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告訴父母存款的年輕人,已經後悔了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位網友的自白。
工作幾年的他一直都有存錢的習慣,但這件事情父母並不知道,不知道他在存錢,也不知道他存了多少錢。
本來瞞得好好的,直到最近,發生了一次意外。
媽媽把手機弄丟了,着急把微信裡的錢轉回來,不在父母身邊的他遠程協助,用自己的手機把一個一個步驟截圖出來,好讓媽媽清楚流程。
結果正是這手機截圖,曝光了他微信零錢通裡的存款。
爸爸看到餘額以後,驚訝問他怎麼會有這麼多的錢。
他支支吾吾不知道如何回答,想撤回截圖,早已過了時效。
想着之前看到的,網上許多人都在說的一句話:
不要把存款告訴給任何人,包括爸媽。
他開始陷入漫長的惴惴不安,擔心父母對這筆存款有想法,心裡覺得“怪怪的”。
後續不得而知,但他對父母的態度在網上引起了熱議。
很多人不理解爲什麼要把父母當賊防,也見不得這樣重錢財更甚於親情的行爲。
但瞞着父母存錢,的確成爲了現在的流行,甚至是這代年輕人的家庭生存之道。
被父母知道存款,要應對父母及其他親戚的人情世故,“哭窮”一招則能避開大多數麻煩。
曾經向父母透露過存款的子女們,如今也作爲一個個“過來人”語重心長勸說後來人:
“以前不信,現在大家全老實了。”
大多數年輕人瞞着父母存錢的理由很簡單:
怕父母要錢。
在大城市工作,有更多的工作機會,但也有更高的生活成本和更頻繁出現的朝不保夕。
“早上打卡,下午被裁”,工作環境的不穩定,讓他們更想保住已有的收入。
倘若在小城市上班,生活也不會顯得輕鬆多少。
工資天花板不過是三四千,哪怕省吃儉用,一年到頭攢不到兩萬塊錢。
賺錢存錢的不容易,讓越來越多人開始談“錢”色變,怕自己沒錢,怕別人借錢。
但朋友好拒,血脈相連的親人的借錢請求不好推。
身邊有個朋友便是“已借已老實”的過來人。
從小看多了父母爲了一家老小的生計努力工作,她一直覺得自己有必要爲家庭排憂解難。
以至於從找到第一份工作起,她就有意識地向父母透露自己的收入,工資漲到2萬要說,給獎金也要說。
與上面那位網友所說的相反,父母很少問起她的存款有多少,這事依舊是她主動告知。
那一年,老家需要錢翻新老房子,父母在飯桌上算起了家裡還有多少錢。
眼看錢不湊手,她主動提出自己身上還有一筆存款,可以用在裝修上。
存款用在家庭建設上,自然是拿不回來的。但這件事過後,她也開始覺得父母變得“怪怪的”。
只要家裡有花大錢的打算,父母就會算起她一年時間能攢多少萬,可以拿幾萬過來應急。話裡話外,似乎都已默認好她會心甘情願把錢拿出來。
直到這時,她才意識到存款爲什麼只能是隻有自己才能知道的“秘密”。
一旦暴露,那些錢很難不成爲家庭共用的收入,父母可以隨意取用。
這是兩代人思想觀念的不同。
上一代人經歷過貧苦歲月,深感“衆人拾柴火焰高”的好處,內部的齊心協力、大家族的幫扶在關鍵時刻都能力挽狂瀾。
他們會因爲“養兒防老”的觀念,希望子女出錢出力。
也清楚“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要求子女之間能夠互相幫扶。
但子女成年之後,也有自己的生活顧慮和想法。
擔心父母的炫耀,招惹來不必要的麻煩,引來不熟的親戚借錢。
也怕父母拿自己的錢,給別人用。
“工作幾年存的錢,在我結婚前全被我媽拿走給弟弟買房了,美其名曰怕我婚後弟弟買房,老公不願意給錢。”
父母想要所有人都過得好,但子女想確保錢是自己的底氣,而不是別人的備用金。
金錢壓力是兩代人共同的困局,誰也不想互讓一步的情況下,叫窮和哭窮成爲了雙方的無奈之舉。
當父母旁敲側擊,希望孩子體恤長輩年老不易時,孩子開始有意識地瞞報工資,兩萬說成一萬,八千講成五千。
已經長大的孩子,正在強調自己的金錢主導權。
當然,在子女們習慣將存款當做一個只有自己知道的秘密的時候,也有一些人正在反其道而行。
他們會主動給家裡出錢,甚至親戚有難,還會慷慨解囊。
在網上看到一位單親媽媽說:“我的爸媽是神仙爸媽。”
這個“神仙”自然不是指家庭條件的優渥,而是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寬和。
這些年來,她家的經濟情況不見好,父母是農村出身,兩個人每個月加起來也只有六七千塊的工資。
一直以來,這位單親媽媽便堅持把自己的錢交給父母存着。
當父母向她打電話要錢給出車禍的親戚交錢做手術時,她拿出了二十多萬的存款,後來又當機立斷套了十幾萬的網貸。
因爲父母給予她的東西,比這些錢還要寶貴。
在她結婚的時候,連帶10萬彩禮,給她湊了40萬的嫁妝和一套房子的首付。
等到她離婚帶着女兒在孃家生活,媽媽會給她帶孩子,家裡的存款多少從不瞞着她,她也知道父母全部銀行卡的密碼。
她給予父母全部的信任,而父母也教會她一個道理:
“錢沒有人重要。”
“談錢傷感情”、“親兄弟明算賬”……我們聽過很多類似的古話,都明白金錢和感情之間有時候只能二選一。
事實上,儘管很多家庭會因爲“錢”這個話題鬧得不可開交,但還有很多家庭不想因爲錢傷害彼此之間的感情。
或是像上面所說的“神仙家庭”,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付出,彼此感恩,發自內心認爲親人的存在勝過金錢的價值。
或是將錢作爲家庭關係中的潤滑油,孩子出錢解決父母的煩惱,父母給錢緩解孩子的壓力。
然而,對於存款保密的子女來說,不提錢,也是一種守護家庭和諧的方式。
成年人的世界壓力太大,總要揹負着更多的重擔。從一個孩子成長爲大人進入社會後,難免發現生活由兩個部分組成:
一是支出,二是收入。
年輕時,工作經驗有限,能賺的錢不多。等工作經驗豐富了,人也步入中年,正面臨着上有小下有老的中年危機。
要養育子女,要照顧老人,要爲生活的雞毛蒜皮算清一筆筆經濟賬。
生活之難,不得不爲自己打算。他們想爲自己而活,卻不想因爲錢鬧到親人決裂的地步。
與其直言拒絕傷害感情,不如瞞下存款與長輩打太極。
假裝還是一個無法獨立的孩子,沒有父母賺得多,沒有太大的能力,還無法承擔起家庭頂樑柱的責任。
哭窮有用,是因爲父母不會對孩子有過多的要求。
一個家庭,沒有理想的談錢模式。許多家庭都會面臨着相似的難題:
父母要不要告訴孩子家庭存款?
孩子要不要告訴父母自己的收入?
誰來掌管家庭的經濟大權?
幾乎每一個家庭對於“錢”的支配都有自己的想法。我們怕金錢糾葛傷害親情的無私,也擔心親情對金錢的干涉,寒了人心。
之前看過導演北野武每個月必須向母親上交工資的故事。
在他登上電視臺演出,酬勞超過百萬時,他給母親打電話想分享成功的喜悅。
在電話裡,母親的話給興奮的他潑了一盆冷水。
“上電視賺到錢啦?給我零用錢。”
他給了母親30萬,母親卻顯得不是很高興,露出一副刻薄的樣子,嫌棄錢太少。
往後的幾十年,每隔兩三個月,他必定能接到一通母親的要錢電話。
儘管不悅,但他顧忌着母子親情,掏了一筆又一筆。
直到母親去世之前,他意外從姐姐那得到了一個母親給他的髒袋子,這是母親給他的紀念遺物。
他打開一看,裡面是一本用他的名字開的存摺。
從一開始的30萬,到一個月前他打給母親的錢都在這裡,蓋着郵局的戳印。
他記憶裡的刻薄母親,和這個沉默存錢的母親重合——她在用自己的方式爲孩子兜底。
親子關係裡沒有贏和輸,分不清誰得到的更多誰得到的更少,只有共贏或者共輸。
善待家人的人會得到家人的善待,對親人涼薄的人終究也會讓親人寒心。
該不該向親人坦誠自己的存款?始終只有一個答案:
看自家的相處模式。
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根據家庭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給家裡留錢,也允許爲自己做考慮。
父母和子女一樣,皆不是聖人,父母不可能是永恆的付出者形象,孩子也不用擺出卑躬盡孝的姿態。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軟弱,會有自己的私心。
家庭談錢唯一的出口,是相互懂得的慈悲。
孩子終將要面臨長大,會有自己的需求,要接過屬於自己的責任。
父母與成年子女之間的相處,終究需要步入一個更成熟的關係模式。不是相互索取,而是將彼此當做成年人,在平等的基礎上互相對話。
有事情一起商量,有困難一起克服。
點【在看】,願每個家庭都能好好談錢。
你們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呢?如何跟子女或父母談錢的呢?
歡迎來評論區和我們一起聊聊,分享你的故事吧。
作者 | 微微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