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標精度提升1倍,風雲三號F星即將投入業務試運行
4月8日,中國氣象局在北京組織召開風雲三號F星第一階段衛星系統的在軌測試總結評審會。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 供圖
4月10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獲悉,中國氣象局4月8日在北京組織召開了風雲三號F星(以下簡稱“F星”)第一階段衛星系統的在軌測試總結評審會,專家組一致同意該星通過在軌測試第一階段總結評審,具備在軌交付及投入業務試運行條件。
總結評審意見顯示,衛星平臺的軌道、姿態、數傳信道、星上記錄存儲與回放等性能穩定可靠;紫外高光譜臭氧探測儀—天底、紫外高光譜臭氧探測儀—臨邊等10個遙感儀器在軌運行穩定可靠;衛星遙感數據定量化水平有顯著提升;衛星平臺及與遙感儀器測試的各項功能性指標均滿足使用要求。
本着邊測試、邊應用、邊服務,最大程度發揮衛星應用效能的宗旨,測試團隊對F星開展了爲期半年的在軌測試。後續,測試團隊將持續推進F星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的在軌測試,爲加快F星業務運行打好基礎;同時,充分發揮F星綜合應用效益,主動積極應用F星資料,提升F星在氣象核心業務和多領域的應用質量及效益。
風雲三號F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抓總研製,於2023年8月3日成功發射,搭載了10臺功能強大、性能先進的遙感儀器。通過全譜段、定量化觀測,其可獲取全球臭氧分佈,監測全球輻射收支、冰雪覆蓋、海面溫度,提供短期氣候預測、氣候變化預估所需的遙感信息,大幅提高對大氣溫溼度垂直廓線、大氣痕量氣體及地球輻射收支能量的觀測精度。
中分辨率光譜成像儀首幅全球圖像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供圖
F星具備百米級光學成像能力,中分辨率光譜成像儀可實現每日全球無縫隙觀測。衛星新研製的紫外高光譜臭氧臨邊探測儀呈現的首圖,清晰呈現了其對地球上空平流層大氣成分信息的分層探測能力,通過與紫外高光譜臭氧天底探測儀協同觀測,可增強對全球臭氧、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痕量氣體總量與垂直分佈的監測。
紫外高光譜大氣成分探測圖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供圖
F星已生產了包括圖像類、雲輻射類、海陸表類、大氣參數類、大氣成分類、空間天氣類共計6類48種產品,包括全新研製的土壤凍融、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總量和廓線、氣溶膠總量及指數等新型遙感產品。同時,其已開展了系列服務,如爲甘肅積石山地震中提供受災地區震前震後100米超分圖像服務產品,以及爲全國第十四屆冬季運動會遙感監測提供微波雪深超分圖像服務產品等。
後續,F星在軌業務運行後,將全面接替風雲三號C星業務,開展大氣定量探測和氣候變化監測。相較前序衛星,風雲三號F星定量化觀測能力全面提升,定標精度提升1倍,在軌將實現八年70000小時連續工作,進一步提升中國在全球數值預報、全球氣候變化應對、生態環境監測和綜合防災減災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升中國在國際氣象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