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神盾艦大比拚 唯獨臺灣落隊

日本、韓國、大陸、美國均在東亞部署大量神盾艦,唯獨臺灣落隊。圖爲日本足柄號神盾艦。(圖/日本海上自衛隊)

日本、韓國、大陸、美國均在東亞部署大量神盾艦,唯獨臺灣落隊,2016年海軍提出「震海計劃」,希望透過籌建新一代4500噸級的巡防艦,一圓中華民國海軍的神盾夢,可惜事與願違。海軍參謀長蔣正國在立院坦言計劃落後,將改推2000噸的輕型巡防艦。在自研、自制困難重重的情況下,引進美國正在建造的新一代「星座級」巡防艦或許值得海軍當局思考。

暌違2年多,海軍今年終於恢復敦睦遠航訓練,第一階段環島訪問各大港口,人潮洶涌,民衆頂着烈日大排長龍就爲一睹風采。然而除了擔任補給要角的磐石軍艦以外,其他2艘作戰艦:班超艦與承德艦,都已是服役逾20年的老面孔,而過去十年,東亞各國海軍都已完成「神盾化」,我們的神盾艦仍無着落。

事實上,海軍很早就設想過神盾軍艦。1983年,海軍考察團已參考過美軍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及建造中的伯克級驅逐艦,考察團對這些配備神盾系統的精銳防空戰艦心動不已,萌生出「有爲者亦若是」的雄心,這就是後來的「田單級小神盾」計劃,試圖將相控陣雷達安裝在4000噸的派裡級(日後的成功級)艦體上。顯然海軍以爲,派裡級的容量已經足夠,畢竟她已經比陽字號來得龐大,陽字號僅爲3000噸。

雖然理論上技術可行,但是當時國際上並無小型神盾艦的前例,因此一切工作都必須要自己從頭造起。實際研究就發現,要將沉重的相控陣雷達,安裝在4000噸的艦體上非常困難,包括電力不足、重心過高等等麻煩,而且難以解決。

在經過15年的研發,與320億元的投入後,海軍在1995年決定中止計劃,最終只留下數十份小神盾的概念圖,以及留在臺灣海軍造船發展中心的1/50縮尺寸模型。至於原本設想爲小神盾1號艦的田單號那些資材,最終以普通的工法打造,於2002年服役。

海軍「震海計劃」4500噸飛彈巡防艦建案,將變更爲2000噸的輕型巡防艦建案,圖爲「震海計劃」模型。(取自國防部)

不過,海軍的神盾夢仍然一代傳一代,這就是2016年的「震海計劃」,期望2018年開工,總數12艘,用以取代海軍濟陽級巡防艦。2017年,許多軍事迷在高雄外海發現,中科院武器測試艦LCC-1高雄號,在艦身中央已加裝八角形的雷達塔,顯然是在測試自制的相控陣雷達。之後高雄號上的實驗裝備愈來愈多,包括MK41垂直髮射系統、海弓三遠程防空飛彈、海劍二防空飛彈、海劍羚點防禦飛彈、MPQ-90「蜂眼」雷達,令國內軍事迷相當欣慰,終於看到這些重要的神盾艦裝備進入測試階段,並笑稱「高雄艦是目前海軍最強的防空艦」。

中科院的高雄號測試艦,艦身中段的六邊形塔是相控陣雷達,後方的平臺是垂直髮射器,箭頭所指與放大圖是海劍羚系統。(圖/Cheng Yang)

但高興的心情沒有多久,壞消息又來了。原本預計在2018年開工的新一代巡防艦跳票,海軍在立法院答詢,表示4500噸「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將變更爲2000至2500噸級的「新一代『輕型』巡防艦」,這意味着小神盾軍艦又落空了。

事到如今,或許我們應該考慮外購,如今美國正在進行新一代低階巡防艦,也就是「星座級」的建造,她被設定就是一種成本較低,操作人員數較少,可以大量建造的軍艦。美國海軍希望她未來可以成爲艦隊主力,最終總數可能達到70艘以上。

雖然星座級被設定爲「成本較低」,但是它具有「科技優勢」,搭配的雷神公司SPY-6(V)3主動相控陣雷達,其性能比早期的伯克級SPY-1D被動相控陣雷達更爲優異,靈敏度是SPY-1D的1000倍!32具MK41垂直髮射器,數量雖然不如伯克級的96具,卻已相當夠用,該發射器能夠攜帶標準2型、3型、6型等用途不同的防空飛彈,換言之,它應該也具備反彈道飛彈的能力,這正是臺海防禦所需要的。

國內有媒體報導,海軍的「未來兵力規畫方向」案,就有納入「引進星座級」的構想,如同當年引進派裡級軍艦(成功級)藍圖與資材,由國內自行組裝的模式,既獲得新式軍艦,也從做中學,習得新式軍艦的相關技術。當然,這項計劃的花費相當龐大,美軍估計首艘「星座號」造價達到12.8億美元(約358億新臺幣),我們若要自制,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字。

或許仍有人堅持要國艦國造,但是我們面臨了那麼多年的失敗、延遲、計劃變更,早該認清楚國內研發能力與生產能力限制,虛心的向外求教,日後再自行發展,這纔是腳踏實地的做法。

以日本、韓國爲例,日本的金剛級與韓國的世宗大王級,都屬於是美國伯克級驅逐艦的變體,直接引用美國SPY-1D雷達與MK41垂直髮射系統,很早就獲得反彈道飛彈的能力。

而在日本完成金剛級(2艘)、愛宕級(2艘)、摩耶級(2艘)之後,這才着手設計以自制相控陣雷達爲核心的的秋月級與朝日級,其排水量大約5000噸至6800噸,算是小神盾護衛艦。韓國也一樣,在3艘世宗大王級完成後,纔開始研製自制相控陣雷達的忠南級小神盾巡防艦,目前還在計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