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9邊會|中國石化集團公司董事長馬永生:全球清潔氫能項目投資額已有七倍增長,氫能是重要的“能源連接器”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德尚玉、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盧陶然 實習生馬榕麟 巴庫、北京報道
11月13日,以“氫能助力氣候行動:邁向淨零排放的清潔能源未來”爲主題的中國角邊會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期間召開。
“國際氫能理事會和麥肯錫聯合發佈的數據顯示,全球清潔氫能項目投資額已有七倍增長,從2020年約100億美元增加到2024年約750億美元。”在上述邊會上,中國石化集團公司董事長馬永生表示。
馬永生介紹,氫能作爲一種清潔零碳能源,具有原料、燃料和儲能介質等多重屬性,是重要的“能源連接器”,必將在新型能源體系中佔據重要一席之地。
馬永生表示,在“雙碳”目標的指引下,中國石化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綠氫煉化和氫能交通業務,逐步建立涵蓋“制儲運加用研”的全產業鏈條。
他總結稱,一是推動綠氫產能建設,探索煉化等難脫碳行業減排路徑。2023年8月,中國石化在新疆庫車建成投產2萬噸/年綠電制綠氫示範工程,啓動建設內蒙古鄂爾多斯3萬噸/年風光制綠氫一體化項目,謀劃推進內蒙古烏蘭察布10萬噸/年風光制綠氫一體化項目。三個項目建成後預計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630萬噸。
二是加強基礎設施佈局,助力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中國石化已建成11座氫燃料電池供氫中心、138座加氫站,成爲全球最大的加氫站運營單一企業,初步打通京津等5條氫走廊,2023年加氫站氫氣加註量佔中國的40%左右。
三是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積極打破氫能商業化瓶頸。中國石化成立氫能裝備公司,加強與高校院所、氫能企業創新合作,投用兆瓦級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裝置、撬裝式甲醇站內製氫以及氨站內製氫裝置,實現燃料電池鉑基催化劑公斤級工業生產。目前,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加入了氫能裝備製造、科技研發領域,其中鹼性電解槽供應商由最初的幾家發展到300餘家,電解槽等製造成本下降20%—30%。
“在探索實踐中,我們深刻認識到,加快氫能產業發展是邁向淨零排放、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選擇,加強氫能產業合作是深化國際能源合作、保障全球能源安全的重點方向。”馬永生強調。
對此,馬永生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加強產業合作。國際氫能理事會和麥肯錫聯合發佈的數據顯示,全球達到最終投資決定的清潔氫能項目投資額從2020年約100億美元增加到2024年約750億美元已有七倍增長。他建議聚焦工業、交通等領域,發揮各方優勢共建一批經濟效益好、示範效應強、輻射範圍廣的氫能合作項目,共同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二是加強開放創新。目前,全球氫能產業發展取得重要進展,但總體仍處於培育階段,綠氫生產成本依然較高,部分關鍵材料和技術水平有待提升,標準規範尚不完善,深化科技合作是必由之路。建議加強氫能技術、人才、標準等交流合作,加大高性能燃料電池催化材料、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純氫管道輸氫成套技術、加氫站關鍵設備等領域聯合攻關力度,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以科技創新引領氫能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三是加強貿易融通。由於供給與需求端之間存在錯配,低碳氫全球貿易將成爲很多國家能否實現減排目標的關鍵因素。建議更好地發揮國際氫能理事會、國際氫燃料電池協會等合作組織作用,對接國際貿易規則與標準,探索液氫、有機物儲氫等長距離儲運氫模式,加強氫能貿易試點示範,促進氫能貿易規模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