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爲奶奶改造智能屏 打開了一道“數字助老門”
唐山客
近日,廣東珠海某高校男生鄧煒鴻發視頻介紹,自己給奶奶做了一個專屬智能屏,追劇、視頻通話、測量血壓等功能都可以實現一鍵操作,網友對此紛紛點贊。鄧煒鴻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根據奶奶的使用習慣增加按鈕設計,通過按鈕可一鍵實現相關軟件的功能,奶奶可以輕鬆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7月17日《北京青年報》)
想老人之所想,供老人之所需,鄧同學發現80多歲的奶奶使用智能屏的難點後,利用所學知識對智能屏進行改造,添加了實體按鍵等硬件,增加了測量血壓等功能,讓奶奶可以一鍵實現打視頻電話、追劇、刷短視頻、看天氣預報。這降低了使用智能屏的難度,給奶奶帶來了更好的使用體驗,帶來了更多便利和快樂。
鄧同學的做法不僅體現了他對奶奶的關愛,也打開了一道“數字助老門”,對他人、對社會都有啓發示範意義。
智能產品促進了創新發展,推動了社會進步,在很多領域給人們提供了新路徑、新內容、新模式、新體驗,深度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然而,智能產品對不少老年人意味着“數字鴻溝”,給他們製造了不少障礙和麻煩,甚至限制、剝奪了他們享受相關服務的需求或權利。
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已經成了一道社會考題,政府、相關企業也在政策支持引導、產品適老化改造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對降低老年人使用智能產品的門檻、提升老年人使用智能產品的便利度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由於老年人羣體基數龐大,老年人的文化素質、數字能力參差不齊,還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不會使用或不能熟練使用相關智能產品,依然是智能產品或服務的“門外漢”,使用智能產品的廣度、深度非常有限。
這就需要老年人家中的子女、孫子女等晚輩如鄧同學一樣,加強對老年人的數字幫助和指導。誠然,可能很多人並不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沒有改造智能產品的能力,但人們可以多瞭解老年人對智能產品的使用需求和困難,多一點手把手指導幫助老年人使用智能產品的耐心、細心,多想一些老年人能理解掌握的“笨方法”。
幾年前,就有大學生手繪了一份智能手機使用“說明書”,用文字加圖片的方式詳細講解了使用智能手機的步驟,給家裡的老人提供了個性化的上網指導,降低了老人使用智能手機的難度。
現在,智能產品都在往虛擬鍵盤、觸屏操作的方向發展,但不少老年人,尤其是年齡較大、文化程度較低的老年人,更習慣也更易上手傳統的實體鍵盤模式。智能產品製造企業以及政府相關部門應該關注、瞭解、呼應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層次、不同數字素養的老年人對智能產品的使用習慣和需求,在適老化改造過程中學習鄧同學的理念和經驗,不妨爲老年人保留些實體鍵盤模式,提供更多“一鍵直達”的功能。這樣,老年人就有了更多使用智能產品的簡易選擇、綠色通道,就能提升老年人使用智能產品的信心,優化老年人使用智能產品的體驗。
幫更多老年人打開更多數字助老的大門,需要給予老年人更多體察和關愛,需要更多貼合老年人習慣和需求的“爆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