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央媒:強化虛擬貨幣全鏈條監管
大陸央媒《經濟日報》:強化虛擬貨幣全鏈條監管。(澎湃新聞)
大陸國務院直屬央媒《經濟日報》18日分析報導,虛擬貨幣價格坐雲霄飛車早已不罕見,但從種種跡象來看,近期藉由某部熱播網劇而竄紅的「魷魚幣」更像是一場「砸盤」騙局。由於虛擬貨幣交易和發行平臺在境外,給根治其相關活動帶來諸多不便。下一步,大陸監管部門應繼續阻斷境外虛擬貨幣在境內落地的管道,同時從切斷支付途徑、處置相關網站、加強相關市場主體登記和廣告管理等方面綜合施策,將虛擬貨幣可能帶來的非法行爲長久隱匿在「魔盒」之中。
《經濟日報》指出,「魷魚幣」發行方原本聲稱「魷魚幣」可用來參與多重遊戲,最終勝出的玩家還可獲得更多幣作爲獎勵。然而,玩家們還沒等到遊戲正式開放,就先等來了疑似發行方兌幣離場的消息。僅5分鐘,數百萬美元市值蒸發,4萬餘購買者手中的「魷魚幣」變得幾乎一文不值。還有交易所發出風險提示,稱該幣並非網劇出品方官方認證IP,只是使用了同一名字。
《經濟日報》稱,從目前看,不少幣圈「砸盤局」都遵循雷同的套路:先是造幣,之後通過包裝炒作、尋找投資、莊家操盤等手段,使幣價在短期內迅速拉昇,最後高位拋幣進行「收割」。這些發幣項目,看似在追逐熱點,實則爲了圈錢套利。不少項目因爲急於發幣,包裝粗糙,有的完全不提及技術層面,還有的弄虛作假,連專案文書也不乏文法錯誤。
其實,一款所謂「貨幣」需要通過蹭熱點的方式行銷,本身就令人覺得荒誕。通常認爲,貨幣作爲一般等價物,本質上是解決交易流動性的信用合約。貨幣要想實現自身的多種職能,一是應有足夠的信用背書,如國家主權,二是應追求幣值的基本穩定。反觀虛擬貨幣,一無信用支持,二無穩定價格,雖被叫作「貨幣」,但購買者離場時還是會將其兌換爲主權貨幣,纔算「落袋爲安」。由此看來,「貨幣」二字只是形式,虛擬貨幣的實質仍是資產,且具有高風險。
《經濟日報》表示,虛擬貨幣的兩方面特性導致它極易被投機者利用,從事炒作甚至非法活動。一是這類貨幣普遍沒有實際價值支撐,因此其價格漲幅受市場情緒影響較大,容易成爲投機標的;二是匿名性、去中心化和點對點交易的特性,使得開發者身份不易明確,開發者的發幣動機也難以分辨。
從某種程度上說,虛擬貨幣猶如潘朵拉的魔盒,一旦打開,就成爲滋生詐騙、傳銷、洗錢等非法行爲的溫牀。類似的非法事件頻繁發生,不但嚴重危害個人財產安全,更極大地擾亂經濟金融秩序。對普通人而言,避免被騙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參與交易。對監管部門而言,監管做到不留縫隙、不留餘地,頗爲重要。
《經濟日報》強調,今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多部門發佈通知,明確虛擬貨幣相關業務活動屬於非法金融活動,同時構建對虛擬貨幣的全鏈條監管。通知還明確,開展法定貨幣與虛擬貨幣兌換業務、虛擬貨幣之間的兌換業務、作爲中央對手方買賣虛擬貨幣、爲虛擬貨幣交易提供資訊仲介和定價服務等非法金融活動,一律嚴格禁止,堅決依法取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