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問,“媽媽,你爲什麼總是誇別人?”你的回答很重要。

“媽媽,你爲什麼總是誇別人,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當孩子這樣向你發問,你會怎麼回答呢?

昨天,帶孩子在樓下練習跳繩時,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孩子跳繩時碰見了同學,於是,兩個人開始一起練習跳繩。

突然同學爸爸說了一句話,孩子的笑容一下就消失了。

爸爸說:“你看你同學跳繩跳的真不錯,你要向她學習喔。”

孩子特別生氣的看向她爸爸,並且問道:“你爲什麼總是誇別人?”

“你都不誇我,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爸爸趕忙解釋,結果越解釋孩子哭得越大聲。

最後,乾脆躲到旁邊的角落哭了起來。

當媽後,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總是很關注。

和朋友碰面大部分也會聊一些孩子的話題。

大家都沒想到,這麼平常的一句話,孩子反應那麼大,那麼傷心。

仔細想想,帶孩子這個坑,不少家長踩過。

我們似乎總是不經意的誇別人家的孩子。

可能是當着孩子面直接說,也有些是朋友之間聊天、夫妻之間聊天……

有時候說的是實話,有時候是客氣,是社交。

但孩子哪分得清這些,她滿腦子都是:“我爸媽誇別的孩子了,他們不喜歡我了。”

而面對孩子問出:“媽媽,你爲什麼總是誇別人?”

大家的回答各不相同。

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心理有問題,不夠大度,見不得別的孩子比自己強。

有些父母則着急忙慌敷衍着安撫孩子:“喔,你也很棒,你纔是最棒的。”

孩子提問很關鍵,父母的回答更重要。

父母的評價和眼光,影響孩子自我價值感建立。

也就是說最初在孩子眼裡行爲是沒有好壞之分,能力更沒有強弱。

而隨着孩子認知的不斷髮展,他開始通過自我和他我來判斷自己的行爲是否恰當,是否優異。

孩子從出生就有接受着來自周圍正向或負向的評價,父母的最多,也最重要。

孩子問出:“你爲什麼總是誇別人家的孩子”,潛臺詞其實是你爲什麼不誇我?

孩子這樣問不一定是因爲嫉妒,更有可能是她心裡沒安全感,她渴望父母的愛。

很多父母習慣跟孩子說:

“你表現好,我就答應你什麼請求。”

“你不聽話,我就不給你買XX了。”

而且這個方法父母屢試不爽,又簡單見效又快,不用說教,也不用大喊大叫,孩子就會乖乖聽話。

而隨着孩子年齡的增加,我們就會看到這種獎勵機制帶來的弊端。

在大多數孩子眼裡,他們會把父母的言論理解成。

我表現好=爸媽愛我。

我表現不好=爸媽不愛我。

誰表現好=爸媽喜歡誰。

哪個孩子會不在意、不渴望得到父母的愛?

所以孩子纔會特別在意自己的表現,以及父母給出的評價反饋。

父母誇別人家的孩子棒,沒有誇自己。

在孩子心裡就是:“我不棒”,進而習慣理解成:“我沒有表現好”。

孩子就會產生“我爸媽更愛別人家的孩子,因爲爸媽誇了她,她表現比我好。”

把孩子表現和金錢捆綁和物質捆綁,甚至和父母對孩子愛意表達多少捆綁的。

孩子的內驅力和安全感都被破壞了。

一些孩子原本喜歡或感興趣的事,也需要獲得父母獎勵,要談條件、給承諾才能去完成。

而且還給孩子製造了很多和自己“爭寵”的“假想敵”,讓孩子不能接受別人比自己優秀的情況出現。

面對失敗可能越來越脆弱。

當孩子問:“媽媽,你爲什麼總是誇別人,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聰明的父母會這樣回答。

第一句:告訴孩子不管你表現如何,爸媽一直愛你。

不要讓孩子產生你對她的愛和她的表現掛鉤的感受,

讓孩子知道,不管你表現如何,爸爸媽媽都愛你,你成功了我爲你驕傲,你失敗了我陪你一起重新來過。

第二句:跟孩子解釋,爸爸媽媽誇了別人,不代表媽媽不喜歡你了,更不是說媽媽喜歡她,你做的好的地方,媽媽同樣會誇讚你對嗎?舉出平時誇獎過她的場景。

第三句:教孩子區分“事實”和“觀點“。

事實有真假之分,發生的事實就是事實,沒人能改變;

觀點更多的是個人感受,不同的人可有不同的觀點。

就比如:

她連續跳繩跳的比你多,是事實,每個人有長處也有短處;

她跳繩比你跳的好,是觀點,每個人觀點可以不同。

我們平時儘量的是跟孩子描述事實,少做觀點評價。

有些人覺得紅色最好看,有些人覺得紫色最好看,觀點有時候無關對錯,只是個人喜好差異。

孩子有了區分事實和觀點的能力,對於別人的評價就不會那麼在意,評價帶有個人色彩和喜好。

如果是事實,我們不接受也得接受,如果是觀點,我們可能會不開心,但也不用那麼在意。

第四句:共情孩子,媽媽知道你也想獲得表揚是嗎?你也想和她跳的一樣好對嗎?

媽媽非常理解你這種情緒,說明你很有上進心,換個角度誇讚孩子。

第五句:啓發式提問,解決問題。

你覺得你哭就能變得和她一樣厲害嗎?

那你覺得應該怎麼做?

或者我們去請教一下你的同學,有沒有什麼跳繩秘訣。

媽媽覺得你可以XXX去做,你覺得呢?

鼓勵孩子去思考,怎麼去讓自己變強。

這樣既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愛自己的,誇別人不代表不愛自己,每個人有優劣勢,每個人有自己的觀點。

孩子生活中少不了被評價,被比較。

父母總是提別人的孩子,並不一定會給自己孩子正向激勵,有時候反而產生負面影響。

孩子問題的背後的原因可能並不是你誇了別人這件事,而是安全感的缺失,是獎勵機制和評價機制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