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館魚菜共生 疫喻藝術生態

林建志與蔡咅璟在美術館內打造「魚菜共生」系統。(當代館提供)

從臺灣念美術的學子都還不知道何謂「當代藝術」、到如今臺北當代藝術館已開館20週年,策展人、藝術史學者陳貺怡把「歷史」和「當代」放在一起論述,迎接當代館的20週年慶,把多年來別具意義的展重現,讓今昔的藝術家展開對話。

當代館20週年系列活動首檔《歷史.當代》,回顧2001年開館迄今的歷史,但陳貺怡也強調「不是做文獻展,而是展出『展覽』」將萃取出的展覽重新部署,讓過去和現在的觀衆也從今昔呼應中互動。然而5月15開展前夕隨即遇上雙北疫情爆炸性升溫而封館,也使得其中《更新檔2.1a—在一片荒蕪的海洋中漫漫》一展,魚菜共生的呈現方式,在無觀衆的美術館裡兀自進行了3個月。

策展人高千惠曾於2005年於當代館策畫《偷天換日:當.代.美.術.館》展,叩問藝術、藝術家、藝術價值等社會問題,她提出以「魚池」養殖場比喻藝術的生產機制,在16年後她邀請了年輕藝術家林建志與蔡咅璟,以「魚菜共生:當代美術館」呼應16年前的主題,也反應了需要合作、補助的藝術生態。

林建志過去的作品多與雕塑、裝置有關,高千惠於是邀請他參與此展,建立「新的美麗新世界」。「在我腦中的造型,應該是科幻片中的外星殖民地的想像」他和蔡咅璟在這個展中大量運用廢棄材料或一次使用的素材,「還去找蘋果攤買保利龍箱」。

蔡咅璟指出,在美術館裡打造「魚菜共生」系統,一方面是看到現代都會中的一些公共空間如安全島、公園,都有民衆跑去種菜,那麼何不讓民衆不必偷偷摸摸,就能走進美術館種菜!然而三級警戒的疫情,使得魚菜共生系統受到考驗,包括光線不足、通風不佳,閉館中的美術館溫度也過高等等,但在這樣的條件下,作品反而獨自運作、完成了沒有觀衆的展演,也迴應了藝術生產模式既想逃離又離不開體制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