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信用社幹起,投身農村金融18年,80後村鎮銀行行長用腳步丈量鄉村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張昕迎

編者按:

健康發展的金融是激發實體經濟活力的“源泉之水”,朝氣蓬勃的青年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擔當之力”。當下,來自金融行業的青年在各自的崗位上逐夢未來,也爲中國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萬千氣象“添磚加瓦”。

時值新中國成立75週年之際,時代週報記者與金融行業青年共話“金融青年說”,見證一線青年主動擔當,爲服務實體經濟積極作爲。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關於銀行業保險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普惠金融要雪中送炭、服務民生,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科技金融要迎難而上、聚焦重點,助力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創新,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來源:圖蟲創意

文|記者 張昕迎

9月下旬,時代週報記者分別邀請了幾位來自醴陵滬農商村鎮銀行、億聯銀行的金融一線青年,聆聽基層實踐的故事。他們中有管理者、軟件開發專家和研發人員,雖在各自的崗位專攻不同的領域,但在金融一線這個“戰場”,他們用同樣的專業和熱情來澆灌普惠小微、科技金融之花。

滬農商行是由國資控股、總部設在上海的法人銀行,2009年在崇明縣設立了上海首家村鎮銀行,此後又在山東、湖南、雲南等多個省份發起設立30餘家村鎮銀行。

億聯銀行則是東北首家民營銀行,也是全國四家獲准開展線上存、貸款業務的互聯網銀行之一,近年來該運用互聯網技術,持續在消費金融、農村金融等普惠領域進行探索和實踐。

兒時的“銀行夢”

銀行這兩個字是張亮兒時以來的夢想,至今未變過。

“如果自己也能成爲一名金融工作者,就能爲更多渴望創業致富的人或企業提供金融支持,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張亮是一名80後,今年44歲,目前是醴陵滬農商村鎮銀行的行長,從2006年進入信用社算起,如今他已投身農村金融超過18年。

2009年,滬農商行在崇明地區設立了上海首家村鎮銀行,由此邁開了設立村鎮銀行的步伐。在中西部、老少邊窮地區、糧食主產區以及小微企業集聚的區域,滬農商行村鎮銀行開設了不少服務網點,構建起覆蓋廣泛的服務網絡。

醴陵滬農商村鎮銀行正是這一網絡中的重要環節。張亮的日常主要圍繞信貸及管理工作展開,在投身金融行業之前,他曾在民營企業擔任過出納員,主要負責企業的資金流動,並協助相關融資。

“我曾經向金融機構申請過融資借貸,所以深知融資對於企業的重要性以及過程的不容易。對於衆多農戶和小企業來說,融資難題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坎,我們的目標就是‘拆掉’這道坎。”談及過去作爲小微企業主的借貸經驗,張亮頗有感慨。

早年間,張亮在企業積累了一定經驗後,應聘至當地信用社擔任主辦信貸員,還曾在風險、市場等多個部門擔任經理。數年基層崗位的鍛鍊,大大豐富了他的信貸工作經驗。

“這些經歷讓我更深入地瞭解了農村的金融需求、農民的實際狀況。可以說,服務‘三農’、助力小微企業發展,始終是我們村鎮銀行工作的核心。”張亮告訴時代週報記者,爲深入貫徹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推動金融服務全面升級,在新的歷史機遇下,該行將“五篇大文章”與服務三農、小微緊密結合,爲醴陵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

“依託於主發起行的後臺支持,我們將‘五篇大文章’之首的科技金融放在重要站位,正在加快金融科技應用與創新,希望能夠爲農戶提供更加方便、貼合實際的信貸產品。”

農村金融機構是普惠金融的堅定推動者。爲解決金融服務在鄉村“最後1公里”的問題,目前醴陵滬農商村鎮銀行正在“加速跑通”。

張亮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在醴陵市的偏遠鄉村,由於銀行網點距離較遠,村民們存取款時面臨諸多不便。於是,他三天兩頭跑到鄉村,經過幾個月的調研後,決定在這裡增設服務網點,同時推出流動服務車,直接將金融服務“送到”村民家門口。

爲了更好地瞭解農戶和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張亮發動全行之力,和信貸部門的青年員工一起,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戶進行面對面交流,逐一記錄他們的生產經營情況和金融需求。同時還通過摸底調查,逐戶開展授信工作,爲農戶和企業量身定製融資方案。

信息科技是大腦般的存在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關於銀行業保險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中提及科技金融時指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銀行保險機構結合科技型企業發展規律和特點先行先試,研發專屬金融產品,爲科技型企業提供全生命週期金融服務。

今年37歲的張春旭,便是數千萬科技金融研發工作者中的一個。2018年1月,張春旭以軟件開發中心專家的名義加入剛成立不到一年的億聯銀行,他的領域是研發賦能信貸的相關產品。

銀行業正在向智能化邁進,數字化是大勢所趨。與傳統銀行相比,互聯網銀行作爲一支新興力量,科技手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改變銀行業務流程、運營模式及服務效率方面,信息科技像是大腦般的存在。

“在小微金融領域,使用大數據與否,天差地別。有了大數據,我們可以收集和分析企業的稅務、工商、水電費繳納等多維度問題,解決傳統信貸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張春旭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可以幫助小微企業縮短融資週期、降低融資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夠確保信息的透明化和可信化,幫助銀行有效地降低融資風險。

80后王水星是一名“數據通”,在數據領域已深耕10餘年。他目前在億聯銀行軟件開發中心擔任大數據研發團隊負責人,日常與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大數據研發打交道。

“數字金融對互聯網銀行至關重要,”王水星向時代週報記者總結多年經驗時說道,“效率與信息不對稱是普惠金融面臨的難點,數字金融的介入能夠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說,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創新手段正在引領普惠金融的未來。”

“比如,沒有傳統信用記錄的個人和小微企業,過去很難得到貸款支持,但是通過大數據技術整合更多數據源後,這類羣體同樣可以得到貸款服務。”王水星說。

如何以科技金融賦能養老金融,也引發了諸多討論。

從養老金融的大背景來看,我國已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截至2023年底,全國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萬人,佔總人口的21.1%,其中65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萬人,佔總人口的15.4%。

王水星說,針對老年羣體,互聯網金融服務還有很多可提升的空間。

“宣傳和培訓當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提升金融服務產品的便捷性和易用性,更加貼近老年人的需求和使用習慣,如大模型的知識問答、實時指導便是很好的工具,風控上也應爲老年人加一道‘防火牆’。”

本文源自:時代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