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姐 | 內部人談濱江局勢

近日,市場消息傳言,杭州著名民營房企正在尋求國資入股。

4月16日,濱江股價跟着異動。4月17日,濱江集團對媒體否認此事。濱江董事長戚金興站出來迴應說,「企業發展就是最好的迴應」。

關於這件事,董小姐先按下不表。‍‍‍‍‍‍‍‍‍‍‍‍

相比之下,我更關心的是,濱江集團內部正在發生什麼變化。

2023年末,濱江以1535億元銷售額進入全國房企排行榜TOP11位。它的座次提升,有幾分是因爲同行襯托,也有幾分是內部追求。戚金興說,濱江2024年仍要把名次穩在TOP15之內。‍‍

這家公司和董小姐此前關注的許多房企相比,很不一樣。

它從未成功全國化過。去到深圳,「交了不少學費」,去到上海,又在去年對內宣告撤出。一家浙系房企,常年錨定杭州,卻能衝擊全國房企TOP10榜單。

濱江的朋友們說,某種程度上,濱江是一家被外界高度神話的公司。它的封閉帶來了神秘感,也導致了管控上的過於簡單。‍‍‍‍‍‍‍‍‍‍‍‍‍‍‍

大部分房企標配的部門設置,在2024年的濱江都是新鮮事——濱江不久前才第一次成立集團招採中心和監察部門;

當大家都在收權貓冬的時候,濱江由於一直過於集權,而開始給一些業務放權;

這家公司唯一的產品設計負責人只有老闆戚金興本人,總部負責投資的團隊曾長期只有四個人。到目前爲止,全濱江員工人數也只有一千餘人。

今天的濱江,反差之大,必然要接受來自全行業的注視。‍‍‍‍‍‍‍‍‍

當杭州樓市持續下行,深耕此地的濱江,開啓了一些新動作。看懂了濱江,也就看懂了杭州樓市,以及所有曾經一路向上、現在受制於市場、局勢的房企處境。

董小姐與多位濱江集團內部的朋友們交談,整個過程並不輕鬆。有人諱莫如深,需要兜轉很久,才能觸及問題的本質。

入行十餘年,這是我第一次寫濱江,第一次深度觀察濱江。但觀察一家公司顯然不是爲了在對方的禁區蹦迪——時至今日,這個行業依然需要破除誤解,增加更多的透明度。

爲了方便理解,我將與濱江多位朋友的對話整合刪減,匯爲一體,以自述體發出,分享給你們:

「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濱江是一家長期深耕於杭州的公司。戚老闆的邏輯,一直以來奉行的是公司招人要謹慎,不想通過員工的快速流動來發展公司。在公司服務時間越久,得到的相應福利也越多。

這麼多年,在濱江職級超過五級及以上的人,也就是總監級及以上,公司都會配車,職級越高,車的品牌檔次也越好。

但是,今年2、3月份,濱江內部做了不少調整,主攻降本。我們感受最強烈的是,連配車這一項都取消了,要求大家回購,自己掏腰包把車買回去。

說實話,這還是濱江這麼多年來第一次這麼做。2008年、2012年濱江以及杭州市場很艱難的時候,都沒有這麼要求過。

不止是停掉配車,很多隱形福利都被砍掉了。什麼出差費用、食堂餐補、交通補貼都有減少,至少打了六折左右。‍‍‍‍‍

4月8日,戚老闆還在公司內部簽發了一份紅頭文件,宣佈調整各區域員工薪酬結構,加強對績效目標完成度考覈。以後要根據全年經營情況確定年終績效,從4月開始,員工工資月發數和年終績效的發放比例會進行調整,4月的工資發放也因此順延一週。‍‍‍‍‍

放在全行業看,這麼做倒也正常。

感覺就像是,以前的土財主開始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內部管理更細緻了,公司也第一次出現了對管理層的不信任。‍‍‍‍‍‍‍‍‍

比如說,不久前新成立集團招採中心。招採以前下面能直接定,現在要對關鍵部門的關鍵人進行制約。 這是因爲去年年中發生了「歐琳事件」,有項目業主發現水槽生鏽,找到歐琳品牌方纔發現是假冒產品。這事出來以後,集團就要求制約招採了。

今年初,總部還新成立了監察中心,主要偏向營銷條線的審計、監察。此外,對工程成本的管控也更嚴苛了。

很難想象吧,這麼多年,濱江總部一直都沒有集團招採和監察中心。‍‍‍‍‍‍‍‍‍‍

「第二城投」‍‍

今年,加快問題項目去化對濱江很重要。

從內部看,所謂的問題項目大概佔到整體盤子不到20%,主要集中在浙江,包括杭州外圍區縣(餘杭、蕭山等)、溫州、台州,江蘇和深圳也有一部分。

到今年底,內部目標是要完成1/3的庫存去化,總共用2—3年必須把問題項目消化掉。

我們這些庫存項目,有不少是因爲2022、2023年濱江頻繁拿地,不少是爲當地兜底了。

什麼意思呢,比如2022年,濱江有90%的地都是在杭州拿的。杭州很多外圍郊區地塊出讓時,其他全國化房企不願意拿,不敢拿,可是,邊緣地塊不能都流拍。我們會做一些外部溝通。作爲杭州本土的第一大民企,我們相當於杭州的「第二城投」,幫助兜底——把地拿了,也商量好一些互惠條件。

本來這個模式在22年上半年沒問題,濱江的牌子在杭州大家認可,市場還有餘溫,外圍地別人賣不出去,我們還能賣出一波。

但是,耐不住杭州樓市持續往下掉,到22年底尤其是23年,拿到手的郊區地越來越難賣出去,最後越積越多,成了現在的問題項目。

當然,有些兜底項目,我們也引進了一些合作企業,儘量讓投入的風險控制在可控範圍內。

董小姐你說,拿下這些外圍地塊肯定與我們低估了行情有關,是有自身的原因,藝高人膽大,沒錯。但也和當地關聯度過於密切有關,這是所有深耕地方型房企都會面臨的局面。

濱江是一家乘着杭州G20、亞運會東風發展起來的公司。2016年之後,杭州市場大發展,濱江重倉杭州,也跟着吃到一大波紅利,直到完成千億以上規模。在市場看來,我們不能只吃紅利不回饋地方。

2022年,杭州樓市開始下行,我們開始拿一些郊區地塊,相對低利潤地塊,除了託底,也有自身考慮。畢竟,核心地塊的搖號是個玄學,要保持投資規模,只能退而求其次。‍‍‍‍‍‍‍‍‍‍‍‍‍‍‍‍‍‍‍‍‍‍‍‍‍‍‍‍‍‍‍‍‍‍‍‍‍‍‍‍‍‍‍‍

到2023年下半年,杭州土拍規則又變了,房屋限價,但地價放開。

那一時期,核心區域大家就拼命舉牌,地價不斷上去,到最後測算下來一塊地利潤率就1—3個點。這樣漸漸的全國化房企就不願意舉了,最後拿地就變成浙江系房企的內耗。

大家一起在杭州捲起來,這些地雖然利潤不高,但流速可以,畢竟還有倒掛。儘管現在一二手的價差紅利減少了,那是另一個話題。

我們的得與失都在杭州,2023年,濱江80%以上的地都在杭州拿。我們24年拿地思路變了,只敢盤那些要搖號的核心地塊,郊區是萬萬不敢主動去了。

對濱江來說,杭州樓市繼續下行,核心地塊的利潤率不斷被擠壓,賺不到什麼錢;而外圍近郊地塊,又很難賣出去。

這就造成了目前的局面。‍‍‍‍‍

浙江小老闆的能力圈

今年,濱江開始重點考覈新的管理制度,強調營銷去化。之前,戚老闆對內提出要「三統一、五無縫」,今年必須落地。

以「三統一」爲例,就是「三個一樣」,要求統籌工程、營銷、財務,三者步調一樣,互動頻率要更高,工程協調營銷,營銷協調財務,尤其是營銷參與業務鏈條要比之前更深。相當於必須抱團,一切以營銷去化爲重。

具體來說,現在,濱江的工程條線要更注重營銷的意見,營銷除了介入樣板間、示範區,也要介入拿地前期的規劃方案設計,參與深度比以前更深。

營銷今年還多了一項定價權。以前營銷只有上報權,由區域或項目股東開會決定。現在是在集團下放範圍內,營銷層面可以自行決定。實際只要對去化和回款有幫助的訴求,集團都會支持。不過,新的總部監察中心也在盯着營銷條線。

這個新管理制度可能在其他房企沒什麼特別,但對濱江來說是新鮮事。

因爲,營銷對濱江來說,曾經沒有那麼重要。

以前最重視的是工程。濱江是一家以工程爲主導的房企。這麼多年,工程是濱江最爲強勢的部門。之前,項目前期所有部門都要爲工程服務。

戚老闆是幹工程出身,濱江集團前身是杭州區屬集體所有制公司——杭州濱江房屋建設開發公司。濱江的強項一直在施工細節與工程品質,喜歡精工細作。早年做高端項目,也據此捕獲了杭州第一批富人階層。‍‍‍‍‍

濱江的擴張速度很慢,戚老闆志不在此。公司的核心模型是建立在浙江工程施工、設計企業的基礎上,上下游一大幫浙江小老闆,他們最懂戚老闆,形成了一個生態圈,能力覆蓋了濱江干項目所需的每一個環節。

這就導致內部管理是極度簡化的。

濱江所有權力都集中在集團。前幾年我們要拿地,都不用做PPT,彙報項目就拿張地圖,講一些基本建設要求就行了。地拿到後,外面的設計公司當天就出方案,第二天跟老闆彙報一下,老闆稍微指導一下,方案定好,馬上開工。

濱江沒有專門的設計部門,有外面的設計公司頂上,產品總就是戚老闆本人。他一指定就能幹了,大家都很默契。

好處是速度很快,但是,也可以說 ,與這些上下游供應鏈小老闆之間的契約關係,取代了一家公司所需要的現代化管理關係。

它的結果是,上下游每個人都嚴重依賴戚老闆,我們內部都說老闆能力強,大小事務都由他定很專業,戚老闆纔是濱江的核心競爭力,是公司的大腦。

其次,因爲很多能力建立在外部小老闆身上,已經形成了穩固的供應鏈關係,公司也不需要那麼多管理人員,整體員工人數常年保持很低的水平,是這個行業最極簡的組織之一。在濱江,大家執行力強,極度扁平也極度集權,像一個工匠公司。

2022年,濱江靠1126人,幹出了1539億的業績。同一時期,其他品牌房企的人數大概在濱江的5—8倍以上。‍‍‍‍‍‍‍‍‍‍‍

反過來看,濱江的企業規模很大程度依託於浙江小老闆們的能力規模,導致公司全國化很難成功,公司基因一開始就被設定死了,幾乎很難走出杭州。去年我們已經宣佈撤出上海,去深圳參與舊改的那幾個項目,也搭進去不少資金。

但是,這個模式又非常適用於過去五六年的杭州市場週期。

因爲我們足夠快,利潤容忍度高,又非常瞭解杭州客戶,施工品質好。很多所謂先進管理模式的房企在杭州,決策過程太繁瑣,糾結內部流程,內部撕咬也多,反而幹不過我們。‍‍‍‍‍‍

之前,濱江一個項目總可以兼好幾個項目,一個項目清盤馬上轉到另一個項目,前兩年,平均一個項目一年不到就結束了。

2016年之後,G20東風起來,產業互聯網、資金、人才托起杭州樓市起飛,新房價格倒掛,從那時開始,我們內部覺得不需要太關心營銷,甚至完全不需要思考,因爲幹完就能賣。

每次我們只要想兩個問題,一,這項目是不是倒掛?二,項目幹完有沒有溢價?因爲不缺項目,大家蒙着眼乾,濱江的工程體系在這個階段的優勢也得到了極大地發揮,不用糾結定位,做主流,全覆蓋。‍‍‍‍‍‍‍

現在想想,就是因爲杭州樓市那幾年太順了,其實杭州市場不是不下調,只是比其他城市都來的晚。

2016年—2021年,濱江吃了很多市場紅利,一路幹到千億以上,規模迅速提升,但公司體制卻沒有太多改變。

到2022年,杭州上一輪上漲局面漸漸打破,市場漸冷,土拍規則不斷改變。所以現在,公司開始要求考覈工程、營銷、財務三統一的管理制度,提倡統籌多條線。這只是一個信號。

本質是,我們也要補房企管控該補的課。

「產品經理」‍

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可能很多房企同行都有同感。

每年,濱江都會在內部組織「回頭看」,發現問題並提出改進措施。‍‍

今年,我們「回頭看」發現,產品力等同於公司生命線,樓市旺季複製產品就行,淡季纔是產品力需要提升的時候。濱江產品需要改進了,其實現在濱江不少庫存就是因爲產品錯配。

從2016年到2021年,我們發現,杭州外來剛需、剛改特別多,IT碼農特別多。這個階段杭州只有一類產品賣的最好——100—130平米區間。

那幾年,杭州出讓的地塊還有一個特點,很多都是南北長、東西窄的長方形,窄的那一邊是南向。所以,杭州出現許多邊廳戶型——南向面寬做成兩個臥室,客廳要麼朝東,要麼朝西,整個房子的進深拉得非常長。

現狀就是這樣,董小姐你可以想象那種產品的樣子。

加上新房限價,倒掛助攻,閉眼賣也不怕。因此,我們不用太研究戶型,不用在產品上花過多心思,外立面講究點,多多關注流速就行了,快速開盤纔是核心。‍‍‍‍

這也導致了過去數年,濱江的產品非常「杭州化」、本土化,出了杭州就容易吃虧。整個產品模型來自戚老闆本人的偏好,依託於他本人的審美,戚老闆就像濱江的「產品經理」,他定好模型後,大家不用動腦子,每次做項目跟着複製就行了。濱江還常年用固定的幾家設計院。

過去十年,濱江的住宅產品變化是不如其他房企同行變化那麼明顯的。

濱江的工程質量真材實料,沒話說,但是設計風格非常固化。董小姐你去看看,我們很多時候都在強調同樣的東西,比如架空層高、幹掛石材、棕櫚樹、藍寶石泳池。

不僅如此,16年到21年,公司規模一路上漲,過千億後,年年攀升。我們還有過一段心理非常膨脹的時期,對產品和品牌號召力極度自信。‍‍‍‍‍‍‍‍‍‍‍‍‍‍‍‍

那一階段,杭州商辦用地出讓較多,2018年,杭州要求商業大平層至少要300平米以上。到2021年,商業大平層產品風起雲涌。我們濱江做了一些商業大平層。平心而論,剛開始賣的很不錯,可以說賺的盆滿鉢滿。

但是,到2022年,杭州當地將商地最小產權分割面積標準拉到了800平米以上,也就是要求商辦的散售一套800平米起步。其實就是變相不讓大家做商業大平層。

於是,很多房企同行都不敢碰了,這麼大面積,總價太高,怕賣不出去。可我們依然敢碰,還幹了一個戶均800平米的商業大平層。你可以想見,那種心理狀態,其實是有點飄飄然的。

現在,因爲意識到一些問題,老闆要求做出公司做出一些改變。

去年8月,濱江成立了產品力提升領導小組,戚老闆當負責人,要求只要沒交付的項目,都要做細部的優化提升,還涉及一些建築、裝修、景觀等專題研究。

產品整改其實挺細節的,每個項目不一樣。有必要的話,有的立面會用材提檔,真石漆改鋁板,入戶單元門廳裝修升級,汽車坡道裝修升級,地庫以及地下室灰空間,架空層、景觀細部升級等等,都是關注對象。其實就是要讓客戶覺得逼格高。我們現在意識到,有些錢還是不能省。

除了產品更新,濱江也尋求小股操盤,其實從確定這個方向開始,我們的投資就已經開始收縮了,外地投資佔比也要繼續下降。

這兩年,戚老闆待在胡家坪的時間漸漸比總部還要多,關注焦點放在鄉村振興和工程質量監督上。

當然,現在公司內部巡視最多的依然是戚老闆。濱江這塊牌子不容易,老闆只能親自當監工。

沒有空降

我們的地方管理層好多年都不變。

不久前有個小調整。內部現在分了浙東、浙中、浙南、浙西四個區域,集團新招採中心成立後,原浙東區域總經理被調往集團招採擔任負責人。

在濱江,除了財務、工程、投拓、人力,其他部門幾乎都沒什麼專業壁壘,任何一位管理層調換其他業務口,好像都能勝任。

濱江的管理層都是內部培養,極少外聘,沒有什麼空降。講究的是信任感,不完全講職業經理人制度。這也是濱江多年來顯得封閉的原因之一。

它的好處是,大家忠誠度高,對公司常常心懷感恩,內部溝通高效,團隊之間摩擦少,執行力強,還保持了濱江公司文化的純粹性。‍

弊端是時間長了管理層容易懈怠,容易依賴原有制度形成的工作方式,被體制化、格式化了,不太可能離開濱江,因爲很難適應。

董小姐你說,浙江老闆好像沒有廣東老闆那麼喜歡職業經理人制度。沒錯,浙江以前是小生意人居多,浙江老闆大多喜歡強調親力親爲,愛摳細節,本質其實沒那麼信任別人,只相信自己人。

廣東老闆受到了以前香港以及外來文化很大的影響,香港職業經理人制度比較發達。其實職業經理人最早也是從海外來的,不是大陸內生的制度。‍‍‍‍‍‍‍‍‍‍

濱江就像一個爲杭州市場定製的公司,戚老闆把它打造的很極致——人少,運轉效率高,複製能力強,標準執行強,投資運營導向,不用太多考慮市場。其他浙江房企做不到這麼極致。

過去這幾年,杭州的倒掛、濱江的品牌口碑、自身粉絲客戶羣,讓我們不用擔心需求問題。只要能拿到地,就能銷售出業績。

戚老闆是一個合格的「工業品」商人,而不是手藝人。很多老闆玩情懷,但是公司運營效率不行,成本控制不好。戚老闆不是,他把杭州的地區開發和生產效率都研究得很極致,親自摳成本,包括施工成本和工序優化。

哪家公司的職業經理人摳成本能摳得過老闆?職業經理人都會給自己留安全墊。所以,全國化房企在杭州肯定打不過濱江。‍‍‍‍‍‍‍‍

至於人才流動,穩定不好嗎?在一個地方深耕,不需要那麼多明星職業經理人吧。老闆最懂杭州,還需要別人教他做事?‍‍‍‍‍‍‍‍‍

只要杭州不冷,他就是無敵的存在。現在的問題是,杭州市場下來了,之前單邊上揚的六年結束了。‍‍‍‍‍‍‍‍‍‍‍‍

有時候想想,公司深耕一地和規模化是矛盾的。在一個地方每年挖掘出一個多億,肯定是有天花板的,市場不可能永遠這麼好。‍‍‍‍‍‍‍‍‍‍‍‍‍‍

投資行業有一個經典信條,盈虧同源。你靠一樣東西賺錢,將來也可能靠這樣東西虧進去。‍‍‍‍‍‍‍‍‍

一切都在變化中。戚老闆去年底也對外說了:

「現在要「主動臥倒,匍匐前進。」說句大實話,現在的環境,我們的戰友倒的差不多了,留下來的都有點傷,未來會如何?如果我們還站着,子彈特別容易瞄準我們,要不然也會被戰場中的流彈、飛彈打傷,我們只有主動臥倒。這不是悲觀,主動臥倒就是爲了可以隨時站起來,是爲了更積極地努力向前。等我們的友軍上來之後,我們馬上可以衝刺。」‍‍‍‍‍‍‍‍‍‍‍‍‍‍‍‍‍‍‍‍‍‍

作爲一家區域型房企,在拉高規模後,怎麼應對市場下行,這需要全方位的改變。因爲老闆是「產品經理」,公司裡都是執行者,其實我們也需要糾偏者和思考者,來幫助轉型。

這種轉型不會比別人更難,因爲濱江尚且活着,還在拿地;但也不會比別人容易太多,因爲我們線頭太多,慣性很大,外部環境複雜,至今沒看到時間窗口。

戚老闆去年底還公開說,「2024年濱江的股權可能有變化,因爲之前的戰友,是追求利潤的。」

至於,大家說濱江這段時間到底有沒有接洽國資?這已經不是我們最關心的事。這年頭,談利潤太奢侈,活下來比什麼都重要。

你覺得呢?

前文閱讀:

董小姐微信號missdon0811

加好友備註就職公司與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