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中國:預計今年A股將有95只至135只新股上市融資650億至960億元

9月25日,德勤中國資本市場服務部發布對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內地及香港新股市場表現的回顧,以及兩個市場在2024年第四季度的前景展望。

資本市場服務部指出,2024年第三季度尾,納斯達克將會取得全球新股排名的首席,主要是完成了一家冷藏物流巨擘的上市,該項目成爲今年迄今以來全球最大型新股。紐約證券交易所因完成了一家領先旅遊公司、一知名體育品牌和一家安全檢定公司的上市項目而位列第二位。這三個項目全數均位列全球十大新股。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則因新股數量而取勝於其他來自亞太區內的證券交易所。在完成內地領先家電集團的上市後,也是今年迄今以來全球第二大新股,香港交易所將躍身第四位。上海證券交易所將繼續排名第五,而深圳證券交易所則爲第八位。

2024年4月以來,隨着新《國九條》及相關配套政策落實落地,內地資本市場保持了IPO的適當節奏 ,一批重點措施的落實、資本市場強監管、防風險、促高質量發展一直是監管機構的首要工作,新股發行與2023年前三季度相比顯著放緩。預計這些政策將在2024年第四季度繼續落實落地,也會繼續保持IPO適當節奏。

與此同時,受惠於對A股上市公司和上市申請人出臺的政策措施、其他促進資本市場發展的改革,以及近期美國聯邦儲備局進行了自2020年3月以來的首次減息,香港股市自今年4月起便已開始回升。若今年內得以進行另外多一次的減息,而其他主要因素例如中國經濟數據在中國央行最近推出經濟刺激措施後能夠有更強勁的表現,將會有助更多流動性、資金流入,並有助增加大型和超大型新股的數量。這些大型和超大型新股包括內地監管機構鼓勵來港上市的內地龍頭企業,或使香港能夠在2024年全年穩守全球新股市場排名的前四位。

2024年前三季度,預期中國內地將有70只新股上市融資480億元人民幣。與去年同期比較,新股數量將會由264只減少73%,而融資總額則會從3,236億元人民幣削減85%。在第三季度,創業板或會繼續以新股數量在多個板塊中取勝,而上海主板或將再募集得最多資金,兩者趨勢與上半年相同。

隨着國務院、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交易所等出臺的政策措施見效,內地資本市場也會繼續保持適當的節奏,預計2024年A股新股市場的新股數量及融資總額均會有所減少,整體將會有95至135只新股上市融資650億至960億元人民幣。預期上海和深圳主板將會有25至35只新股融資250億至430億元人民幣。預計創業板將會錄得30至40只新股融資額爲180至230億元人民幣,而上海科創板(15至20只新股融資170億至220億元人民幣)和北京證券交易所(25至40只新股融資50億至80億元人民幣)將隨後。

德勤中國資本市場服務部華南區上市業務合夥人劉芳表示:“A股市場在經歷了多年的密集、深化改革已經形成了一個多層次資本市場,隨着國務院、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交易所等出臺的政策措施的進一步落實,我們相信,長期來看,將能夠吸引更多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代表企業上市,增強資本市場動力和功能的發揮,實現高質量發展。”

預測2024年前三季度,香港市場將會錄得45只新股融資509億港元,新股數量較2023年前三季度的44只增加2%,而融資總額由246億港元按年上漲107%。今年前三季度的市場焦點分別爲來自內地領先家電集團的超大規模新股、首兩家特專科技公司和3只GEM新股。

鑑於市場有近100宗上市申請,包括潛在大型和超大型新股、消費、人工智能、硬科技、生命科學和綠色和可持續公司,以及最近完成今年迄今全球第二大新股,資本市場服務部維持對香港新股市場的全年預測,即將有80只新股融資600至800億港元。

德勤中國資本市場服務部華南區上市業務合夥人藍志康表示:“經過近期發展,包括美國減息、內地領先家電集團作重磅發售、一些知名新股獲批上市,包括著名的物流集團和飲料公司,香港新股市場勢將達成這個預測目標。內地與香港監管機構的改革,包括在互聯互通機制下將雙櫃檯證券開放予內地投資者和擴大合資格交易所買賣基金(ETF) 範圍,及與中東和印度尼西亞證券交易所達成合作協議均會爲香港新股市場的可持續增長提供一個強大的後盾。”

2024年第三季度,前往美國上市對於中資企業來說仍然是一個受歡迎之選,尤其是來自科技行業的公司。36家中國企業到美國上市集資8.23億美元,相比2023年前三季度則有25只新股融資7.14億美元,當中新股數量增加44%,融資金額上升15%。

此外,劉芳表示:“美聯儲近日減息將會進一步增強整體市場流動性和最終投資情緒。由於A股市場仍然淡靜,我們預期中國公司將會繼續轉往美國上市,尋求資金支持發展。但是,今年除了迄今以來最大的新股外,其他中國公司到美國上市的平均融資規模均有所減少。因此,我們希望可以見到更多具規模的中國企業能夠到美國上市,作爲境內市場以外的另一個選擇。”

文|記者 詹淑真題圖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