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故事 | 導彈火箭衛星載人飛船,他樣樣行!

戚發軔,中國航天領域技術專家,參與過我國第一枚導彈“東風一號”研製,還作爲重要技術負責人蔘與“東方紅一號”衛星、“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東方紅三號”第二代通信廣播衛星研製。1992年,59歲的戚發軔被任命爲神舟飛船總設計師。在主持神舟號飛船項目時,制定了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總體方案。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完成了中國首次載人飛行。戚發軔在解決衛星和飛船研製過程中的重大工程技術問題中做出了重要貢獻,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職業生涯一次次轉行,又一次次迎接新挑戰,戚發軔說,“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志願。”

不久前,在“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測發大廳,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引起大家關注。這位88歲的老人,就是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因之前都需在崗堅守,戚發軔從來沒有在現場看過火箭發射。他說,這次想親眼看一次神舟飛船飛向蒼穹的壯美時刻。

戚發軔出生於上世紀30年代,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戚發軔從小便立志,“以後一定要造飛機,使中國強大起來不再受欺負”。少年壯志,一生踐行。戚發軔的人生選擇,始終聽從國家召喚、服務航天事業需要。不只是神舟飛船,第一枚導彈、第一枚火箭、第一顆人造衛星,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大國重器背後,都有戚發軔的身影。“發軔”,比喻新事物或某種局面開始出現。回顧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戚發軔在其中的貢獻恰如其名。無論是打造國之重器,還是晚年投身教育、爲國育才,戚發軔以航天報國、強國的初心始終未改。正如他自己所說,“我把畢生心血都獻給了黨的事業,獻給了中國航天。”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在我國航天事業剛剛起步的50年代,包括戚發軔在內的許多航天人,甚至沒有見過導彈、衛星。彼時,國外的嚴密封鎖,讓戚發軔明白“我們的航天事業要發展、要壯大,不能靠別人,只能靠自己”。沒有低溫實驗室,就借用海軍的冷庫;沒有先進的計算機,就用手搖計算器算、一筆筆地記……戚發軔和同事們一項項攻關、一次次試驗,終於讓《東方紅》的旋律響徹太空。沒有一個外國元器件的“東方紅一號”,映照着我國堅持自力更生、自立自強的志氣,鼓舞振奮了無數國人。

築夢太空,遨遊九天。在接過神舟飛船總設計師重任時,戚發軔已近花甲之年,“載人航天,人命關天”,更讓他壓力倍增。他與同事並肩作戰,在發射4次無人試驗飛船、解決一項項難題後,“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終於飛天圓夢。朝着太空邁進的每一步,都是中國航天人艱辛奮鬥的結果。中國航天人幾十年如一日的艱辛探索、擔當奉獻,推動我國航天事業走過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光輝歷程,也鑄就了“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爲黨和人民的事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讓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早日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去年,習近平總書記給包括戚發軔在內的11位老科學家回信,對加快航天強國建設提出殷切期望。從“東方紅一號”升空,到如今“神舟十二號”讓中國人進入自己的空間站,一代代航天人賡續傳承、接力奮鬥,在浩瀚太空留下越來越多的中國身影,也激勵着更多航天人銳意進取,託舉起中華民族的航天強國夢想。

來源:黨史學習教育官微綜合人民網微博、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