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洗牌!全國機場第一城,又易主了

文|凱風

機場爭奪戰,越來越白熱化。

目前,我國共有境內運輸機場250多座,覆蓋了所有省會城市,以及除蘇州、東莞之外的所有萬億城市,大量地級市躋身其中。

近年來,一衆城市正在拼命建機場,超大特大城市更在謀建“雙機場”,部分省份更以“市市有機場”爲目標,機場戰爭一觸即發。

在這場爭奪戰中,誰走在前列?誰拿下了最強的流量入口?

01

全國20大機場,又變了。

作爲全球化時代的超級流量入口,有無機場、機場多少、吞吐量幾何,一直都是決定城市綜合交通能級的重要指標。

前幾年,由於疫情等超預期因素帶來的衝擊,全國機場格局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疫情已經遠去,交通恢復常態化,誰拿下了機場第一城之位?

這是全國TOP20機場的分佈: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250多座運輸機場中,旅客吞吐量超過千萬人次的不到40個,而超過2000萬人次的僅有20多個。

以單機場來看,廣州白雲機場超過上海浦東機場、北京國際機場、香港國際機場,蟬聯全國第一大機場之位。

不難看出,十強機場主要分佈於四大城市羣,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這也是我國綜合立體交通樞紐的四極。

在二線城市機場爭奪中,昆明長水機場力壓一衆強省會,躋身前十,而武漢天河機場、鄭州新鄭機場則落到了15名開外,合肥新橋機場、南昌江北機場、福州長樂機場更是落到了30名之外。

廣州爲何能奪下第一?

究其原因,國內航空市場恢復速度遠遠快於國際,而京滬港三大機場都是國際航線的集聚地,廣州則是國內國際並重,能拿下第一併非偶然。

根據國家民航局發佈的數據,2023年國內航線客運規模相比2019年增長1.5%,但國際航線客運量卻只有2019年的37.5%。

這也意味着,以國內航線爲主的機場,在過去一年的客流爭奪戰中穩居前列。

可以看到,杭州蕭山機場、烏魯木齊地窩堡機場、三亞鳳凰機場、哈爾濱太平機場、蘭州中川機場等地的客流量已經超過2019年同期。

不僅如此,成都天府+雙流兩大機場合計客流量首次突破7000萬人次,遠超2019年同期,成爲客流爭奪戰的最大贏家。

02

誰是航空吞吐量最強的城市?

“雙機場”,正在成爲超大特大城市的標配,也改變了各大城市機場吞吐量的格局。

這是十大城市航空客流量的分佈:

可以看到,上海、北京穩居全國前二,而成都超過了廣州,首次躋身民航客流量第三城之位。

這正是“雙機場”帶來的助力。

根據凱風《中國城市大變局》一書分析,我國共有20多個地市擁有兩個或以上機場,但多數位於西部,地廣人稀然機場出行有了性價比,但由於人口有限,機場能級普遍較低。

四川的阿壩州擁有阿壩宏源、九寨黃龍機場2座機場,雲南的普洱市也有思茅機場、瀾滄機場2座機場,而新疆的巴州更坐擁庫爾勒機場、若羌樓蘭機場、且末玉都機場等3座機場。

嚴格來看,真正意義上的雙機場,一般都要求在4E、4F級,且作爲樞紐機場而存在,航空旅客吞吐量至少要達到千萬級以上,作爲城市綜合性國際交通樞紐的一部分而存在。

以此來看,嚴格意義上的“雙機場”城市只有三個:上海、北京、成都。

2023年,成都天府+雙流機場旅客吞吐量合計突破7000萬人次,成爲繼北京、上海、香港、廣州之後的又一個“航空7000萬俱樂部”成員。

由於香港、廣州尚未恢復到歷史巔峰,被成都趕超,民航第三城之位由此易主。

不過,隨着國際航班持續恢復,再加上機場擴容建設、雙機場規劃正在持續推進,未來第三城之位仍有再次易主的可能性。

廣州正是兩手都要抓的代表,機場擴建和雙機場建設都在路上。

目前,廣州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T3航站樓項目主體結構主樓區域全面封頂,預計2025年開通,屆時年旅客吞吐能力達到1.2億人次。

同時,“雙機場”爭奪戰仍未到終局。日前,作爲廣州第二機場的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開啓招標,規劃航空客流吞吐量達到3000萬人次。

屆時,作爲華南最大的流量之城,廣州大概率“得三望二”,向着航空第二城晉級。

03

爲何成都、重慶、昆明機場實力如此強勁,而武漢、鄭州、合肥卻相當拉胯?

武漢、鄭州都是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一個是九省通衢,一個是九州腹地,均爲米字型高鐵樞紐的領跑者,也是大國立體交通難以繞開的存在。

然而,在機場旅客吞吐量上,武漢天河機場、鄭州新鄭機場雙雙跌出十名之外,不僅被同在中部的長沙趕超,而且遠遠不及昆明等普通地市。

原因不難理解,民航與高鐵之間存在直接競爭關係。

800公里範圍之內,高鐵的通達性優於機場;600公里之內,高鐵有着碾壓性優勢;1200公里之上,民航優勢凸顯。

地處中部樞紐,武漢、鄭州與全國主要城市的距離都在1000公里左右,高鐵3小時可抵達的城市分別多達49個、56個,霸榜全國前二,而到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的高鐵通達時間僅爲3-5小時。

顯然,承東啓西、連南接北的地緣優勢,帶動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高鐵網絡的形成,對民航形成了顯著的分流效應,航空旅客吞吐量自然不及一些普通區域中心城市。

與之對比,成都、重慶、昆明地處大西南腹地,與東部和中部主要城市的距離都在1000公里以上,高鐵通達性顯然不及航空。

更關鍵的是,成渝兼具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門戶樞紐的雙重身份,且是我國四大交通極軸中的一軸,其輻射範圍遍及整個西部地區。

昆明,雖然不是國家中心城市,卻是20個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之一,輻射範圍或許不及成渝,但在與東南亞和南亞的連通性方面,卻有着難以替代的優勢。

目前,昆明長水國際機場通航城市190多個,南亞東南亞通航點接近50個,基本實現南亞東南亞首都和重點旅遊城市全覆蓋。

不只如此,在我國的陸路跨境大通道中,昆明更有着關鍵的一席之地。

日前發佈的中越聯合聲明提出,雙方將推動中越跨境標準軌鐵路聯通,研究推進越南老街-河內-海防標準軌鐵路建設,適時開展同登-河內、芒街-下龍-海防標準軌鐵路研究。

這正是大名鼎鼎的泛亞鐵路東線,爲中越之間的通道,以昆明、南寧爲起點,直抵越南首都河內和第二大城市海防,這在《

突然轉向!“泛亞鐵路”呼之欲出》一文有詳細論述。

而泛亞鐵路,分別東、中、西三線,三線共同的交匯點是昆明。可見,昆明既是泛亞鐵路共同的起點,也是我國面向東南亞最大的門戶樞紐所在。

04

誰是下一個雙機場城市?

據不完全統計,廣州、重慶、南京、濟南、青島、鄭州、昆明等10多個城市提出建設“雙機場”的設想,而上海更是開啓了第三機場的建設之路。

目前,進展最快的當屬上海、廣州和重慶。

上海是我國第一個擁有雙機場的城市,目前又規劃了第三機場,最終選址在一江之隔的江蘇省南通市,堪稱長三角一體化的寫照。

與上海類似,廣州第二機場,也未放在廣州市區之內,而是選在了都市圈範圍內的佛山高明區,以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作爲命名。

重慶是我國地域最大的直轄市,雙機場乃至未來的三機場都會落在市域之內。去年3月,璧山正興場址作爲重慶市新機場的推薦場址獲批,“十四五”期間有望開工。

與之對比,更多城市的“雙機場”仍舊停留在規劃之中,是否需要開建、能否最終開建,仍舊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

一個基本前提是,是否要建第二機場,不能憑空而來,客流量始終是第一考量因素。

事實上,除了上海、廣州等城市既有機場空間趨於飽和之外,有了建設第二機場乃至第三機場的現實迫切性,大多數城市都沒有再建新機場的必要性。

比如青島膠東國際機場,還是一個新機場,剛在2021年從流亭機場轉場而來,機場遠期規劃目標爲年旅客吞吐量5500萬人次,目前還不到一半,空間仍舊巨大。

再比如昆明長水國際機場,擴建之後可以支持1.2億人次的吞吐量,目前只有4000多萬人次的吞吐量,空間遠未飽和。

所以,從當下來看,絕大多數城市,都沒有建設第二機場的必要。

畢竟,最強地級市,連第一機場都還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