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對話SpaceX投資人:沒想到這次能完成發射,馬斯克是大夢想家

美國當地時間6月6日上午,在經歷了此前三次不算成功的試飛之後,SpaceX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 StarShip星艦第四次試飛成功,超重型助推器在墨西哥灣成功軟着陸,星艦本體成功在印度洋濺落。

SpaceX首席執行官Elon Musk(埃隆·馬斯克)在社交平臺X上說,SpaceX星艦儘管損失了許多瓷片,襟翼也受損了,但星艦還是在海洋中實現了軟着陸。“SpaceX團隊取得了史詩般的成就!”

這一天,起個大早觀看SpaceX發射全程直播的Fusion Fund創始合夥人張璐對第一財經記者感慨:“說實話,今天上午我也沒有覺得它就一定能夠完全發射,把整個週期走下來,看到結果很震驚。”

讓她尤爲印象深刻的是軟着陸時的畫面:“在幾十秒的時間之內,從音速到幾乎完全的剎停,這是非常強的發動機效能和速率。”

2018年左右,Fusion Fund在SpaceX的增長期對其進行投資。今日張璐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獨家採訪時回憶:SpaceX開投資人會議的時候,馬斯克帶着工程師給投資人介紹,“任何一個技術創新的節點,從底層到上層,從一個小的點到整個產品的迭代,每個細節他都要走一遍,這非常難得。”她還評價,馬斯克或許不是合格的上市公司CEO,但一定是一個有着巨大創業精神的“大夢想家”。

她同時對第一財經記者回憶了投資SpaceX背後的故事,以及見證星艦多次試飛的心路歷程。她預計,此次星艦試飛成功和未來發射成本的不斷降低,將對整個太空產業帶來深遠的影響。

第一財經:此前星艦曾經歷過三次並不成功的試飛,這一次試飛終於達到了預定目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麼?

張璐:今天上午我起得比較早,一是想看一下發射,二是爲紐約科技周活動做準備。結果沒有想到發射這麼成功。

之前的三次發射,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是直接爆炸,第三次其實是在回收的時候出現了問題。第一次爆炸的時候,當時引起的反響比較大;到了第二次也炸了之後,還是有很多人覺得星艦確實有前景,但可能需要的研發週期更久一些。到了第三次,其實大家一開始的預期相對調低了一些,最後雖然沒有完全成功,但基本上完成了不少參數的測試和收集,也是實現了一個巨大的突破。包括這次,說實話我今天上午也沒有覺得它就一定能夠完全發射,把整個週期走下來,所以看到結果也很震驚。

這一次,比如說有一個火箭有一個引擎沒有工作,其實是在容錯率之內,包括最後在回收過程有一些部件的受損,整體都在可控範圍之內,是相對比較完整地完成了整個週期。

我們團隊有一個成員專門負責看太空科技領域,今天他興奮地和我說:“我這份工作真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沒有之一。”我跟他說“對”,我們很幸運可以在這樣的一個技術快速發展的時期,成爲這個偉大的旅程中的一份子。

今天非常興奮,不只是因爲整個回收的成功,更多的是因爲它給我們帶來的可能性,你想想從上次發射到這次發射並沒有多長時間。這次成功發射意味着,它可以像馬斯克預計的那樣去進一步降低發射的成本,對於整個產業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第一財經:能否展開講講對太空科技產業帶來的影響?

張璐:這次發射成功,讓大家看到了大規模的運載火箭及航天探索的時間軸推進了一大步。

對於產業的影響,我們可以做一個比較,現在星艦是業內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其次是波音的火箭,它的載荷量要比SpaceX的星艦小。波音火箭的發射成本是20億美金,而星艦現在的發射成本是1億美金,而且馬斯克計劃在接下來逐步降低成本,當星艦完全完成時,再過幾年發射成本可能降低到1000萬美金,這對於整個未來衛星部署,衛星運載的發射成本和運行成本將是質的飛躍。

過去幾年我持續在投資太空科技,現在大家在講一個新詞就是太空經濟Space Economy,通過SpaceX在內的衆多商業航空航天公司的探索,我們會發現它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個生態,不是簡單地說做火箭、做衛星,而是已經在形成一個非常廣泛同時高質量的太空數據生態,無論是從衛星層面上的數據、火箭層面上的數據、低軌高軌的數據……這些數據的數量、質量的多樣性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強大的持續快速增長的太空經濟。

第一財經:你提到星艦每一次發射的時間間隔都在縮短,背後是怎麼做到的?

張璐:馬斯克的SpaceX公司做了20多年了,最早的獵鷹火箭發射經歷好幾個週期,在17/18年稍微起來一點,後來又出現各種各樣的挑戰,一直到2020年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和上一代獵鷹火箭的週期來比的話,StarShip(星艦) 從測試發射到現在發射成功的成長路徑、時間週期變短了很多,包括糾錯機制真的是好太多了。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現在各種各樣的人工智能數據分析工具,還有機器人自動化的一些應用,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在相對比較短的測試周期內,收集到足夠多的數據去進行各種排錯分析,以及實現模擬糾錯,所以纔可以在短短的三、四次的發射週期裡把它試出來。

第一財經:你投資SpaceX是在什麼時候?當時最看重這家公司的什麼?

張璐:最早是在17 、18年,當時我們在商業航天領域已經看了一段時間,發現小型的企業確實比較難做,因爲這個領域需要的是一整個系統的優化。比如你想把成本降低,很難說我只是做其中的一個部件或只做其中一部分的技術來實現,還是要有一個系統整體的整合,Space X的技術是業內最好的,而且當時也是他們剛剛開始有了Starlink項目的雛形。

那時對我來說,火箭發射技術並不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創新,其實很多技術都還是之前NASA技術出來的,它是在此基礎上做優化,以及降低成本,但當時SpaceX下一步提出了Starlink的理念,要去構建太空衛星網絡和一個信息平臺、數據平臺,這非常新穎,而且也是一個創新。這家公司無論從技術實力還是生態的佈局,都讓人眼前一亮。

第一財經:參加SpaceX的投資人會議,大家比較關注哪些話題?

張璐:最近他們主要專注在發射,沒有開投資人會議。通常是到每年年底時會有一個交流。現在SpaceX很多產品層面的信息都已經公開透明化了,所以其實投資人的交流更多還是專注在問一些比如說融資的時間節點、公司未來發展的時間節點等等。

我還記得之前我是18年去開投資人會議,當時馬斯克就非常興奮地在講他未來的一些新的設計,比如用3D金屬打印設計出來的部件是什麼樣子,給我印象很深刻,因爲我本身是學材料科學工程的,3D金屬打印也相當於是我的專業背景知識之一。對這些技術的東西,他不一定自己做,但是一定會深入瞭解得非常細節,要保證在這個技術,包括說任何一個技術創新的節點,從底層到上層,從一個小的點到整個產品的迭代,每個細節他都要走一遍,這還是非常難得的。其實很多CEO創始人在後期,可能會對一些小的技術細節不是那麼細緻地去上手了,但馬斯克不這樣。

第一財經:你提到融資時間節點,那SpaceX有下一步融資計劃嗎?

張璐:我就不好去分享了,其實很快大家就會知道的。

第一財經:我們上一次聊起SpaceX還是2020年,那時你評價馬斯克是一個dreamer,但現在看起來他的夢想不止一個,除了SpaceX,還有特斯拉、收購推特、做xAI……你怎麼看他的多重身份和這幾家公司之間的關聯?

張璐:他並不是那種傳統意義上合格的上市公司CEO,會有很多在大家看起來比較離經叛道的行爲和表達。但是在追夢這一點上,他絕對是一個永遠有着巨大創業精神的大夢想家。

而且很重要的一點,他是一以貫之的夢想家,目標明確,然後一步一步去實現,非常有韌勁。我們提到他這麼多家公司,但他一直以來真正想做並且全身心投入從頭開始去做的,其實就是SpaceX。最早他也沒有想自己做火箭,是因爲想去買火箭買不到,然後被人家羞辱了,這才決定回來自己造。他做這件事從一開始就很堅定,經過了20多年的努力和沉澱,終於走到了現在這一步,絕對配得上“大夢想家”的稱號。

特斯拉是他最早以投資人的身份進入,後來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向,進行了一些內部的變革,再到主導這家公司。推特來自收購,xAI的話,其實也是他之前希望把OpenAI做成一個非盈利機構去進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但後來OpenAI可能已經偏離最早的設想,所以想自己做一個不一樣的AI。

其實我們也可以把xAI作爲他衆多公司中的一個人工智能引擎中臺,未來它可以驅動無論是SpaceX、特斯拉,還是各種各樣的其他公司。

第一財經:未來SpaceX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計劃?

張璐:現在SpaceX的信息相對比較透明,因爲很多都是商業合約,會提前計劃起來。包括登月的載人航天飛機是一個計劃,另外星鏈項目將會有更加大規模的鋪設,其實現在星鏈已經形成了非常大的數量級,它正在打造一個新型的太空經濟的生態。

另外星艦這次發射成功,其實把時間軸也往前推了推,所以接下來可能會有更多相關的發射,然後包括各種各樣負載的測試等等,未來SpaceX相對能拿到的各類發射訂單的量級都會很不一樣了。

第一財經:您如何看待太空科技領域的創投機會?

張璐: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在過去這一兩年時間,北美在商業太空投入巨大。過去我們提到衛星數據,包括說火箭數據、發射數據、低軌高軌數據……都是相對有限的,但現在由於發射次數的增多、衛星數量的增多,我們擁有的數據的量在逐步增加。

太空數據有一個非常大的優點,就是它數據質量非常高,現在量又增加了之後,就可以有各種各樣的產業應用。

大家有些時候覺得好像太空數據離我有點兒遠,但其實並沒有。很多時候太空數據可以輔助金融機構做一些投資判斷,做一些政策制定等等,只是過去大家不一定有資金或資源發射自己的衛星,但現在有這麼多衛星相關數據,可以進行衛星數據的交易,通過人工智能分析這些數據,進行各種各樣的一個應用場景的展開,是非常巨大的市場。

還有一方面的機會,比如SpaceX無論是在月球建立基地,還是最後進入火星,這些使命的完成不單單只是簡單的有一個火箭、有載人飛船就夠了,在這過程中,要搭設各種各樣的基礎設施,無論是在低軌在高軌,還有包括在月球層面上建立設施基地等等去輔助,將來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去走到火星上,甚至更遠的探索,這需要一整個生態的搭建。無論從設施層面上,基礎設施層面上,再到數據、人工智能的應用層,都有非常大的市場機會和多樣的應用場景。

值班編輯: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