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進口車業務裁員收縮,大衆這是怎麼了?
最近一段時間,關於大衆汽車的話題可以說是層出不窮,就在最近大衆進口車業務被曝出要裁員收縮,面對着這樣的變化,讓人不禁想問這大衆汽車到底是怎麼了?
一、大衆進口車業務裁員收縮?
據界面新聞的報道,正處於電動化轉型艱難時刻的大衆汽車沒有止住銷量頹勢。這家跨國汽車公司巨頭正在全球範圍內降本增效,以渡過難關。
大衆汽車公佈的第三季度銷量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大衆集團全球交付量同比減少7.1%至217.63萬輛。其中,中國市場交付量爲71.15萬輛,同比下滑15%。今年前9月,大衆在華銷量同比減少10.2%。
汽車公司對抗發展週期的方式之一是收縮業務規模,精簡人員配置和砍掉邊緣業務,這可以幫助公司在轉型期穩住核心市場和利潤規模,以待後續重整。
界面新聞此前報道,大衆中國正在開展裁員行動以實現人員降本的目的。最新消息是,這項行動主要波及進口車業務,整體裁撤人員規模近百人。大衆中國爲被裁員工提供了調離工作崗位至合肥或“N+6”現金補償兩種方案。
大衆中國沒有向界面新聞迴應具體的裁員人數和業務板塊。相關人士表示,大衆汽車集團在所有旗下品牌啓動績效計劃,至2026年將效率提升20%。大衆中國正持續提升各部門及項目的效率、優化成本。相關措施涉及直接人力成本及包括行政管理開支、差旅費及培訓成本等在內的間接人力成本。
大衆中國不會是首個在華裁員的跨國汽車公司總部,這些曾在中國市場風光無限的汽車品牌難以預估中國市場多變的汽車環境,或將審慎考慮在中國市場佈局規模。
二、大衆這是怎麼了?
大衆汽車進口車業務的收縮,看似突然,實則意料之中。在當前全球汽車市場的快速變革中,大衆集團的一系列動作,包括對多個業務的調整和優化,都是其面對行業挑戰和未來趨勢所做出的戰略性迴應,我們該如何看待呢?
首先,大衆汽車作爲全球知名的汽車製造商,在近年來經歷了多次業務調整。這不僅僅是大衆自身戰略方向的變化,也反映了整個汽車行業正在經歷的重大轉型。從全球視角來看,隨着電動汽車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各國政府對環保標準的日益嚴格,傳統的內燃機汽車製造商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種背景下,大衆汽車對多個業務板塊進行調整,包括進口車業務的收縮,可以說是在預期之內的舉措。
其次,對於中國市場來說,進口車業務原本具有一定的優勢。進口車通常採用更高質量的材料和零部件,製造標準和流程更嚴格,因此品質相對更高。在性能方面,進口車也往往具有優勢,如底盤懸架系統反應更輕盈,應對顛簸時更乾脆利索,能提供更好的駕駛體驗。此外,進口車還配備更先進的技術,如自動緊急制動、智能巡航控制等,提升安全性和舒適性。
然而,這些優勢在近年來逐漸減弱。一方面,隨着自主品牌的崛起,國產車在品質、性能、配置等方面都有了顯著提升,性價比越來越高。這使得消費者在選擇汽車時,不再僅僅關注進口車的品質和技術優勢,而是更加註重性價比和本土化服務。
另一方面,進口車在中國市場面臨着高昂的關稅和運輸成本,導致價格相對較高。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消費者對於價格的敏感度越來越高,進口車的高價位成爲了其銷售的一大障礙。
第三,隨着新能源汽車在全球範圍內的快速普及,尤其是純電動汽車和增程式汽車的興起,大衆汽車的傳統優勢——即在燃油車領域的技術和市場地位,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儘管大衆集團已經在新能源領域投入了大量資源,推出了諸如ID.系列等電動車型,但在進口車市場上,大衆仍然主要依賴於燃油車產品。這使得大衆在中國進口車市場的表現愈發艱難。
第四,對於大衆集團而言,收縮進口車業務並非壞事。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通過收縮非核心業務,大衆可以更好地集中資源於更重要的業務領域,如新能源汽車、智能出行解決方案等,這些是未來汽車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大衆能夠更高效地應對市場變化,加速技術創新,鞏固其在汽車行業的領導地位。
因此,大衆進口車業務的收縮,是其在全球汽車市場變革中主動求變的表現,只是效果如何我們不妨看看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