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預算危機衝擊臺積電設廠計劃?外媒:最壞情況被迫取消
知情人士指出,若德國減少補貼承諾,臺積電恐須重新協商在德東設廠的條件,「最壞情況是不得不取消計劃」。(資料照片/達志影像)
德國預算危機可能對提供數十億歐元投資補貼計劃造成影響,它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發揮顯著作用的抱負恐被打亂。知情人士指出,若德國減少補貼承諾,臺積電恐須重新協商在德東設廠的條件,「最壞情況是不得不取消計劃」。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德國政府本來已經承諾,將對投資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德國的外國晶片業者提供龐大的國家支持。英特爾公司(Intel Corp.)投資300億歐元(325億美元)在德國東部馬德堡鎮(Magdeburg)蓋的兩座新廠將獲得99億歐元補助,這是二戰後德國最大外國投資案。
然而,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上個月一項裁定投下震憾彈,打亂政府明年的支出計劃。憲法法院判決聯邦政府將2021年抗疫預算挪用爲「氣候與轉型基金」(Climate and Transformation Fund)違憲,這筆協助轉型低碳經濟的基金規模達600億歐元,導致德國政府運作因預算缺口而陷入危機。
由於其中也包含對半導體業者設廠的補貼,業界憂心德國政府對英特爾和臺積電的承諾是否跳票。
英特爾設廠落腳的薩克森-安哈特邦(Saxony-Anhalt)經濟廳長舒爾茲(Sven Schulze)表示:「這對德國作爲投資標的形象而言是徹底的災難,因爲這凸顯出它不再是個可靠的國家。這會是毀滅性一擊,在戰後歷史上其實沒有前例。」
對英特爾和諸如臺積電等其他晶片業者的補貼,本來都該來自這項氣候基金。憲法法院的裁決引發業界一片疑慮,不僅晶片製造商,還包括原本預期會拿到補助的大集團,像是大舉投資碳中和生產轉型的鋼鐵製造商。
成爲至關重要晶片製造中心是德國最重要政策之一,卻遭到此一危機擊中要害。相關政策是加強供應鏈、提高經濟韌性並且降低對臺灣晶片供應的依賴等歐洲聯盟更廣泛戰略其中一環。尤其在中國和臺灣對抗的情況下,依賴臺灣會有潛在弱點。
英特爾之外,全球晶圓代工產業龍頭的臺積電已經表示,將和荷蘭恩智浦半導體公司(NXP)及德國的博世集團(Bosch)和英飛凌科技公司(Infineon)合作在德東德勒斯登巿(Dresden)投資100億歐元設置晶圓廠,且已得到50億歐元補貼的官方承諾。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上個月在一場會議中表示,他「絕對希望」晶片廠按計劃推動,「對未來、對我們所有人而言,這都是歐洲正在生產半導體的重要信號,尤其是在德國,特別是在德東」。
副總理暨經濟部長哈柏克(Robert Habeck)上週在活動中不諱言,政府恐怕得被迫限縮提供補貼的雄心壯志,「不符合碳中和和經濟安全最嚴格定義的計劃不優先考慮」。
蕭茲、哈柏克和財政部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正就如何解決預算僵局、修訂湊合明年度開支大計而召開危機會議,哈柏克還取消參加聯合國氣候高峰會,以聚焦因應此一危機。
英特爾和臺積電都拒絕針對是否擔心補貼生變作出迴應。
但是曾經聽取臺積電和德國政府溝通相關簡報人士指出,如果德國政府補貼承諾減少,臺積電可能得就設廠條件重新協商,包括與德方合資夥伴重新協商。
其中一名消息人士告訴金融時報:「最壞情況是,如果現在起9個月後結果是沒補助,我們將不得不取消這項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