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綠電全在這誕生 3萬人氣候大會揭下波產業熱點
美國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攜手合作打造全世界最大的生菜工廠,宛如沙漠中隱藏的綠意。(AIM for Climate提供)
在埃及夏姆錫克舉辦、11月甫落幕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今年在「韌性」這個大主軸下,最重要的關鍵字就是:糧食與農業。
每年,會場開放國家與非政府組織申請的主題館,今年第1次出現以「糧食」爲名的展館,還一口氣出現5個;大會主題日更首度以「適應與農業」爲主軸,3萬多名與會者,一整天都以此爲題討論。
爲什麼農業議題在此刻這麼重要?
先看主辦國埃及,超過1億人口、卻有將近3分之1的人,活在每日生活費低於2美元(約合新臺幣60元)的貧窮線之下。
糧食危機不分富國窮國
全球逾3.5億人陷嚴重飢餓
當地人以相對便宜的麪包爲主食,這促使埃及成爲全世界最大的小麥進口國,過去約8成小麥依賴俄羅斯及烏克蘭生產。然而,隨着俄烏戰爭爆發,埃及市面上的麪包也漲價25%,一度引發社會動盪。
美國氣候特使凱利(John Kerry)在現場大聲疾呼,「2019年以來,全球面臨嚴重飢餓的人數翻了一倍,已達3億5千萬人。」他呼籲,全世界必須團結起來,爲糧食生產找到新方法。
畢竟,擁有雄厚資源的富裕國也同樣面臨糧食危機。
英國國家統計局公佈,因爲缺乏糧食與工資上漲等因素,當前物價上漲速度是1982年以來最快。例如,英國人常買的基本款三明治,短短2年就漲了近6成,讓4分之1的英國人減少吃主食,白領階級也到食物銀行排隊求生。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指出,如果不改善,馬上就要到來的2023年,全世界「會真正缺乏食物供給。」
聯合國做出宣示,會員國就得跟着努力。對窮國,代表資金奧援就在路上,對富國及企業,這則昭示着一門產業的興盛開端。
美助阿聯酋培植本土農業
雀巢開課教可可農增產理財
如同當年,因爲減碳,開啓了電動車、綠電等大浪潮,今年首度到場參與COP周邊活動的玉山銀行董事長黃男州便嗅到新機會,「有個今年剛成立的氣候韌性創投負責人跟我說,非洲正在大力扶植智慧農業,讓我想到,臺灣農業技術很厲害的,也可能有機會。」
確實,隨着聯合國在糧食領域宣示頻頻,這股投資風潮已吹向農業。
本次COP大會的農業日,美國找來該國農業部長維爾薩克(Thomas James Vilsack)與合作伙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氣候與環境變遷部長阿爾海里(Mariam Almheiri)親赴埃及,宣示持續投入史上最大筆應對氣候變遷的農業創新資金,「(去年)我們承諾投入40億美元,很驕傲在此宣佈,不僅達標還翻倍,我們已經投入逾80億美元。」
光是今年,美國就爲南亞、非洲提供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糧食援助。但這次投資案,美國跟阿聯酋要拯救的,卻是自己。
阿爾海里坦言,阿聯酋8成5糧食仰賴進口。雖然2018年起,它分散進口風險,每種主要糧食至少有3至5個進口來源,但隨着俄烏戰爭帶來的糧食保護主義,讓它更堅定要以高科技輔助農業,提升本土供應量。
例如,今年中,該國風光落成全世界最大的生菜工廠,花4千萬美元打造垂直循環系統,並以機器學習計算種植參數,不僅供應杜拜本地超市需求,亦能服務阿聯酋航空的機上膳食。背後協助研發、建造的業者就是由美國政府牽線。
凱利強調,透過資金與技術相互連結,如果能把智慧農業推向更多人,「飢餓危機不一定得發生。」
維繫糧食生產穩定度,不只由有錢、有技術的大國貢獻科技工具。在糧食生產成本提高的時代,如何吸引農夫持續投入,維持供應量?企業,也是關鍵角色。
全球食品龍頭雀巢指出,關鍵在賦權,必須讓農夫感受得到未來。該公司執行副總裁巴塔託(Magdi Batato)舉例,他們長期在非洲採購可可,並開始改變當地環境,例如不聘用童工,並在當地建學校;主動爲可可農二代上課,學習財務規畫等課程。目前該計劃主要在迦納實施,未來也將擴及其他國家。
從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到全球最大食品企業雀巢,糧食安全已經不再只是貧窮國家的煩惱,反而是手握資源者提前佈局的戰場。
過去,很多人以爲,有錢,什麼都買得到;但現在,有錢也會餓肚子的事實,已經打醒這些幻想。臺灣政府與企業,都該加速投入這場浪潮。
《商業週刊第18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