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葉亭父親失蹤悲劇 談臺灣「失智症行動計劃法」必要性

▲藝人林葉亭父親日前發生憾事。(圖/翻攝自臉書)

●陳擷安/科技集團法務

藝人林葉亭85歲的父親在失蹤11天后被發現於臺北市一處水池中,這起憾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也凸顯失智症患者走失問題的嚴重性,失智者走失並非個案,而是一個隨着高齡化社會到來而日益增長的公共政策挑戰。臺灣在應對失智症問題時,亟需參考國際成功經驗,制定「失智症行動計劃法」(Dementia Action Plan Act),明確規範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責任分工,確保資源投入與政策執行的持續性。本文將以日本與英國的立法模式,探討臺灣應如何推動相關法制化建設。

日本《失智症對策》 從中央到地方的協同防護

日本的《失智症對策》(簡稱“Orange Plan”)於2012年推出,是全球針對失智症問題的先驅性政策之一。該戰略以系統化、全方位的方式應對失智症患者的人身安全與照護需求,中央政府負責制定政策方向,並提供財政支持,而地方政府則具體執行政策,打造「失智症友善社區」。

該戰略的核心措施包括,設立失智症支援中心(Dementia Support Centers),由專業人士提供患者及其家屬諮詢和支援;推廣失智症追蹤裝置,如智慧手環與GPS定位設備,降低患者走失風險;以及推動醫療體系建立早期診斷機制,確保患者能及早獲得適當的醫療與照護資源。

此外,2020年升級的「新Orange Plan」進一步加強中央與地方合作,擴大防護網絡至偏遠地區,顯示其政策的靈活性與持續改進能力。

英國《國家失智症戰略》 立法保障與社會參與相結合

英國於2009年推出的《國家失智症戰略》(National Dementia Strategy for England)則強調透過立法保障失智症患者權益,並將社會參與納入政策框架,形成患者中心化的全方位支持系統。

該戰略由三大核心目標組成,提高社會對失智症的認識與早期診斷、建構高品質的患者照護服務,以及支持患者家屬的身心健康與經濟需求。

在立法層面,英國規定地方政府需成立「失智症友善社區」(Dementia Friendly Communities),並推動「心靈之友計劃」(Dementia Friends Initiative),確保社區居民具備協助失智症患者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此外,英國法律強調對患者隱私的保護與追蹤技術的適當應用,避免技術監控侵犯患者尊嚴。政府還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地方衛生部門與社區機構,免費提供或補貼患者定位設備,並要求各地方政府提交政策執行進度報告,確保法律與政策的執行成效。

▼英國於2009年推出的《國家失智症戰略》強調透過立法保障失智症患者權益,並將社會參與納入政策框架,形成患者中心化的全方位支持系統。(圖/取自免費圖庫Unsplash)

臺灣的立法借鑑與政策方向

臺灣面對日益嚴重的失智症問題,亟需制定「失智症行動計劃法」,以確保資源的持續投入與政策的長期執行。借鑑日本與英國的經驗,臺灣可以聚焦以下三個核心方向:

1. 明確中央與地方分工: 法案應明確規範中央負責資金分配與政策規劃,地方政府執行具體措施,如設立社區失智症支援中心、推廣追蹤設備與實施患者數據管理。

2. 資源投入與法律保障: 強化失智症追蹤技術的推廣與補助,並保障失智症醫療與照護資源的長期投入,同時針對患者家屬提供經濟支援與心理健康服務。

3. 社區參與與教育: 推動失智症友善社區建設,透過立法強制建立鄰里守望系統與安全檢查點,並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失智症相關教育計劃。

失智症議題是高齡化社會中不可避免的挑戰,從林葉亭父親失蹤的悲劇到愈發頻繁的走失案例,都凸顯出臺灣亟需以制度性保障來解決此問題。

日本與英國的立法經驗表明,只有結合法律保障、政策支持與社會共識,纔能有效應對失智症挑戰,推動「失智症行動計劃法」不僅是對當前問題的迴應,更是爲未來超高齡社會奠定製度基礎的必要行動。

透過立法與政策的結合,我們可以爲每一位失智症患者與其家庭提供安全與尊嚴,邁向更友善、更包容的社會。

▼透過立法與政策的結合,可以爲每一位失智症患者與其家庭提供安全與尊嚴,邁向更友善、更包容的社會。(示意圖/123RF)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