地區三項人均指標較高的區域更多一些,這反映了省級福利的差別。總體而言,東中西差距依然存在,但疊加了南北的效應。
這些不是過去一兩年的變化,而是過去十年的變化。按照GDP增長率來看,過去幾十年我國經濟增長經歷了大起大落,但南北之間始終咬合較緊,處於同起同落的狀態。而最近十年出現了很明顯的分化,如果用新常態的概念來概括,基本可以認爲南方經濟沒有走入新常態,而主要是北方經濟處於大面積停滯的狀態。人口方面也涉及到了這一點,按年度增長來看,在過去二十年間,南方人口增長率沒有太大變化,而北方出現了大規模的下降。這裡僅觀察了一些核心指標,實際上這個核心指標可以和全面指標做對比,因爲核心指標一旦變化,其他的指標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
許憲春等學者用36個核心指標構建了四大方面的平衡發展指數,結果顯示南北差距在持續擴大。最核心的差距是經濟方面,而經濟方面的差距擴大以後,相應的社會進步、民生福祉也都會發生變化,民生福祉由北方佔優變爲南方佔優,唯一不同的是生態環境指標上南北差距在縮小,這可能反映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權衡問題。
最核心的指標就是人口,人口在自由流動,人口流動的方向也能看出經濟發展的差距。最典型的是「五普」「六普」「七普」(人口普查)之間的變化。從2000到2010年的十年間,北方人口增長略快或者沒有太大差別,但是最近十年,南北人口增長差距對比非常明顯,北方增長2%,南方增長8.5%,這是非常典型的特徵。換算到省級層面,也能觀察出這種差別。在 「五普」至「六普」期間,人口基本是從中部到沿海流動,南北之間的對比不強烈;「六普」至「七普」期間,很多北方省份出現大規模的人口負增長,南方人口增長更快一些。
目前還不是北方人口形勢最嚴重的時期,因爲就勞動年齡人口占比而言,北方略好於南方,在很多區域也會觀察到,北方的人力資本是少數稍微佔優的指標;同時,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占比,雖然北方略高於南方,但差別也不是很大。但未來十年內,兩個相關指標的對比可能就會非常鮮明:一是0-14歲人口的南北方差距非常大;二是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北方會嚴重高於南方,這是未來十年將出現的非常大的人口挑戰,雖然全國都會面臨這個挑戰,但北方面臨的挑戰會更大一些。
北方經濟也面臨比較大的挑戰,如果把全國的省市的政府債務按風險和增速高低分成四個維度,落在低增長、高風險維度的大多是北方省份。而南方大多數省份在高增長、高風險維度,這符合金融學上的風險收益平衡理論。南方也有部分地區屬於高增長、低風險維度,北上廣則屬於低增長、低風險維度。北方的經濟增長壓力較大。
基於以上事實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以計劃經濟時期的生產力佈局爲起點,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市場經濟下走向平衡期、平衡發展期、加速失衡期三個階段,南北經濟發展差距(包括總量意義和人均意義)已經擴大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且在短期內沒有收斂的跡象。
二、原因:多層次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第一層次因素是對於差距的主要方面做一些分解。
第一,產業層面。一個非常突出的特徵是,過去十年北方經濟的第二產業增長陷入停滯。雖然一產二產三產都是南方地區發展快於北方,但差距主要在第二產業。2012年到2020年,北方第二產業的名義值沒有增長。考慮宏觀上的新常態,我們認爲幾年來整體經濟增速在放緩,但南方經濟沒有放緩,北方經濟走向停滯,全國經濟表現出來的放緩是二者加總的結果。對於第三產業,北方增長稍緩但仍在增長。第二產業的停滯最終肯定會給第三產業帶來影響,如果遲遲走不出停滯,第三產業也可能受到影響,未來南北的差距很可能由二產延伸到三產去,這是值得擔憂的地方。
第二,需求層面。雖然消費、投資、進出口增速出現南方高於北方的局面,值得擔憂的主要是投資,截至2017年的數據已經可以看出北方投資增速陷入停滯的局面。消費方面,雖然缺口在擴大,但南北消費的差距不是非常大。出口方面,北方和南方的差距也越來越大,目前80%以上的出口在南方,北方出口佔比只有20%。基本可以斷定,在需求層面北方主要是投資和出口陷入停滯的狀態。
第三,技術層面。經濟停滯時研發和創新投入也會大幅縮水,比較嚴重的問題是南北差距擴大的速度太快。2008年-2009年時,南北研發經費、研發人員、研發項目的對比基本上和人口成正比,呈現一倍多的差距,但目前已經擴大到三四倍的差距,這樣的差距顯然會帶來技術、產業各方面滯後的問題。這種差距不是南快北慢,而是北方的停滯。北方加總的研發經費、研發人員投入近年來未有增長,這是相對比較嚴峻的問題。在專利產出方面也出現類似的現象,北方地區的專利申請數和授權數都出現了大範圍停滯的狀態。
按照這個思路層層分解下去,會發現南北差距幾乎是全面性的,北方劣勢持續擴大,優勢不斷縮小,乃至逆轉。如目前北方佔優的人力資本,南北差距缺口在快速縮小,教育、醫療等情況也類似。若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其他的相關社會指標和民生福祉指標,即便一時是優勢,長期也會轉換爲劣勢。
第二層次原因是產業結構變遷。工業化是經濟發展永恆的主題,工業化不一定是同質,不同時期的工業化內涵是不一樣的,但是保持工業化的過程或者轉型升級的過程是必需的。截止到目前,各省經濟增速和第二產業佔比間依然是正相關關係,和第三產業佔比間依然是負相關關係。近十年間,南北方工業發展出現的很大變化是,南方的工業進行了新一代升級後實現更快發展,北方明顯落後了。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南北比值已經從二十年前的1.56倍擴大到了2.65倍,這也導致最近十年南北方生產率的結構效應上出現了非常大的分化。
產業層面的背後依然不是根本原因,南北方同樣起步於農業經濟佔比較高的階段,逐漸經歷了工業化、服務化的轉化,產業結構在理論上來說也是經濟體的內生變量。這裡就涉及到第三層次的原因,即市場化程度和營商環境。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市場化指數排名南方整體靠前,而營商環境指數除了北京以外,北方的排名普遍較低,南方省份在市場化程度和營商環境方面優於北方省份,在民營經濟發展、市場中介組織的發育和法治環境、產品市場的發育程度和要素市場的發育程度排名中,也呈現類似的現象。
如果各省相比改革開放初期,市場化程度都在大幅度提高,那麼導致各省市場化程度不同的原因就涉及第四層次的原因:國家政策。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國家政策基本遵循了南方沿海沿江或南方東南先行先試的思路,後期出臺的國家新區、自貿區等政策基本是前期政策的層層疊加。這種疊加不僅僅帶來了早期增長的差別,更重要的是對於改革「基因」的注入。這也解釋南方爲什麼改革總是能夠領先,總是能夠創新調整,或者面對重大危機總是能夠很快的靈活調整。新時代以來,國家級新區和綜改特區的分佈上,南北之間的差別仍體現得非常明顯。很多南方省份覆蓋了兩個以上新區甚至更多,北方很多省市是零覆蓋,比如山東、河南、山西等等,新近提出一些的重大舉措也主要是針對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再進一步落實到地方上對於拉動經濟增長效應可能有限。
由此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南北差距持續擴大背後是北方地區整體面臨工業增長停滯、投資增長停滯、研發創新停滯「三大停滯問題」,原因是多層次、深層次的。
三、影響:共同富裕、社會問題、新發展格局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南北差距擴大問題既是北方地區發展的不充分,也是國內區域發展的不平衡。
影響一:共同富裕。人均意義上的南北差距持續加速擴大,意味着共同富裕的目標在地區層面的新阻礙。南北之間人均經濟數據由二十年前的一比一,擴大爲目前30%的人均GDP差距,20%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和20%的人均消費支出差距,增加了共同富裕在地區層面面臨的障礙。
影響二:社會問題。按照現有趨勢,南北差距將會繼續擴大,而且未來還將面臨嚴峻的社會挑戰。如人口老齡化問題,目前可以看到北方的老齡化程度要高於南方,但這只是第一個層次;在全國養老金系統、社保、戶籍制度種種制度下,跨地區轉移的農民工回鄉養老時可能無法帶走養老金,養老金只能留在當地,這又帶來第二層次的未來養老問題。此外2020年人口普查結果對老齡化問題可能還是低估的,因爲疫情下很多農民工滯留在家鄉,沒有外遷。解決辦法首先是統籌全國養老金系統,推動戶籍制度改革,但這解決的是人均意義上的收斂和共同富裕的問題,暗含的前提是解決規模經濟問題和新市民的住房問題。
目前還不是矛盾最突出的時期,在地區層面上可以明顯看出,就目前的勞動年齡人口和超高齡老齡人口占比而言,南北差距對比還不是非常鮮明。最鮮明的差距是0-14歲的人口占比。未來的勞動力人口和未來的社會需要負擔60歲以上的人口帶來的壓力,未來十年南北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這裡北方地區陷入一種困境:如果不鼓勵生育,未來會面臨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如果鼓勵生育,實際上就加劇了短期的社會負擔,老齡化本身就在迅速增加社會負擔,又有新的人口,所以勞動人口會更加緊縮,經濟會面臨下滑,培養的人力資本也會流失。
影響三: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基於投入產出表,最早於2008年前後、最遲於2012年開始,國內大循環開始發生驚天的「倒U型」變化:一是「國際-南方-北方」大循環變爲「國際-南方-南方」大循環;二是南方區域一體化越搞越好,北方經濟「分崩離析」。
從地區層面也可以觀察到,北方經濟已幾無增長極。五大區域性增長極在自身經濟增長和對周邊地區帶動作用方面均出現顯著分化。從五大增長極自身增長情況看,成渝地區的增長最爲顯著,京津冀地區增長情況較差;從對周邊地區增長帶動情況看,長三角輻射帶動作用最爲顯著,京津冀帶動效果較差。國家政策現在在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的新發展格局,對於北方經濟來講,重新融入南方大循環,這是一個新的機遇。要深入持續推進市場化改革,全面改善營商環境,從而能夠承接產業轉移,吸引人才和人口,這是北方當前急需做的工作。此外,對北方來講還要打破行政壁壘,加快培育地方新增長極。
建議構建統籌國內國際、協調南方北方的區域發展新格局。具體包括以下建議:
建議1:高度重視南北差距持續加速擴大問題,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加強頂層設計,重新審視和優化現有的區域發展戰略及區域性政策,在東中西的基礎上引入南北維度,構建統籌國內國際、協調南方北方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建議2:清醒認識當前南北差距擴大背後是北方地區面臨工業增長停滯、投資增長停滯、研發創新停滯「三大停滯問題」,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重振北方地區經濟,避免北方地區整體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建議3:加強北方地區全國性及區域性的城市羣、都市圈建設,加快培育北方經濟新增長極,加快地區層面十四五規劃項目實施和落地,充分發揮預期引領和跨週期調節作用,儘快走出當前困局。
建議4: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全國社保體系一體化改革,實現流動人口養老金賬戶統籌,養老金隨人走,解決工作與養老地不一致的問題,增強養老金系統的匹配性和可持續性。
建議5:對於北方地區,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着力改善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對投資和人口的吸引力,提高創新轉化水平,提高產業的競爭力。
建議6:對於北方重碳地區,落實雙碳目標要充分考慮到地區發展階段的差異、地區減碳成本-收益的差異,科學確立減排路徑和可持續發展路徑,建立市場化機制和合理的補償機制。
(本文來源「CMF中國宏觀經濟論壇」公衆號,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