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星河動力CEO:中國商業航天即將進入快速發展期
《逐夢星空》是本站科技記錄航天逐夢人和航天里程碑事件的新欄目,“逐夢星空,向上探索”,讓我們向着星辰大海不斷挺進。
文 | 崔玉賢
出品 |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欄目組
精彩觀點:
1、 商業航天早期人少、錢少、時間緊、還沒有完整的保障體系,但最難的還是如何轉變人們心目中認爲商業航天這個事情非常難,難到不可行的觀念。
2、 我們資金使用效率相對來說比較高,穀神星一號研製成功我們只花了1個多億。
3、中國商業航天馬上要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現在相當於起步加速階段。
4、 目前商業運載火箭企業PK的核心是研製能力,更多是研製階段的PK。
5、 星河動力非常明確,就是火箭公司,所以只做火箭,只做航天運輸,也只聚焦兩款產品: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和中型液體運載火箭。
6、 中國現在缺乏低成本、高頻次進入空間的能力,商業運載火箭公司補充的是供應市場需求,補充可靠性、低成本、如期執行這三個能力。
7、 我們要把固體火箭做到和液體火箭差不多的價格。固體火箭是出租車,液體火箭是大巴車,我們就是要把出租車做到大巴車的價格。
8、液體火箭,我們的目標是要做到3-5萬元/公斤,這個價格與Space X基本相當,估計要在2025年之後。
正文:
短短9個月,星河動力60噸推力固體發動機試車成功;僅2年9個月零1天,星河動力就實現了火箭入軌,成爲全球迄今爲止實現火箭入軌用時最短的公司;這次入軌也讓星河動力成爲第一家進入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的中國民營火箭公司。
雖然看上去就是簡單的幾個數據,背後卻是劉百奇和團隊的爭分奪秒的拼盡全力。星河動力成立於2018年2月,算是商業運載火箭中成立很晚的一批。當時網上已經將中國商業火箭公司劃分了梯隊,第一梯隊包括藍箭、星際榮耀、零壹等,最新一輪的估值已經在20億元以上;單個企業甚至已經融資累計超過了8億元。
“我們起步的時候是最難的,那時候頭部企業大家認爲已經形成,人員可能上百了,而我們還是個位數人員,一分錢沒有。”劉百奇回憶道,“去融資的時候有投資人直接問’爲什麼是你?’帶着很輕蔑的口吻,像是在說,’你行嗎?’那時候還挺艱難的。”
作爲創始人,劉百奇雖然沒有在體制內當過大官的光環,可能在初期見投資人時並不是順利。但劉百奇以及團隊的成員都曾是體制內火箭專家型人物。據瞭解,劉百奇曾是航天慣性導航以及火箭總體設計專家,在航天飛行控制系統領域有很深的造詣。
而之所以可以在成立5個月後拿到第一筆融資,正是因爲團隊具備的自主設計、研製開發發動機的能力,尤其是大推力發動機。
“當時中國商業火箭已經發展了三年左右,但都沒有大推力發動機。在行業最早期,大家都是想從體制內走系統集成商的思路,但會在一些核心零配件上遇到阻力。而我們核心技術都是自主的,發動機和控制系統這些都是我們自己研發的。”
也正是因爲在覈心技術方面自主的優勢,星河動力在拿到第一筆融資後5個月就將60噸推力的固體發動機試車成功了。
緊接着,2020年11月7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星河動力的“穀神星一號”固體運載火箭首次發射。火箭首飛就打500公里的較高軌道,首飛就發射需長期在軌運行的業務星,這是我國民營航天的首次。
此次發射的意義對星河動力就不用多說了,一定是巨大的。劉百奇認爲對行業來說也是里程碑的事件。首先這標誌着民營火箭公司具備了正常商業能力;其次“穀神星一號”的成功說明此前星際榮耀的成功不是偶然(2019年7月25日星際榮耀雙曲線一號遙一發射成功,實現了中國民營運載火箭零的突破)。“我認爲穀神星一號的成功穩定了整個行業,起到了正向刺激的作用,特別是星河動力都是比較草根的團隊,沒有名人光環在這裡。”劉百奇認爲。
據瞭解,星河動力的“穀神星一號”從立項到研製成功僅花了一億多,在資金使用效率方面比較高。2020年9月份,星河動力完成了2億元A輪融資。據劉百奇透露,星河動力的B輪融資已經完成,具體金額將等到合適時間公佈。
目前,星河動力主要精力在穀神星一號遙二、遙三的兩次商業發射。劉百奇表示,今年10月下旬將進行遙二的發射,明年(2022年)1月份將進行遙三的發射。
“除了發動機之外,大部分產品都已經齊套了,整個設計狀態已經設定,現在正在做相應質量的複查工作。”劉百奇表示。
除了固體火箭,星河動力也在加速液體火箭的研發,目前整個方案已經設計完成,發動機核心產品已經基本出來,正在準備進行發動機整體的裝配,即將進入熱式車試驗階段。
在技術路線選擇上,星河動力選擇了固液並舉,高低搭配,遠近銜接,以固體求生存,以液體求發展,液體火箭走低風險可重複使用中型液氧/煤油火箭之路。
雖然聽上去複雜,但劉百奇表示星河動力做的非常聚焦,只聚焦火箭,而且只聚焦兩款產品:一個是穀神星一號,小型固體運載火箭;一個是智神星一號,中型液體運載火箭。
對這兩款產品的市場需求,劉百奇想的非常清楚:2025年之前小型固體火箭主要滿足微納衛星的零散發射;2025年之後中型液體火箭則正好趕上國家規劃,爲星座組網而發射。
作爲商業運載火箭公司,相對於國家隊,必須做到高可靠的同時,降低成本。在成本設定上,星河動力的目標是要將固體火箭做到與液體火箭成本差不多的價格。
“液體火箭在國內12萬-15萬/公斤。我一直說固體火箭是出租車,液體火箭是大巴車,我們是要把出租車做到大巴車的價格。”劉百奇提到。
而在液體火箭方面,星河動力的目標是做到3萬-5萬元/公斤。“這個價格其實跟Space X是基本相當的。”
以下爲本站科技《逐夢星空》欄目與星河動力CEO劉百奇的對話部分內容:
中國商業航天已處於起步加速階段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您說現在商業航天跟2018年是不一樣了,能總結一下目前商業航天是處於一個怎樣的階段呢?
星河動力CEO劉百奇:我認爲中國的商業航天要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現在相當剛起步準備加速(階段)。
爲什麼這麼說呢?從幾個方面來說,第一個從政策層面來看,跟2018年相比其實國家相關的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從國家層面和地方政府層面都出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國家的政策大家都清楚,從地方政府來看,現在北京、蘇州、煙臺等一些地方政府,從地方政府層面都又出臺了一系列相應的扶持政策,都把這個商業航天作爲一個想要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
從資本角度來說,我們感覺這幾年關注商業航天賽道的機構是遠遠多於以前。現在很多以前從來甚至都不投科技領域的機構都在看商業航天的賽道。這是國家大的導向,從國家經濟的轉型升級,到科創板設立,投資硬科技都成爲國家的一個導向。資本更願意參與這個領域,給大家融資這方面提供了很大程度上的支持。
從進展的角度,目前中國商業航天經過五年的發展,衛星從過去的10公斤到現在的200、300公斤,從過去光學遙感星到現在的SAR衛星,從窄帶通信到寬帶通信,寬帶星也打3顆了。應用場景越來越多,火箭也有兩家火箭公司入軌。
在人才方面,我們以前在體制內,出來之前可能都感覺自己創辦一個火箭公司很難、不可行。現在大家看到這個事情可行的希望了,那就會有更多的人在做人生選擇的時候,敢於離開國有體制,人才也有了。
在市場需求方面,在2018年的時候,那時候融資遇到最多的問題,就是問市場在哪,有那麼多衛星給你發射嗎?但是現在大家對市場的質疑已經沒有了。爲什麼?因爲從國外看馬斯克星鏈計劃,在所有人的質疑聲中人家打上去了,已經開始運營了,都開始掙錢了。國內,我們的星網公司也成立了。更可喜的是除了星網之外,一系列的低軌衛星互聯網開始出現。比如說導航增強的星座、遙感星座等等,並且這些企業都獲得了不錯的融資,也發射了不少衛星,對火箭方來說我們可能市場需求更明確了。
所以說市場階段已經明確了,市場需求進一步明確,人才基礎也逐步有更多的人才進行參與,資金端又有更多的投資機構願意進來投資,國家還鼓勵。那麼這個行業理應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
剩下就是這些企業把自己的技術和產品做好。核心最終還歸到這兒,因爲你是一個科技公司,還是技術、產品、服務。你只要把這些做好了,其實外部環境已經非常好了。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在您看來目前商業運載火箭企業,現階段在PK什麼呢?
星河動力CEO劉百奇:核心是一個研製階段的PK。其實大部分火箭都在研製階段,現在穀神星一號可能是唯一的一個在商業火箭裡面即將具備商業發射能力的箭型。今年遙二一箭六星,遙三可能也得五六顆星。其他國內商業火箭都在研製階段,因此研製階段比拼的是研製進度。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所以對於整個商業火箭的發展史來說,其實處於一個非常早期的階段?
星河動力CEO劉百奇:也可以這麼說,但是這個階段過去應該也挺快,因爲現在從火箭的研製進展來看,近三年之內可能有很多公司都有發射計劃。其實三年對航天來說不是一個很長的時間,但是我們走這條路就是兩型火箭,第一型火箭投入小見效快,我們今年打完第二發、第三發,明年我們就進入小批量了。我們要把穀神星一號推到產業化的進程裡面來。
穀神星一號遙二即將首飛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您講述講述最近你們在忙的項目。
星河動力CEO劉百奇:星河動力的發展戰略很明確,我們就是火箭公司。所以產品還比較聚焦,只做火箭,只做航天運輸這一塊。火箭也只聚焦兩款產品:一個穀神星一號,小型固體運載火箭;一個是智神星一號,中型的液體運載火箭。
近期最主要的精力用在穀神星一號遙二、遙三的兩次商業發射上,因爲在10月下旬可能要進行遙二的發射,1月份進行遙三的發射。除了發動機之外,大部分產品都已經齊套了,整個設計狀態都已經定了,現在做相應質量的複查工作。
液體火箭方面,整個方案都已經設計完了,現在主要做發動機。發動機核心的產品都已經基本出來了,現在正在準備進行發動機整體的裝配。下半年後幾個月可能陸續的開展一系列的熱試車實驗。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去年(2020年)穀神星一號發射成功,對星河動力來說是意味着什麼?對星河動力在行業當中有一些什麼樣的影響?
星河動力CEO劉百奇:去年發射的穀神星一號是民營火箭公司第一次把衛星送到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同時這次入軌進度達到百米量級,也是目前國內達到的最高精度的一個Level。也是中國民營企業第一次發射一個商業組網衛星,它是天啓星座中的一個業務星。
我覺得對星河動力本身來說,一方面表明星河動力掌握了抓總研製運載火箭的能力。不是說掌握了入軌能力,而是掌握了抓總研製運載火箭能力,因爲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我們自己造的。實際上星河動力是一個總體單位,也具備了能夠把衛星送入軌道(的能力)。
把衛星送入軌道意味着什麼,意味着我們具備了爲客戶提供商業發射服務的能力。前面是抓總研製運載火箭的能力,後面具備了爲客戶提供正常的商業發射服務的能力,所以說我們遙二纔有了來自幾家不同衛星公司的發射訂單,我們才能一箭六星發射。
擁有商業發射服務能力,就是讓星河動力具備了自我造血的能力,所以這個對企業自身的意義來說,還是很重要的。因爲對於火箭公司來說,入軌纔是真正的開始,沒有入軌的話,就像做汽車,汽車一直沒有上市是一樣的,就是汽車沒有銷售。
對整個行業來說,其實意義可能更大。我一直認爲穀神星一號的發射是中國民營火箭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事件。
這次發射標誌着民營火箭公司具備了正常的(商業能力)。因爲是商業公司,商業公司是靠什麼賺錢,是靠產品和技術,你得具備能夠爲客戶提供產品、提供服務能力的時候才叫商業,也就是說這次發射完了之後,最起碼這個羣體能夠做商業服務了。
它是里程碑的第二個原因,因爲我們打成之後,就相當於說五年之內有兩家民營火箭公司實現入軌。這個事情就說明星際榮耀前面的成功它不是偶然,也不是說只有一家公司能做成。說明國家在扶持這個方向上,它是可行的。所以從資本的角度、從政府的角度,還有從這些創業人員的角度來說,證明了它的風險是可控的,而不是那種高風險。如果說現在星河動力還沒有入軌,現在的行業會冰點到什麼程度。
所以我認爲穀神星一號的成功是穩定了整個行業,對整個行業其實有很大的積極的、正向的刺激作用,給了大家信心。而特別是星河動力我們又是一個比較草根的團隊,沒有名人光環在這裡。
2025年液體火箭成本3-5萬元/公斤 與SpaceX相當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像大家都說的,商業運載火箭企業是體制內的一些補充,需要跟體制內形成一些差異化,到底這個差異化應該體現在哪呢?
星河動力CEO劉百奇:商業火箭公司是體制內有益補充這個觀點我特別贊同,因爲咱們國家畢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不能去搞重複建設。搞重複建設就是浪費國家的資源。既然65年航天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長征系列火箭成功率在全世界都排得很靠前,成功率在96%以上,我們很領先,民營企業肯定是一個有益補充。
但是這有益補充,大家強調在這個補充上,但是補充啥,大家沒有想過。一說有益補充就感覺好像國家幹這個,你就不能幹這個。別人在造汽車,那你必須造一個奇形怪狀的東西才叫補充。實際上我們補充什麼,市場需要什麼?
我們現在缺乏這種低成本、高頻次進入空間的能力,我們補充的是供應市場需求。如果能滿足市場需求,本質上,馬斯克講的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就是把衛星從地面搬到天上,怎麼能夠可靠、便宜、如期執行任務。是可靠性、成本、履約能力這三個,補充的是這個能力。
我們體制內航天最重要的任務是完成國家重大任務,現在這麼多民營衛星公司,像今年很多衛星都在找搭載,這種搭載機會越來越少。這部分需求是需要我們來滿足。
我們的目的是要低成本、高可靠,而不是爲了不同而不同。那個不叫有益補充,你做了一堆沒有實際商業價值的東西,你的有益在哪呢?你可能什麼也沒補充了,就是花了一堆錢做了一個東西,所以一定是從市場出發。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實現低成本、高密度,低成本是怎麼去實現的?此前星河動力也有設定一個成本範圍,說要實現每公斤7.1到8.6萬元。
星河動力CEO劉百奇:對,其實那個報道是2018年,是有一個限定語,是針對我們的固體火箭。因爲我們知道小火箭發射成本就是要高於大火箭的,我舉幾個例子。
比如說Rocket Lab的電子號,電子號原來是490萬美元,現在賣到700萬美元,700萬美元發射一次,運載能力是150公斤,每公斤基本快接近20萬人民幣了。
我們在再看維珍軌道的Launcher One發射者一號,賣1200萬美元。它的運載能力是300公斤,300公斤的運載能力意味着什麼,他和穀神星一號運載能力是一樣的,快舟一甲、穀神星一號都是運載能力差不多的火箭。國內是3000多萬人民幣,他們賣1200萬美元。
所以說小火箭本身,因爲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火箭從天生來說,它的成本就是比較高。國內目前標準的價格,小火箭是15萬-20萬一公斤,很多找固體火箭搭載都是20萬一公斤。
液體火箭國內在12萬-15萬一公斤,我們要把固體火箭做到和液體火箭差不多的價格。
比如我一直說固體火箭是出租車,液體火箭是大巴車,我們是要把出租車做到大巴車的價格。
如果是液體火箭,未來我們的目標就是3萬到5萬一公斤。這個價格其實跟Space X是基本相當的,雖然說從數學上算能算出來一個2300美元每公斤,但是實際上從來沒有打過這麼低的價格。發射星鏈極軌的時候搭的衛星基本上是5000美元每公斤,基本上也是3到5萬左右的價格。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液體能夠實現3到5萬元大概需要多久?
星河動力CEO劉百奇:還得有一個時間,降低成本還是需要一些方法的,得有途徑去降低。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什麼樣的途徑?
星河動力CEO劉百奇:這是從需求到設計、從工藝到製造上來講,第一個從需求開始,最近馬斯克在講的工程哲學也說,不要提過於愚蠢沒有用的需求。首先需求得準確,設計的時候從方案設計上精準的圍繞需求,就應該採用低成本了。
比如說設計一塊手錶,這塊手錶設計的時候就帶有10塊鑽石,它當然就不是一個低成本的了。所以設計就考慮低成本方案,然後從製造的工藝上,工藝的路徑去優化,採用低成本的工藝。製造的時候,通過規模來降低成本。
從生產組織關係上來看,要優化工業體系。其實中國和美國不完全一樣,不一樣在哪呢,就是我們國家整個製造這塊工業體系其實比國外全。我們生產製造能力其實是更強的,現在在製造業轉型升級,所以說要把供應鏈體系先梳理好。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需求、設計、工藝製造、供應鏈體系,還有嗎?
星河動力CEO劉百奇:星河動力所有產品核心部分都由我們自己來設計,外部供應鏈提供加工和製造,這樣也是降低成本。而不是採購一個完整的單機、完整的分析系統,這些東西全部是我自己來設計,這也是降低成本。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如果實現的話大概需要多久,有沒有一個大概的時間預估?
星河動力CEO劉百奇:我感覺得在2025年之後。
未來2-3年謀劃上市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咱們在上市規劃方面是怎樣的?
星河動力CEO劉百奇:上市我們其實還是有規劃的。我們想做一個長久的航天企業,上市是企業發展中的一個必經階段。因爲商業航天不是國家投資,那就要藉助資本市場的力量。
但是上市的核心本質是這個企業具備了持續穩定經營的能力,持續穩定的增長能力。所以對我們目前來說,目前是要把我們的固體火箭打好,實現這種小批量的發射,上市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本站科技《逐夢星空》:未來兩到三年咱們的規劃?
星河動力CEO劉百奇:兩三年規劃我們其實很簡單,分成三個方面。
第一,固體火箭希望明年能進入小批量發射,三年之內能夠實現每年10發的量,後面還會繼續想辦法往上提,一步一步走,先把這個火箭實現商業閉環。
第二,液體火箭智神星一號計劃2023年完成首飛,計劃先把火箭發射入軌,然後回收,回收是並行做。但首次入軌發射不回收的時候的成本也是可控的,不能完全指望回收去降成本,回收是進一步降低成本。如果說回收之前的成本就很高,那麼你後面降的空間也有限,液體火箭大致是這麼一個安排。也會開展一些回收相關的關鍵技術驗證,做入軌的同時會做關鍵技術驗證。包括髮動機的變推力,,包括着陸緩衝技術等,這些都會做技術驗證。
第三,上市這塊我們計劃用兩年左右的時間能去具備申報條件,結合自己的業務發展具備申報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