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我覺察開始 心理書系溫柔陪伴

心理療愈書系以開放心態看待創傷,得到許多讀者的共鳴。圖爲2024國際書展。(本報資料照片)

近年「情緒勒索」、「羞辱創傷」等心理學詞彙被認知、查覺和運用,心理師周慕姿也以《情緒勒索》、《過度努力》等暢銷書倍受矚目,作爲長期經營、開發心理勵志、心理諮商書系的寶瓶文化,副總編輯張純玲指出這一類書被關注,正因爲東方教育、文化關注外在成就多,對自我內在卻談得很少,也因此衍生出許多問題。

「2016年在臉書上看周慕姿心理師寫療愈文,當下就感到驚豔,她的文字犀利,能一句話說完就不用二句話都令人印象深刻」張純玲指出,儘管《情緒勒索》是在2017年農曆春節期間推出,照說是出國的出國,出遊的出遊的時間點,但一推出的反應卻已相當好。張純玲分析,除了我們的教育環境中對自我內在心理的關注甚少,東方文化也習慣於這樣的彼此對待,雖感到不適卻也不知要提出改變。

近年心理勵志類書雖是穩居書市排行榜的常勝軍,翻譯書或本土創作也如雨後春筍,要在其中脫穎而出不易,張純玲認爲作者的成長也格外重要,以周慕姿而言每本書都自我要求有所不同,且期許作品更爲紮實,「新作《親密恐懼》在標重點時發現整本幾乎都是金句和重點!」此外,與翻譯書相較,張純玲認爲在地作家的案例更貼近讀者羣的生活與社會結構,而讓人更容易產生共鳴。

張純玲觀察,周慕姿從《情緒勒索》、《他們都說妳「應該」》、《過度努力》、《羞辱創傷》到《親密恐懼》,最大的特質在於總是能在看來很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問題,並以平易近人的文字讓讀者跟着文字自我覺察、成長。「發掘這些問題是能力,是獨特的敏銳」張純玲說。此外,作者積極在社羣平臺、Podcast經營,透過不同管道接觸不同讀者,也讓周慕姿本身成爲讀者信賴的「品牌」。

經營心理勵志書系多年,張純玲也看到臺灣讀者的成長,「很多人過去覺得自己是很健康的,但透過閱讀才發現生活中的痛苦源於自己的創傷。」她認爲這樣的覺察對讀者而言是好的提醒,進而一步步能帶着讀者看見這些痛苦是什麼以及爲什麼,以開放的心態看待創傷,不再似傳統以苛責的角度自傷或傷人。

張純玲認爲經營心理諮商、療愈書,不論是編輯或作者,都是從讀者的痛苦指數而不是以書籍的銷售數字出發,最終都是期待給予讀者被同理的安全感,「讓讀者感受到被溫柔陪伴是最主要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