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科考標誌性十大成果發佈:亞洲水塔正變暗,將增加我國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戰略資源儲備基地,是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護地。開展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機理,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對推動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將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簡稱第二次青藏科考)既是一項國家重大戰略任務,也是一項標誌性科學工程。自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科考啓動實施以來,全體科考隊員遵循習近平總書記致第二次青藏科考賀信及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聚焦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國家重大戰略,瞄準青藏高原地球系統科學國際前沿,充分發揮科考隊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制化優勢,組織科考分隊2600隊次,科考人員28000人次深入高原腹地開展了覆蓋青藏高原全域的科考,推動世界級原創成果產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爲守護好世界上最後一方淨土、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作出了積極貢獻。

2024年8月18日,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發佈會在拉薩隆重召開。會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院士代表科考隊發佈了科考以重大科學發現和科學對策爲主要內容的十大標誌性進展。

一是闡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的系統性和特殊性,全過程科學支撐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第二次青藏科考全過程科學支撐了全國人大組織的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啓動、立法起草、立法調研、立法論證、立法定稿、立法施行等工作。科考隊提出的一系列核心立法意見,如加強冰川變化監測、加強冰川災害監測預警、加強生態屏障和亞洲水塔保護、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修復治理等建議,得到全國人大的高度肯定,並在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中採納。

二是闡明氣候變化影響下亞洲水塔失衡特徵和影響,科技支撐水資源與水安全戰略。科考發現,亞洲水塔區在變暖、變溼、變綠的同時,也在變暗。變暗的主要特徵是冰川、積雪面積減小和植被變綠共同導致的地表反照率減小。變暗將引起地球系統過程重大變化,引發亞洲季風環流調整,增加我國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目前亞洲水塔地表總儲水量超過10萬億立方米,約是黃河200年的徑流總量。氣候暖溼化導致亞洲水塔失衡,既表現爲固液相態失衡,也表現爲水資源空間分佈失衡,需要進行區域性分策應對和國際性綜合協調。

三是釐清氣候變化影響下青藏高原碳匯功能和變化特徵,科技應對氣候變化並服務雙碳目標。科考發現,青藏高原作爲碳庫,其生態系統碳匯約爲1.2-1.4億噸CO2/年,佔全國每年生態系統碳匯的10%-16%。按照當前每年二氧化碳排放5500萬噸計算,青藏高原的碳盈餘超過6500萬噸/年。科考隊自主研發的中國首個大氣碳反演系統“貢嘎模型”獲“全球碳計劃”認證,爲評估青藏高原碳收支提供了科學保障,爲國際碳收支評估作出了中國貢獻。

四是解析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變化,優化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建設。科考揭示了過去15年青藏高原生態系統變化規律和整體趨好的態勢,發現新物種超過3000個。科考評估了高原重大生態工程實施的時空格局,發現由於系列重大生態工程建設,青藏高原生態系統退化態勢得到了遏制,生態安全屏障功能呈現總體穩定向好態勢。科考還提出了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羣總體佈局科學方案,並納入國家公園總體發展規劃,爲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優化提供了科學方案。

五是開展青藏高原隆升過程與環境演化歷史研究,評估國家戰略資源儲備基地的礦產資源現狀與遠景。科考恢復了青藏高原6000多萬年以來不同地體地表差異隆升過程,提出青藏高原由造山帶到統一高原隆升的新模式。揭示了青藏高原隆升的生物效應,發現青藏高原是古生代以來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樞紐。綜合評估喜馬拉雅瓊嘉崗超大型鋰礦區和錯那洞鈹資源礦區提出,喜馬拉雅地區是我國重要稀有金屬礦產資源的潛力基地。

六是研判川藏鐵路沿線災害風險,保障重大工程建設和運維安全。科考繪製了川藏鐵路沿線斷裂分佈圖,確定了主要活動斷裂與川藏鐵路的交匯關係。給出了嘉黎斷裂和鮮水河斷裂地帶線路穿越的地震低風險廊道,解決了川藏鐵路通麥天險段和康定隧道等線路設計難題。提出了毛埡壩“新北線”方案,有效規避了生態環境、地質災害和生物多樣性風險;建立了川藏鐵路氣象災害監測體系,爲暴雨、暴雪、雷電等災害預報預警系統提供數據支撐。

七是揭示青藏高原人類活動過程,提出區域綠色可持續發展模式。科考提出青藏高原最早人類活動可能出現在16萬年以前,早期現代人羣可能在距今4萬年前深入到青藏高原腹地。科考還提出了“三圈四帶多節點”城鎮體系發展格局;構建以跨境要塞-邊貿節點-邊境縣城爲基礎的“梳齒縱軸、梳柄橫軸”梳狀空間格局發展藍圖;提出農牧區優勢資源疊加互補的多贏農牧區域耦合聯動綠色發展工程建議。

八是融合國際組織和國際計劃,爲全球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中國方案和智慧。科考隊長姚檀棟院士作爲國際地理學最高獎“維加獎”亞洲首位獲得者和國際冰川學最高獎“塞利格曼獎”中國唯一獲得者,聯合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Lonnie Thompson和德國科學院院士Volker Mosbrugger於2009年共同發起TPE國際計劃,加強與世界氣象組織(WMO)、聯合國環境署(UNEP)、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等國際組織和國際計劃的合作,不斷擴大國際合作朋友圈,推動我國青藏高原研究進入國際第一方陣,實現了我國青藏高原研究的科學引領、話語引領和隊伍引領,爲構建環喜馬拉雅國際合作新格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九是構建地球系統多圈層綜合觀測與預警平臺,服務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與系統治理。選取拉薩河流域,建設“用得上、留得下、有影響”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與系統治理科考平臺,開展地球系統變化的多圈層綜合觀測、預警與管理。建立雅江色東普冰崩堵江災害和中尼邊境次仁瑪錯冰湖潰決災害等災害監測預警體系,組織多部門開展米堆冰川-光謝錯聯合科學考察研究,相關監測預警工作納入國家應急管理成功示範案例。

十是創造巔峰使命極高海拔科考多項世界紀錄,樹立世界級原創性科考活動標杆。成功組織實施“巔峰使命”系列的珠峰科考8848.86米、卓奧友峰8201米和希夏邦馬峰7000米極高海拔綜合,實現了從“登山科考”到“科考登山”的戰略轉變,實現了新技術和新手段應用的重大突破,取得了重要的國際和國內影響,入選了兩院院士評選的2022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進入了央視《開學第一課》課堂,產生了廣泛和重大社會影響。

上述科考十大進展是在全面綜合集成科考隊系列成果基礎上凝練形成的,是第二次青藏科考7年工作成效的系統性呈現,將對區域乃至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的科學支撐作用,爲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貢獻。

隨後,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十大任務負責人分別發佈了各個任務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的共計30項重大成果。這些成果共同支撐了第二次青藏科考標誌性科學工程的構建。

此次成果發佈會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還通過圖文、實物和數字化等手段系統展示了黨和國家領導對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重要指示、青藏科考的輝煌歷程、第二次青藏科考頂層設計、標誌性科考成果體系、標誌性科考活動、標誌性科考工程和青藏科考精神等。

發佈會後,與會領導、專家圍繞貫徹落實《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案》和長效服務支撐《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深入實施,對下一步科考的重點領域方向和專題任務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