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買高賣「預測股價」才真正厲害? 切老:跟長線持有好公司的投資人比少賺很多

臺股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想預測股價,低買高賣

在初進股市時,大部分的投資人都會認爲股票就是要用來操作和交易,以迅速獲得價差利潤,特別是臺股投資人(包含投資機構)更是着迷於透過技術線型或籌碼分析來頻繁進出股市。

但,在真實的股市世界裡,低買高賣其實是勝率很低的遊戲。就算投資人相信能透過技術線型、籌碼分析,或媒體上各種大小資訊來預測股價的漲跌,但實際上能持續成功重複低買高賣,累積可觀獲利的投資人卻少之又少。

美國著名的波段投資高手,同時也是《超級績效》(Trade like a Stock Market Wizard)系列書籍的作者馬克.米奈爾維尼,雖然操作績效卓越,但他承認他用了這麼多技術指標來判斷進出點的成功率只有約50%;他靠的是在誤判進場點後立即止損減少損失,賺取的是看對方向後的漲幅,他甚至不看公司基本面,反覆累積這種勝率低的價差遊戲。

我自己也曾嘗試使用他的技巧來投資股票,但我得到的結論是失敗率真的太高了,而且每天緊盯着盤勢對身心是一種巨大的折磨。

一般投資人能承受多少次這種投資錯誤的本錢?你又能否預測下一次的押注是否會成功?成功了又能累積多少獲利?這樣靠機運、打游擊的投資方式真的不是我們一般人玩得起的。

巴菲特曾說過:「買一檔股票卻要時刻盯盤?那打從一開始就不應該買它!」很多短線的主動交易者,最後選擇退出市場的原因就是不管賺錢還是賠錢都感到非常痛苦,所以你的投資生涯還想靠短線操作賺取獲利嗎?

此外,技術指標是參考一檔股票過去的歷史數據做爲預測未來價格走勢的基礎,但一家公司在未來的發展與客觀環境卻不一定跟過去一樣,這導致這些指標的準確度有限,特別是在一家持續成長的企業股票上,技術指標只會讓你錯過了長期更大的漲幅,通常是倍數的報酬。

一般人以爲透過低買高賣可以增加報酬,減少風險,但實際上,低買高賣的投資人跟長線持有好公司的投資人比來,幾乎都是少賺了。因爲這牽扯到連續事件的勝率,決策越多,累積的失誤也越高。

1975年諾貝爾獎得主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發表了一個研究:《擇時進出的可能收益研究》(Likely Gains from Market Timing)。夏普利用蒙地卡羅模型(Monte Carlo)來模擬投資人在1927至1972年間在股票市場與國債的進出決策,發現投資人的決策必須要有74%的預測準確度,才能打敗「買進與持有」(Buy & Hold)的策略,也因此夏普做了一個著名的結論:「如果10次預測中,你無法猜中7次,你最好不要嘗試進出市場」。

在2011年,一個擅長應用數學於投資的部落客「精算的投資者」(The Calculating Investor)延伸了夏普的研究,將計算的回溯時間拉長到1927至2010年,重新演算的結果發現擇時進出決策的準確度必須要超過80%以上,績效才能勝過長期持有。不僅如此,就算有80%的成功率,最後績效也只僅僅勝過長期持有2%,再看看你必須扣掉多次進進出出的手續費,你還剩下多少績效?更不要說你花了多少時間和精力做研究、或花了多少錢參加財經專家或投顧老師們的課程。頻繁進出與預測股價高低點,絕對不是我們一般市井小民能夠掌握的技術。

事實上,著名的成長股之父菲利浦.費雪的兒子肯恩.費雪(Ken Fisher),後來也是位十分成功的大型基金管理人及商學院教授,他曾針對各種買進賣出指標來檢驗績效,發現這些指標都無法勝過「買進並持有」(Buy & Hold)的簡單投資方法。

財經傳訊《能力圈選股,投資致勝的關鍵:善用你的能力圈,只買你懂的,只做你會的 讓切老幫助你徹底釋放內在的投資潛能》

最簡單判斷技術指標是否有效的方式,就是看看你周遭那些執著於技術指標的投資朋友們的長期績效如何?如果技術指標真的很有效果,他們致富了嗎?或長期績效打敗大盤了嗎?

你最常聽到的應該會是他們不小心賣掉了一支長期漲了好幾倍的股票,或在錯誤時間內進場又出場,最後累積了更多虧損。

請多看看世界級的投資大師如巴菲特或彼得.林區,他們是否是靠技術指標判斷進出致富的?如果這些進出指標真的很好用,他們爲什麼不用?或爲什麼不多鼓勵投資人使用呢?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投資觀點與紀錄,並非建議。申購前自行評估風險,並詳閱公開說明書。※

(本文摘自財經傳訊《能力圈選股,投資致勝的關鍵:善用你的能力圈,只買你懂的,只做你會的 讓切老幫助你徹底釋放內在的投資潛能》,作者:謝毓琛(切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