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公然拍攝“搶劫”舍友畫面,還收穫幾百萬點贊?
大學生們已經陸續返校小半月,平臺推送的短視頻質量一下子就高了。
關於學校生活的”高質量“樂子推送下,突然有這樣一條視頻。
一個學生在吃着自己從家裡帶來的花生米,並配文字:
外婆親手炒的花生米,讓我帶學校給同學分享,但他們都看不上。
什麼?還有人不愛吃咱奶給我們帶的吃的?
大學生立即開啓守護計劃,實力整頓”美食孤立“那套玩意。
用”擺拍“告訴大家,什麼纔是真實情況。
經典開頭必須得是那句:媽媽,你給我帶的菠蘿舍友都不愛吃。
嗯?咱媽給帶菠蘿了?本來還在四仰八叉躺着的舍友騰一下就“醒”了。
就這個聽覺靈敏度,都快趕上我家小狗聽見塑料袋的動靜了。
只要能吃的,倒吊也得夠着進嘴裡。
碰到滷味更不用多說,還能剩下骨頭留袋子裡,不是因爲不好意思全吃完,單純就是因爲牙齒還不夠硬。
推薦語早已出賣:媽媽好不容易做的!到底啥味兒!應該好吃吧。
桌子上的液體也必須得嘗一口,主打一個能撈盡撈。
不是,這我中藥,苦的很。
喝一口!閉嘴,我自有定奪。
碰到“順嘴”的可口玩意兒,自然得再買一送一。
一天只能喝一包啊!
今天喝兩包,明天我不喝!
哪怕是真的“身體排斥”,也得把這個嘴癮給過了。
海鮮過敏,小事兒,配個過敏藥就着吃。
沒吃過的東西一律都是好東西,褪黑素?沒事不怕,能熬夜的很。
結果一個從沒在兩點之前睡過覺的寢室一到十二點都消聲了。
還有的主打陪一口,分着吃的最好吃,寧願相信嘴有味,也不相信吃的是壞的(就不會拉肚子)。
一羣人一起去掛腸胃科,更方便互相照顧是吧。
唯一一個真正被“孤立”(拍攝成功的),從頭到尾都沒出現過舍友。
原來舍友在門外撓門呢。
帶特產的小夥伴,因爲家屬的光環也一律晉升,成爲寢室之光。
在男生堆裡,只要能帶點吃的,那輩分都不一樣了,直接就是直呼“義父”。
女生宿舍聽取“媽聲一片”。
有人提出質疑,說上面這些都是演的, 很不文明,不符合大學生的“素質”。
確實,高中或許真會伸手吃,但現在大學絕對不會伸手吃,因爲早已在食堂順了很多筷子。
不過,對於i人舍友來講,最常見的便是在分到自己的時候假裝找東西,內心實則焦灼等待到自己手裡的那一刻。
只不過有時候會”矜持過頭“,結果就成了指着蘋果問是什麼的社死場面。
也有看着樂子、回憶青春的打工人,講述着自己嚐遍美食的大學生活:
你以爲他在聊特產,其實又何嘗不是懷念單純幸福的校園時光與同學情誼呢。
有人看樂子,有人照鏡子,但在現實生活中也確實會存在一個“不想吃”的情況。
比如這種黑暗料理,很難想象這個到嘴的口感。
這到底是哪裡的特產?自己一個省區好吧。
有的屬實是基因裡的接受無能,類似活珠子、折耳根這種兩極分化的食物,那就實屬“無福享受”了。
經偵查,這次朝廷發的實在是不愛吃。
還有的是”不好意思“碰上”想讓多吃點“,互相對不上信號。
所以這個時候,直接問,反而會將誤會解開,你們跟這兒玩曖昧期情侶互相試探的小把戲呢。
當然也有“不好的地方”:第二天就剩個包裝了。
如果碰上“甜鹹之爭”,好意碰上口味,就會變得兩難。
直接說不吃,就辜負了一番心意。
有些人的做法是,一定要情緒價值到位,給面兒最重要。
這個時候就開啓了演技大賽。
就像東北送的蔓越莓,每位廣西人都吃出了表情包,但沒一人吱一聲酸。
“有點酸酸的,但心裡很甜。”
有人收到新疆舍友的饢,千里迢迢的愛,哪怕牙齒不行了,也得吃完。
舍友帶來的酸奶疙瘩,儘管吃的時候面目猙獰,也要評價一句:好吃。
還有的人選擇當面給足面子,事後別被知道。
當面:好吃。
深夜拎着那份特產到三公里外的垃圾桶扔掉。
但很可能會被舍友發現,進一步“損傷感情”,所以,有的人用誠實坦然告知那一套。
一定要誠懇地說明,很感謝,但口味實在是欣賞不來,最大程度讓舍友能理解且場面不尷尬,一般人也都能理解。
有人看着這羣大學生爲了維護這份“友情而感到不解,認爲:只要送出去了,對方怎麼處理,就是他們的事。
但這羣大學生們顯然還不太想適應這套”點到爲止“的社會人士法則。
在他們的眼裡,拍攝的這些“反其道而行之”的饕餮舍友視頻,正是在維護某種人與人之間的平等。
畢竟,被嫌棄的特產下,很大一些是因爲“覺得這個東西很土”“拿不上臺面”。
對於家境不夠優渥的同學而言,也許這些東西,甚至要花費他一個星期的生活費。
因而我們更是有理由去守護這份心意。
如今,像這樣打破“職業、生活偏見”的現象,也不只體現在送特產上。
開學典禮上,有位女大學生,大大方方地介紹自己家裡是收廢品的。
“他們幹活特別累,但把我養的挺好的。”
要是以前的影視作品,一般都會出現想要隱藏,結果被班裡同學發現然後嘲笑的刻板橋段。
現在:姐姐撈我。
如果自己的媽媽在學校擺攤,這不得被全班同學給羨慕死。
誰能拒絕一個天天能讓自己吃到街邊美食的媽媽呢。
下課拉同學一道“照顧”媽媽生意,乾淨衛生又好吃,你就是同學間的神!
面對做小本生意、靠雙手謀生的家裡人,只要坦然面對,正常人只會感嘆勤勞父母賺錢賺得來之不易。
最丟份兒的莫過於自以爲的不好意思,害同學損失一筆美味。
所以,表面上大家拍的是短視頻樂子,但又何嘗不是一種努力抹除差異的整頓嘗試呢?
在這個躺平與內卷搖擺不定的年代,很多人選擇了另一片曠野與生活的可能。
那麼,他們便是從踏入職場前,便灑下職業平等的力量,儘管微小,卻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