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護國神山 內宣有餘創新不足

(圖/美聯社)

智能技術掀起全球產業重新調整風潮,而臺灣以產業國家隊政策推動下一個護國神山「們」的動作也方興未艾。惟在多元化產業的選項中,政府仍沿襲過去全球供應鏈管理和代工組裝的老辦法,創新成分薄弱,令人擔憂!

近年來政府大量推動護國神山產業的轉型與發展,但往往業績慘澹,再加上政治正確但專業缺乏的領導力,而其合作廠商也多「綠油油」,讓人懷疑其動機與可行性。就如同最近的「低軌衛星升空」國家隊計劃,無論學者專家把技術背景與學理說得如何透徹,但其執行層面仍令人存疑,政府信譽太差禁不起考驗讓人扼腕。

舉例來說,在「低軌衛星升空」產業發展計劃中,雖然政府曾宣稱低軌衛星是「地球同步」,只需4顆衛星就能24小時覆蓋全臺滿足低軌通訊的需求,但臺灣低空火箭的發射能力不足,而中科院「無限高」火箭發射系統也仍然處於初始階段,而鴻海與中央大學的合作計劃也在萌芽階段,兩者都難以承擔低軌衛星的發射任務,把「低軌衛星升空」跟SpaceX的星鏈計劃(Starlink)相提並論,不但是自我感覺良好、自嗨大內宣的行爲,更顯示了政府的好大喜功!

政府產業策略拿臺積電做技術的標竿行之有年,但護國神山的經營模式也並非「放諸四海皆準」。臺灣官員懶政、缺乏專業和經驗,把這類「見樹不見林」的小確幸產品代工策略吹噓到無限上綱,而諷刺的是:這正是臺灣難以複製半導體產業榮景的真正原因。

臺灣的主流思維聚焦在「企業層」的供應鏈「管理」,這是一個在全球化產業鏈垂直分工下的模式,也就是「策略管理」理論中的錐形整合,其內涵與產業鏈垂直整合相當不同。產業鏈是經濟學的範疇,重點是產業結構和治理;供應鏈是管理學的領域,重視管理效率和上下游的連結;而後者是產業鏈「部分」區塊的分工整合。

從供應鏈垂直分工的佈陣來看,「低軌衛星升空」就是一個「下駟對上駟」的代工格局。產業鏈佈局是整體系統建置的「策略」手段,而供應鏈只是爲提升局部營運效率或成本管控的「戰術」方法,格局及目標都有所不同。歐美日先進大廠和大陸講的都是「產業鏈重塑」,臺灣雖爲小型經濟體,但也必須遵循全球產業的遊戲規則。

事實上,臺灣的供應鏈「垂直分工」是一種企業層級的策略,但對產業層級的護國神山再造則明顯呈現出「一廂情願」的主觀判讀,忽略了產業鏈結構性及外部效應,並限制了許多「橫向」整合與發展的機會,不但失去跨業所創造的綜效,「侷限性」的供應鏈策略更無法系統性、全面性滿足護國神山再造的需求,長期產業鏈佈局纔是王道。

大陸今年在兩會提出「新質生產力」,與2017年的「鏈長制」和2022年的「四鏈融合」人才鏈、資金鍊、研發鏈、產業鏈,均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以「產業鏈」建構全球佈局、跨領域整合形成綜效的作法,與歐美先進國家的發展策略相類似。

全球地緣政治改變了全球化的格局,國家主義及民粹掛帥盛行,而此刻策略性的產業鏈佈局與創新思維尤爲關鍵。而臺灣的產業政策,自然也必須做相當程度的調整,注重產業專業知識、強化數位經濟智能化、產業鏈內外萬物皆聯,都是最起碼的工作。

重塑護國神山是準總統賴清德的重要任務,在政治、社會、經濟的平衡中如何拿捏,必須靠團隊的智慧,百姓正拭目以待。但在此同時,也別忘了亟待改造的能源政策!(作者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管所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