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曾侯乙墓“挖出的諸侯國”:百餘古曾國青銅器蘇州展出

曾國,是史籍中失載的西周封國,隨着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的發掘和帶銘青銅器的不斷髮現,逐漸被世人知曉。曾國也成爲兩週時期唯一一個能利用考古材料構築其基本歷史的諸侯國,被譽爲“挖出來的諸侯國”。蘇州吳中博物館“穆穆曾侯—曾國出土青銅器特展”共展出湖北隨州、棗陽等地出土的歷代曾侯青銅器116件,勾勒出曾國從周初始封屏衛周朝,到戰國中晚期被楚所滅,約700年間的歷史畫卷,包括第一次面向公衆整套展出的吳王子光戟,一套完整的編鐘組合——擂鼓墩2號墓編鐘等。

展廳現場,擂鼓墩2號墓編鐘 戰國中期

2020年1月23日,“穆穆曾侯—曾國出土青銅器特展”在吳中博物館正式開幕,這是曾國文物首次大規模在吳地展出。澎湃新聞了解到,此次“穆穆曾侯——曾國出土青銅器特展”是依託湖北隨州地區歷年發掘的曾侯墓葬出土的豐富青銅器而打造的展覽,呈現了曾國自西周早期至戰國中期700年間的變遷。展出歷代曾侯青銅器共116件,包括“20世紀重大考古發現” 曾侯乙墓出土器物,以及獲2011、201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葉家山墓地及文峰塔墓地文物,包含了禮器、樂器、兵器及雜器等各類青銅器。

曾侯白生 魚伯彭銅卣(局部)西周早期 湖北省隨州市葉家山M27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曾國/隨國與楚吳“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周王朝分封諸侯,故而有了曾國。曾國之名,史籍無載,然1978年曾侯乙墓的發掘使其名聞天下。四十多年來,隨着湖北省境內擂鼓墩、郭家廟、文峰塔、葉家山、蘇家壟、棗樹林等衆多曾國貴族墓地的發掘,十多位曾侯的世系逐漸明晰。曾國成爲兩週時期唯一一個能利用考古材料構築其基本歷史的諸侯國,被譽爲“挖出來的諸侯國”,成爲中國南方青銅文化的標尺。

展廳現場

爲何曾國在史書中從未被記載?曾與隨是否是一個國家?策展人寧振南告訴記者,近幾年在曾侯墓地中出土了多件帶“隨”字銘文的青銅器,而文獻記載中“隨國”,因此目前學界的觀點是一國兩名,即隨國/曾國,就像楚國/荊國一樣。

歷代曾國遺址

展覽爲巡展,此前曾在山西青銅博物館展出。吳中博物館館長陳曾路表示,吳中博物館的這次展覽進行了一定的調整,“在歷史上,吳楚曾有過糾葛,這一方面也可以在展覽中得以體現。展覽增加了與吳有關係的文物,如出土於文峰塔墓地 M1的春秋晚期的曾侯輿甬鐘上有銘文紀錄了當時吳楚之戰的相關內容,這也和吳地有着直接關聯。”

西周早期曾國疆域及周邊諸國位置圖

展覽中,吳王子光戟是第一次面向公衆整套展出。戟戈裝飾一上一下,特徵一致,通體烏黑,鑄有內容相同的錯金鳥篆銘文,內容爲:“吳王子/光之用”。由此可知,作器者爲吳王子光,即吳王闔閭。而吳國器物出土於隨(曾)國,也與歷史文獻中春秋晚期吳伐楚破郢,楚王出奔隨國、爲隨所救的歷史或相印合。1981年出土於擂鼓墩2號墓的編鐘共36件,皆爲甬鍾,大型者8件,小型者28件,是國內目前僅次於曾侯乙編鐘的一套完整的編鐘組合,在展廳內做開放式陳列。陳曾路表示,這套編鐘也是此前特意加入的文物。此外,南公簋、立鳥蓋懸鈴銅罍等重磅展品也均在展覽中亮相。

擂鼓墩2號墓編鐘(局部) 戰國中期

以文物展示的曾國曆史變遷寧振南告訴記者,此次展覽標題是根據青銅器上的銘文所提煉出來的,如 “左右文武“提煉於曾侯輿甬鐘上的銘文,“左右楚王”提煉於曾侯戉阝甬鐘上的銘文。“這兩個詞組也很好的概括了曾國的歷史、政治轉變。”第一單元: “左右文武,以藩屏周”,主要展出了葉家山墓地出土的曾國青銅器。西周初年,漢東之地是周王朝經營南方的戰略要地。周王朝爲加強對荊楚地區的控制,“以番屏周”,在今隨棗走廊的漢東地區分封隨(曾)、鄂、唐、蔡、應、息等數十封國,組成一個龐大的姬姓封國集團,史稱“漢陽諸姬”。它們互爲掎角之勢,負責監視並阻斷荊楚和于越、淮夷結盟。葉家山墓地爲西周早期曾國墓地,位於湖北省隨州市蔣寨村,通過2011年和2013年發掘和對曾侯名號的銘文青銅器研究,發現了曾侯諫、曾侯白生、曾侯犺三位諸侯及其夫人等早期曾侯墓。

南公(南宮适) 南公簋(guǐ)西周早期 湖北省隨州市葉家山M111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敞口圓腹,高圈足下接方座,獸首形雙耳,簋外底懸一小鈴,內底中部鑄銘:“犺(kàng)作剌(烈)考南公寶 阝尊 彝。”表明該簋是曾侯犺爲其父南公所做的祭器。

曾侯諫 獸首形銅面具 西周早期 湖北省隨州市葉家山M65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面具模仿同時期其他器物獸面紋造型,水牛狀粗角上翹,角、耳、眉、鼻外凸,器物內壁相應的位置凹入,浮雕感較強。眉及鼻孔處的內壁有三個橋形穿孔,便於穿繩綁縛。根據墓葬出土位置判斷,應爲與銅胄搭配使用的胄飾。

曾侯白(bó)生 立鳥蓋懸鈴銅罍(léi)西周早期 湖北省隨州市葉家山M27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蓋上立鳥,肩、耳部飾獸首,四面自上而下飾扉棱,外底懸鈴,裝飾誇張,工藝高超。此種造型風格的青銅器代表了隨棗走廊地區西周早期鄂、曾青銅器的水準,體現出周文化中心區域之外的文化特徵。

曾侯白(bó)生 魚伯彭銅卣(yǒu)西周早期 湖北省隨州市葉家山M27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卣是晚商時期的一種主要酒器,延續到西周早期時多腹部光素,只在頸部、圈足裝飾細密線條的紋帶,此卣則裝飾繁密,特徵突出。

曾侯犺(kàng) 雲紋銅編鐘 西周早期 湖北省隨州市葉家山M111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該套編鐘由1件鎛鍾和4件甬鍾組成,是迄今所見西周時期數量最多的編鐘,也是曾國已發現年代最早的成套編鐘,首見鎛鍾與甬鍾組合。這套編鐘均爲雙音鍾,較之商代殷墟編鐘的宮、角、羽三聲,新增加了“徵”聲,構成了“四聲七音”的律制,對研究我國古代樂懸制度及音樂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 春秋時期,周王朝式微,“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國日漸強盛,文獻記載,楚國曾討伐隨國(曾國),隨被迫議和,自此成爲楚國附庸。第二單元爲“左右楚王,附楚抗吳”,其中所展示的青銅器體現了愈發濃烈的楚式風格,並證實了當時曾國“左右文武”向“左右楚王”的巨大轉變,以及春秋晚期吳王伐楚,隨(曾)人救楚抗吳的史實。

吳王子光 戟 春秋晚期 湖北省隨州市文峰塔墓地M21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帶刺雙戈戟,柲端有矛刺,柲杆上段豎置兩件戟戈,上戈有內,下戈無內。兩件戈裝飾特徵一致,通體烏黑,援、胡部飾火焰形暗紋,胡部鑄有內容相同的錯金鳥篆銘文,內容爲:“吳王子光之用”。由此可知,作器者爲吳王子光,即吳王闔閭。

吳王子光 戟 春秋晚期 湖北省隨州市文峰塔墓地M21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寧振南表示,曾國的藝術特點與歷史是一脈相承的,早期偏向於西周王室風格,到了春秋時期,隨着曾國政治上的轉變,其器物風格也逐漸楚化。“在我看來,所謂的南方風格,也是楚化後的風格。由於楚王墓沒能有大型墓葬的揭露,所以如曾侯乙、曾侯丙等出土的文物則代表了當時楚國最複雜,檔次最高的工藝。而編鐘的發展則是從西周到春秋戰國一脈相承的,在器型和數量上不斷豐富,在音樂禮制上也越來越完善。”最後是第三單元“華夏正聲,領袖楚風”,從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和稍晚的擂鼓墩二號墓都發現了大量的音樂文物,出土時各種樂器排列有序,真實再現了“八音和鳴”的古代音樂場景。自曾侯乙編鐘開始,中國音樂框架的體系已然形成,成爲了華夏正聲的代表,影響深遠。

曾侯乙 帷帳構件 戰國早期 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M1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該套青銅構件,經學者研究復原後的帷帳面闊近10米,進深超4米,高度近3米,設計合理,製作精巧,組裝和拆卸便捷,是曾侯乙生前狩獵和軍事活動的用具。

曾侯丙 獸形座薰燈 戰國中期 湖北省隨州市文峰塔M18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銅燈由獸形底座、燈盞、香薰罩三部分組成。獸四肢直立,作駐足仰首眺望狀,四蹄足,獸面淺浮雕,臣字目,葉形耳,背上有近似方形蓋。

曾侯丙 方缶(fǒu)戰國中期 湖北省隨州市文峰塔M18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器體方鼓,方蓋,方口,方肩,方圈足,肩部對置獸首銜環。通體飾菱形勾連紋,內嵌綠松石。器蓋內壁鑄銘文:“曾侯丙之赴缶硤以爲長事”;雙耳鑄銘文:“曾侯赴缶硤以爲”,表明了器主身份。

盛君縈(yíng)擂鼓墩2號墓編鐘 戰國中期 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M2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36件盛君縈墓編鐘皆爲甬鍾,大型者8件,小型者28件,鐘體扁如合瓦,飾有變形蟠螭紋、獸面紋和浮雕神人操蛇圖像。經專家測試,每件鐘都爲一鍾雙音,至今仍可演奏古今中外樂曲,是僅次於曾侯乙編鐘的一套完整的編鐘組合。

隨州境內曾(隨)國遺址和墓地分佈圖

近年來考古發掘的葉家山、文峰塔、郭家廟、棗樹林及早年發掘的擂鼓墩等衆多曾國遺址和墓地,使得曾國成爲商周時期物質文化展現最爲完整的諸侯國。據悉,吳中博物館將針對此次展覽開展悅讀沙龍、學術講座、課程等豐富的社教活動,讓更多觀衆通過線上、線下參與互動,從不同角度瞭解青銅歷史與文化。展覽將展至2021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