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啥時候了,竟然還有人要造車

導語

Introduction

成敗與否,且走且看。

作者丨崔力文

責編丨崔力文

編輯丨何增榮

“風口來了,蛋糕就擺在那裡,誰都想從新能源車板塊分一杯羹!”

首先,讓我們把記憶拉回到大約十年前。文章開篇的一句話,儼然成爲了諸多入局者心境最真實的寫照。隨之而來的,則是一家家氣勢洶洶、聲勢浩大的——新勢力造車。

相信不少讀者都還記得這張圖片,據不完全統計最高峰時,光是註冊在案的品牌就曾高達300多家。但那一個個“紅叉”,又反映出了大多數主機廠的結局。

是的,經過一輪輪洗牌,一次次淘汰,一場場惡戰,當遮羞布被迅速的撕下,究竟是誰在殘酷的紅海中裸泳,漸漸變得一目瞭然。轟然倒塌後,只留下一地雞毛的慘案,可以說數不勝數。

十年後的今天,能夠依舊身處牌桌繼續向上的新勢力造車,掰着指頭都能算過來。並且,絕不是危言聳聽,按照目前的大環境,註定還會有人繼續轟然倒塌、突然掉隊,譬如年初的“暴雷”的高合。

至於花費較大篇幅,闡述以上內容的根本原因,還是想要證明一個道理。“當下的中國車市,對於還想追逐風口的選手來說,幾乎已經關上了遊戲的大門。”

但即便醜話輸出到如此地步,依舊有人不信邪。這不,就在上週,有消息傳來,追覓也要造車了。

對,無須懷疑,就是那個被大家所熟知,產品範圍涉獵掃地機器人、智能洗地機、無線吸塵器、高速吹風機的家電品牌。

其實,早在今年7月,今天文章的主角就曾被曝,已經在相關平臺開始招聘汽車工程師,涉及底盤電控、懸架系統、轉向系統等領域。面對該舉動,不禁引發整個行業的猜測。

上週,事情的進展變得更加具體:整個造車團隊約200人左右,首款新車是一款增程產品,目前處於Demo階段,未來新車還會有出口歐洲的計劃,樂觀估計新車要等到2026年以後。

與此同時,據知情人士透露,追覓造車會採用輕投入,輕資本的方式運營。

作爲參考,類似“前輩”自遊家與大乘汽車、極石與北京汽車製造廠,均是採用這種策略。一方提供產規、技術、營銷、渠道,另一方負責資質、生產、製造。

不過,值得警惕的是,無論自遊家也好,極石也罷,交卷之後的表現都只能用“十分慘淡”所形容。尤其是由李一男所掌舵的自遊家,甚至倒在了臨門一腳的前夜,至今仍然前途未卜。

反觀極石,同樣與家電品牌“石頭”有着緊密聯繫的它,旗下唯一一款在售車型極石01,也採用了增程技術路線,定位能夠勝任輕度越野的中大型SUV,上月僅售出510輛。

“是不是做掃地機器人的都想造車呀?什麼激光雷達、攝像頭、感知硬件包括算法都是現成的,電池、電機、底盤找成熟的供應商就行,最後全部整合一下直接開賣。”

絕不是杜撰,這樣一段吐槽,真真切切來自於身邊的某位友人。在他眼中,最新的入局者追覓,正面臨着凶多吉少的未來。

另外,要知道的是,電動化浪潮的日趨猛烈,雖然降低了造車的門檻,令我們看到了包括蔚小理,以及華爲、小米在內的脫穎而出,但必須知曉的是它們陸續砸入了多少資金才取得了眼下的成績。

換言之,燒錢的程度,不是誰都能負擔得起。

借用蔚來CEO李斌的一段觀點,“過去造車的標準可能是需要200億元,現在沒有400億元你就休想造車。”

而在該頗爲重要的維度上,同樣並沒有看到追覓有什麼異於常人的地方。也恰恰基於這樣的背景,不禁發出如今天文章標題般的感嘆。

由此將視角放大,繼續借用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的表態:“當下是快魚吃慢魚的時代,不是大魚吃小魚的時代,車企在未來3-5年如果沒衝上去,就沒機會了。並且未來3-5年,車市整體或不同細分板塊會持續開打價格戰。”

簡單翻譯過來,中國車市留給弱者的生存還在進一步被壓縮。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強者的領先優勢則像滾雪球般越積越大。

另一段則來自於理想CEO李想,“到202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可達90%,如果行業只會留下四五家企業,比亞迪、特斯拉、華爲都會在其中,我們試圖要留在牌桌上,至少單年要賣出超300萬輛車,比原先2025年銷售160萬輛的目標繼續翻番。”

再次嘗試翻譯,隨着時間不斷推移,“蛋糕”的確還在變得愈發誘人,可最終能夠分羹的終將有限,所以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必須長期保持血性。當然,資源與紅利則會向頭部集中。

總之,試圖將上述兩段發言彙總成一句話,直指:“中國車市,贏者通吃。”

更直白來講,關轉並停將成爲行業常態。而在這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的檔口選擇造車,讓我們祝今天文章的主角追覓好運。

成敗與否,且走且看……

|崔力文|

愛車如命,

更愛電動汽車的小編一枚~

THE END

微信號|iAUTO2010

明年,混動超越純電?

鐵腕主義碰到鐵壁,唐唯實被誰拋棄?

合資電車,有未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