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城市丨濟寧重拾運河榮光(上):運河之都,轉型歸來
提起大運河,人們會談論蘇杭的江南風雅,會暢想淮揚的商賈雲集,卻也不能忽視濟寧的厚重與榮光。
山東濟寧是大運河的地理分界點,大運河“水脊”南旺樞紐正是位於濟寧境內。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明清兩代曾長期將河道總督府駐紮於濟寧,也讓濟寧在大運河的滋養下成爲重要的樞紐節點城市,獲譽“運河之都”。
隨着鐵路等運輸方式的興起,大運河的漕運功能在清末被廢止,那些因運河而興的城市迅速陷入沉寂,濟寧自然也不例外。
然而,人們突然驚喜地發現,那個似曾相識的濟寧正升級歸來。
大運河的支流龍拱河畔,一個智慧化集裝箱內河港口——龍拱港已然成形。走進港區,難見人影,只見自動化軌道吊不停地升降騰挪,無人卡車滿載集裝箱來回穿梭,一片繁忙。梁山港內,可容納90萬噸煤的鋼結構封閉式儲煤棚震撼佇立,自動化裝卸設備井然有序地忙碌着,煤炭“車轉船移”,卻不見粉塵瀰漫。
不知不覺間,濟寧已建成千噸級泊位25個,港口吞吐能力超8000萬噸,集裝箱吞吐能力突破80萬標箱,強勢重回運河航運“主力陣容”。
水運,這個曾經被認爲“落後”的運輸方式,正憑藉其運量大、成本低、能耗少等優勢迴歸人們的視野。尤其在大宗商品運輸方面,水運性價比更爲凸顯。或許是因爲自古就有水運基因,存在“肌肉記憶”,這一次,濟寧超前完成了佈局,當下正搶抓機遇,全面發力,立志打造北方內河航運中心。
低調潛行已久的濟寧,已準備好再次勇立潮頭。
1.大運河的分界點
一條運河波浪寬。
大運河濟寧段。 濟寧發佈 圖
始建於春秋時期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水路交通系統,也是中國古代先民的智慧結晶。
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經浙江、江蘇、山東等多個省份,千百年來滋養沿岸無數百姓,也成就了一批因運河而興的名城。用現在的話說,大運河堪稱“一線城市”的締造者。
其中就有濟寧。
濟寧古稱任城、任陽郡、濟州,明洪武元年設濟寧府。風風雨雨數百年,又經歷數輪區劃調整後,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濟寧地區,改置爲地級濟寧市。目前,濟寧下轄任城和兗州兩區,以及梁山等7個縣,代管曲阜、鄒城兩大縣級市,是魯西南,更是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的重要中心城市。
但一個公認的事實是,在運河時代,濟寧更爲高光。
對於大運河來說,濟寧是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分界點:大運河由南到北上千裡,海拔並非一成不變,其“水脊”,也就是海拔最高點在濟寧的南旺鎮,這就是所謂的“漕路三千里,南旺居其高”。若把京杭大運河的地勢畫成縱向剖面圖,以江淮水面爲0點計算,南旺足足高出水面30多米。如此一來,一到枯水期,水源不足、“水脊”見底的大運河會直接陷入斷流困境,水運更是無從談起了。
南旺樞紐運行肌理圖解。 山東水利 圖
對此,古人在海拔最高點南旺創造性興建了南旺分水樞紐,以及疏河濟運、設櫃蓄水、建湖泄漲、防河保運及建閘節流等一系列結構縝密的配套工程,實現了對水量的人爲控制,從而不再被大自然所支配。這一舉措,也確保了大運河隨後數百年的水運暢通。
基於此,作爲17世紀工業革命前世界土木工程技術的最高成就,南旺樞紐被稱作“江北都江堰”,可謂名副其實。
2.南北交融
南控江淮,北接京畿,閉則鎖鑰,啓則通關。由於濟寧地理位置特殊且如此重要,明清兩代曾長期將河道總督府,也就是國家河道管理的最高機構設於濟寧。
要知道,古代“功莫大於治河,政莫重於漕運”,運兵、運糧、運鹽,運河治理和運輸時刻牽動着王朝的經濟命脈。
如此一來,濟寧理所當然地成爲了國家交通樞紐、商貿重鎮。當時的濟寧可謂南北通衢,不分晝夜,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座夜經濟的樣板城市。
商貿繁榮也帶動了濟寧城市文化的蓬勃發展。作爲北方城市,濟寧卻深受南方影響,在諸多方面和江南文化有相似和關聯之處,被譽爲“江北蘇州”。
宋代以後,蘇州、揚州、杭州等地的富商爲享受生活,開始大規模建設私人園林,這股風氣也北上延伸至濟寧。時至今日,濟寧城內仍保留有一些頗具江南風韻的園林,比如位於任城區文昌閣街的呂家大院。
濟寧城內還有一條風格類似於蘇州觀前街的街巷,竹竿巷。“元代以後,南方的毛竹、篙竹等開始沿着大運河向北方販運,大多在濟寧上岸中轉和交易。隨着時間的推移,部分竹編工匠選擇在濟寧上岸,開起了竹器鋪,逐漸形成了這條竹竿巷。”濟寧市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趙洪磊告訴澎湃新聞。
而由於竹匠多來自南方,店鋪多沿用了南方建築樣式。要是下起微微細雨,置身竹竿巷,可能真要錯把濟寧當蘇州了。
俯瞰竹竿巷。任城發佈 圖
濟寧當地很多美食都有南北交融的特點,比如玉堂醬園。趙洪磊介紹稱,玉堂醬園位於任城區濟陽街道南門口西側,老運河南岸,是清乾隆四十五年,由蘇州戴姓商人在濟寧開的一家醬菜鋪子,當時名爲“姑蘇戴玉堂”。
戴家的醬菜以蘇州潘萬成醬園的製作技術爲基礎,結合北方口味,對原料配方和製作工藝進行了改造,頗受南來北往客商們的歡迎,清嘉慶十二年,店鋪陷入經營危機後被轉手,並更名爲“玉堂醬園”,至今仍風靡於市面。
3.運河式微,地方精英擔大任
因爲大運河,濟寧文化之交融,在北方城市中顯得如此特別。
學者孫競昊在《經營地方 : 明清時期濟寧的士紳與社會》一書中指出,鑑於濟寧和大運河的關係,需要重申,一個地方的認同或屬性並不全然取決於其地理區位,還取決於其在與地方經濟取向相關的交通網絡中的位置。
所以,隨着大運河水運功能的衰落,濟寧也不可避免地陷入沉寂。
清末,因戰亂及維護不力致使河道淤塞,加上鐵路等新興運輸方式的興起,昔日輝煌的大運河漕運逐漸成爲歷史。
尤其大運河濟寧以北段,長期處於“通水不通航”的尷尬狀態,濟寧由大運河通航中點變成了北端終點。隨之而來的是,濟寧也不再是經濟中心,上海、天津、廣州、青島等沿海城市成了新的“弄潮兒”。
不過,濟寧並沒有完全沉寂。孫競昊認爲,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當時濟寧的地方精英發揮了一定的能動作用,他們從當地受益於交通條件的舊事中汲取經驗,並在建設新的交通系統的基礎上,較爲成功地將城市改造,以適應新的經濟與政治環境,這在很大程度上阻滯了濟寧被邊緣化的趨勢。
比如火車站。據《濟寧市志》介紹,清宣統元年(1909年)5月,濟寧紳商袁景熙等人以濟寧地方商業繁盛,商旅輻輳,實爲南北水陸聯運的樞紐爲由,要求正準備開工的津浦幹線改經濟寧。
幾經爭議周折和多次復勘審議,當局批准允許修築兗濟支線,建濟寧州站,也就是現在的濟寧站,與運河碼頭相接。對於煤炭儲量豐富的濟寧來說,濟寧站對於當地煤炭外運等還是發揮了重要作用。
4.“無中生有”梁山港,喚醒水運基因
時光來到2009年,西起山西省呂梁市興縣瓦塘鎮,東至山東省日照市的瓦日鐵路正式開工建設。這條鐵路是連接我國東西部的重要煤炭資源運輸通道,也是世界上第一條按30噸重載鐵路標準建設的鐵路,於2014年建成通車。
瓦日鐵路在濟寧境內經梁山縣北部,再一路向東。這條東西向的超級貨運線,距離南北向的大運河航運北端終點已經不遠。
何不打通瓦日鐵路和京杭運河,實現鐵水聯運?
相比鐵路、公路運輸,水運一度被認爲是“落後”的運輸方式。但隨着國內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水運的價值正在得到重新挖掘,尤其對於大宗商品來說,水運優勢幾乎無可比擬。從運輸成本上看,水運物流成本分別是鐵路的1/3、公路的1/6。
說幹就幹。2011年12月,按照濟寧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當地國企濟寧能源發展集團開始超前佈局港航物流產業,註冊成立濟寧礦業集團物流有限公司。2015年4月,梁山港項目正式開工建設。
當時的梁山港所在地還是一片荒蕪的窪地,雜草叢生,水鳥嘶鳴。爲了讓瓦日鐵路和京杭運河“兩巨頭”在梁山實現“手牽手”,濟寧開挖了17.1公里航道,新建了9.18公里鐵路專用線,加上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打通了南四湖至東平湖段的水上通道,滿足了通航常態化用水需求,濟寧終不負期待,實現“無中生有”。
2021年4月,梁山港公鐵水多式聯運正式通航,這不僅標誌着我國黃河以南京杭大運河河段全部實現通航,也讓梁山成爲京杭大運河航運“北門戶”,並一躍成爲連接西部煤源地和長三角地區的關鍵性港口物流樞紐,可謂“一出生便風華正茂”。
梁山港採用“前港後廠”的模式,擁有亞洲最大跨度鋼結構封閉式儲煤棚,儲煤能力高達90萬噸。那是多大?儲煤棚大門上方“濟寧港航梁山港”7個大字,每個字面積就有100多平方米。
據統計,現在每天都有近4萬噸的煤炭從山西、陝西和內蒙古運到梁山港,再通過京杭大運河直達長三角等地區。
濟寧梁山港。 濟寧能源發展集團 供圖
走進港區內,並不會如想象中那樣,煤灰遮天蔽日。據港區負責人介紹,梁山港啓用了全國首個“無人放倉裝車系統”,試驗成功了全國第一個萬噸列車智能卸車機房,還引進全國首臺智能火車清車機,以及108輛LNG清潔能源貨車和10艘LNG船舶。
之所以如此懂煤,因爲濟寧本身也是產煤大戶。
早年,濟寧煤炭開採業頗爲發達,滾滾“烏金”通過現代化管道被輸送到地面,成爲濟寧經濟社會發展基本盤的重要組成。
1970年初夏,在一個叫落陵村的大窪裡,30多名技術人員、100餘名退伍軍人開始動工修建濟寧歷史上第一對礦井——落陵礦井。落陵礦井是濟寧能源集團的起點,也是該集團鍥而不捨、無私奉獻的“落陵精神”的起點。
1999年,運河煤礦建成投產。同年8月,濟寧礦業集團成立。2008年5月,濟寧能源發展集團掛牌成立。目前,集團煤炭年產能1100萬噸,電廠裝機容量210MW,年發電量10億千瓦時,擁有國家一級安全生產標準化礦井9座,省級以上綠色礦山5座。
不過,步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能源紅利逐漸減少,“一煤獨大”的產業格局一度讓濟寧如坐鍼氈。作爲濟寧市屬骨幹國企,濟寧能源並沒有固守煤炭行業。
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出於對煤炭等大宗商品產業鏈、供應鏈的瞭解,爲激活濟寧深厚的“水運基因”,濟寧能源將目光從“黑色”的煤資源轉向了“藍色”的水資源,從“守望礦山”到“奔赴江海”,發展港航物流。
這成了濟寧能源實現轉型跨越發展的關鍵一招,也讓該集團成爲濟寧內河航運大突破大發展的“先鋒大將”。
昔日的“運河之都”,正在重新煥發榮光。
設計:周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