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減種雜糧基金會邀產官學研商對策

臺灣雜糧基金會董事長林源泉(前排右五)邀請產官學,共商如何提升大豆種植面積對策。(許素惠攝)

加工業者以國產雜糧開發出許多加工產品。(許素惠攝)

臺灣雜糧基金會輔導加工業者引進日本技術,開發出「蒸大豆」,口感宛如水煮花生,成爲健康零食。(許素惠攝)

農委會推動國產雜糧復興,但2年來因種植成本過高,價格難敵進口低價競爭,大豆種植面積從4000公頃減到2000公頃,臺灣雜糧基金會邀請產官學共商對策,大家紛紛提出建議,包括提高對地補貼、建置冷鏈強化庫存量存放、整合契作主體提升產量,吸引大型加工業者。

臺灣雜糧基金會董事長林源泉表示,大豆種植面積2年減少一半,是國產雜糧復興的大瓶頸,該會正積極輔導引進新加工技術,讓雜糧加工產品契合消費者需求,而農業補助也應着重在資材及設備上。

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顧問馬聿安認爲,需整合各契作主體,將產量提升後,才能吸引大型加工業者一起合作開發展產品,強化產銷連結。臺南市將軍企業社理事主席蔡財興主張維持一定品質,俟產量提高後,絕對能獲得政府關愛,進而復甦產業。

雲林精緻農業合作社理事長張信富指出,雲林契作主體面臨庫存設備不足以存放所生產的大豆,希望政府補助冷鏈設備、冷凍庫等,而成立公會也有利於與加工大廠的合作。雲林縣農業經理人協會理事長餘明澄建議整合農民,技術共享,互補彼此不足。

臺灣農業經理人協會理事長謝萬來建言,補助生產設備或直接對地補助,才能提高農民種植意願,讓產量至少回升至過去一樣。嘉義縣義竹雜糧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翁育羣則補充,農委會今年4月針對冷鏈設備補助宣佈了相關辦法,以合作社場爲單位申請,可補助50%,大家可以踊躍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