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道》:用畫面講故事的現實主義力作

文|骨朵‍‍‍‍‍‍‍‍‍‍‍‍‍

大海道是我國唯一一條可以合法穿越的無人區,有着茫茫的沙海,陡峭的戈壁,奇異的雅丹地貌,如同火星般空曠無垠。

這種神秘的自然景觀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而電視劇《大海道》又將這種視覺之美融入了一個熱血燃情的故事中。青年林浩(尹昉飾)和哈里克(娃爾 飾)在大海道相遇成爲摯友,兩人都懷揣着專業摩托車賽手的夢想,雖然屢經挫折,但從未放棄,最終在世界級專業摩托車拉力賽的舞臺上頂峰相見。

這個故事不僅展現了那羣夕陽下追夢的摩托少年,還展現了基層幹部、各界人士在當地的文旅建設,正是他們在背後的默默守護,才幫助了那些“眼裡有光的人”走向更遠的地方。

而在故事魅力的基礎上,骨朵更驚訝於《大海道》的視聽美學體系。日落時分的自然光,是抒情敘事的伴奏曲,或冷或暖的顏色管理,是人物性格底色的折射,大場面的摩托炫技,是狂野不羈的視覺表現力,種種美學技法相得益彰,讓觀衆沉浸在故事情節中,哪怕身隔萬里也能神遊大海道。這樣獨特的美學風格,讓《大海道》成爲了一部會用畫面講故事的現實主義力作。

魔幻時刻的光影造型

觀衆對一部劇集的最高評價,常常是“有電影感”。這種電影感⼤部分來⾃於光影造型。都說電影是光影的藝術,光影造型是導演敘事中很重要的一環。好的光影不僅能表現出⾓⾊的情緒、情節的氛圍感,甚至還能對⼈物關係的走向有所揭⽰。而《大海道》對光影造型的運用,超出了很多質感粗糙的現實主義劇,真正具備了一種“夢幻般”的電影感。

大海道遼闊壯麗的美是衆人皆知的,但想要用攝影機如實還原卻並不容易,時常需要等待很久,才能等到那樣一個“magic hour”,那一刻轉瞬即逝,卻美得令人驚歎。

而《大海道》中絕大多數外景都是在“magic hour”拍攝的,有些情緒戲更是低密度(太陽接近消失地平線)的⾃然光,這些場景常常需要劇組長時間的蹲守,付出很大的時間成本,但爲了更好地渲染人物的情緒,《大海道》劇組堅持用黃昏時刻的光線來拍攝,最終在成片中取得了很好的敘事效果。

那些溫柔又浪漫的光線,就像是一首美妙的伴奏音樂,呼應着人物的內心變化。比如有一場戲,林浩拒收母親送給他的摩托車,沈笛在黃昏下的戈壁灘安慰他,太陽逐漸沉落,昏黃的日光勾勒出林浩側臉冷硬的輪廓,暗示着他內心的倔強拒絕,但當他聽母親的電話留言時,陽光半明半暗地打在他臉上,外化了他的內心掙扎,讓最後落下的那滴淚更具情感分量。

而在《大海道》內景的光影造型中,明與暗的強烈對比,讓⼈物情緒呼之欲出,令觀衆印象深刻。雖然室內場景有影視燈光的干預,但《大海道》在很多場重頭戲中,還是堅持以自然光源爲主光源。尤其在一些重點突出演員情緒的戲上,對於自然光的運用更加巧妙,比如讓太陽的硬光通過窗戶直射進空間,灑在演員後側輪廓形成造型光,爲整體的表演增加氛圍感。

其中最令骨朵共鳴的一場戲,是哈⾥克因好友克里木的死亡悲痛欲絕,將⾃⼰⼀個⼈關在修車鋪裡,只有頭頂一束陽光照射在漆黑的房間裡,猶如哈里克被憂傷壓垮的心靈,他的迷茫、痛苦與希望,都蘊含在那一道可望不可及的微光中。

這種複雜的情緒透過屏幕,傳遞給了電視機前的每一位觀衆。正是因爲《大海道》主創對光影造型的重視,才能締造出一個又一個“超越現實”的夢幻時刻,將新疆的絢爛與寂寥,人物的喜樂與悲傷用一種更加細膩動人的方式展現出來。

顏色管理與人物情緒的共振‍

很多現實主義題材的劇集之所以被觀衆吐槽質感粗糙,除了創作者對光影造型的不重視,還有對顏⾊管理的不重視。顏⾊管理,是製作精品劇時最不能忽視,但又最容易被創作者疏忽的⼀環。但《大海道》的顏色管理,卻近乎完美地融合了影視創作中的三色法則,既有工整設計又不露痕跡。

三色法則簡單來說就是每個場景應該有三種重要的顏色(主色60%、輔色30%、點綴色10%)。這三種顏色搭配起來,就像是一種色彩的階梯,給觀衆帶來的不是一種無序的凌亂感,而是一種目的明確的層次感。這些顏色不僅能引導觀衆理解人物,也能打造出鮮明的電影感。

大海道的顏色管理,給骨朵的直觀感受,就是每一個人物的生活空間都有一種最接近他性格底色的顏色。比如哈里克的性格底色是溫暖,他對待身邊人熱情洋溢,像個小太陽一樣發光發熱,因此他的生活空間也是以暖色調爲主,尤其是哈里克家裡用橙黃色作爲主色調,淺藍色作爲輔色調,深紅色作爲點綴色,不僅凸顯了新疆人熱情豪爽的人文特點,還在地毯上融入了很多新疆當地的民族文化。

而林浩的性格底色則是桀驁不馴,倔強孤傲,但本性善良,因此他的生活空間以冷色調爲主,有些暖色調的裝飾作爲點綴,冷與暖的對比很強烈,暗示着他性格上的掙扎與矛盾之處。此外他的修車鋪裡貼滿了摩托車改裝圖紙,樓梯還掛上了深色的摩托車輪胎,這些細節都凸顯了林浩對夢想的執着。

林浩與哈里克的性格截然不同,一個像月亮,一個像太陽,因此他們的性格特徵也體現在兩個修車鋪的顏色管理中。在《大海道》裡,除了兩個男主角,還有以灰色調爲主的鎮黨委書記郝強,以藍色調爲主的創業者沈笛。每個人物的整體⾊彩既真實⾃然,又能讓⾓⾊在場景⾥被襯托出來,引導觀衆的視線聚焦在⾓⾊⾝上。

而色彩管理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讓觀衆的情緒和人物共振。不是隻有臺詞和表演才能抒情,顏色也能表達人物內心的情感。比如有一場戲,林浩在修車鋪裡因摩托車再次和父親吵架,父親扇了他一耳光,這場戲黑色是主色調,藍色是輔色調,紅色是點綴色。大片的黑色是被父親否定時的痛苦壓抑,藍色的摩托車是心中倔強的夢想,紅色的線條是對未來的嚮往。

這種富有衝撞感的色彩組合,無形中將林浩五味雜陳的情緒都傳遞給了觀衆,讓觀衆想到了自己曾爲少年時,也遭到過父母的否定和拒絕,從而對人物產生了深刻的共情。

有生命力的視聽美學

《大海道》是繼《我的阿勒泰》之後,又一部展現當代新疆自然風光和人文風貌的電視劇。如果說《我的阿勒泰》展現了新疆溫柔綿長的一面,那麼《大海道》則表現出了新疆狂野不羈的那一面。新疆黃沙席捲的戈壁灘、飛馳電掣的機車賽事和年輕人熱血燃情的夢想相得益彰。

而在這些大調度大場面的機車賽事中,無論是坤海拉⼒賽、⼤海道拉⼒賽、DK俱樂部場地賽、環疆拉⼒賽,主創團隊都在光影造型配合美術顏⾊上,做了明顯的區分。導演沈煜傑認爲,在劇本主題的基礎上,⼀定要有準確的顏⾊佈局再加上光影造型,這部作品纔會有⽣命⼒。

坤海拉力賽是林浩和哈里克首次出征的第一場拉力賽,這場拉力賽是他們夢想的起點,一羣新疆小夥在營地上邊唱邊跳,他們身上洋溢的紅色是對未來的希望,正式比賽時他們騎上摩托車,一路在草原上馳騁,飛揚的黃沙撲向藍天,凸顯出了一種強烈的速度感,之後克里木意外墜車去世,陰鬱的天空下衆人爲他哀悼,這種光線的陰鬱區別於之前的溫暖明亮,暗示了哈里克遭受的巨大的內心創傷,爲後續的情節鋪墊了人物的情緒。

而環疆拉力賽則是《大海道》中林浩和哈里克共同出征的最後一場比賽,比賽途中林浩因腰傷復發倒在沙丘上,哈里克路過想要救援,但林浩不顧傷勢讓哈里克離開,不要影響比賽成績。黃昏下的沙漠,兩人爆發了激烈的衝突,逐漸微弱的光線暗示着人物內心的恐懼與消沉,直到哈里克直面恐懼,大喊:“我害怕再失去一個隊友”,兩人的關係中光線再一次明朗起來,他們終於意識到成績不再重要,情義才最珍貴。於是兩輛車靠着一根紅色細繩連接,穿越沙漠,抵達終點。

在《大海道》中有太多狂野彪悍的摩托車越野場面,摩托車的飛速馳騁和飛車技巧,在觀衆看來很帥氣,但拍攝過程並不輕鬆。“摩托車騎行速度很快,我們就要考慮無人機、跟拍車能否跟上摩托車的速度,跟上之後還要想如何與摩托車進行互動,進而讓觀衆有一種沉浸感,能與主人公產生情緒上的共鳴。”導演沈煜傑表示。

比如林浩教哈里克飛坡技巧時,兩人先在起伏不斷的沙漠裡極速狂飆,再在斜坡上連人帶車一躍而起,衝向光芒閃耀的藍天,感受騰空帶來的飛翔感,和落地後捲起的黃沙。這種視覺表現上的速度與激情,不僅展現了摩托車這項運動的魅力,也詮釋了人物對摩托車熱愛的來源。

作爲一部現實主義劇,《⼤海道》沒有粗糙的質感,也沒有落入俗套,而是創造性地構建了一套“電影感”的視覺美學體系。這部劇無論是運鏡、構圖、鏡頭⾓度、演員的調度關係,還是鏡頭景深控制,甚⾄很多處精妙的轉場過渡,都讓骨朵感受到主創團隊對這片土地的深情。

只有深情奔赴,才能在每一個鏡頭中盡力捕捉到魔幻時刻的光影造型,才能用精緻的色彩管理表現人物複雜的內心,才能真正做出一部用畫面講故事的現實主義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