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法學教授做客“靜思講壇”,探討“人工智能+法律 加速新質生產力發展”問題

作爲一項能夠對人類生活產生顛覆性影響的科技創新,人工智能自2017年以來多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行動,強調"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近日,楊浦區圖書館"靜思講壇"邀請上海政法學院佘山學者特聘崗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徐偉作了"人工智能+法律 加速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題分享。

講座共分爲四個部分:背景、人工智能的技術原理、人工智能的法治需求和《人工智能法》展望。

人工智能技術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徐偉首先講解了2023年4月國家網信辦發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的制定過程及其主要內容。向現場讀者介紹了我國《人工智能法》的制定情況。2023年5月,《2023年度國務院立法工作計劃》首次將《人工智能法》列入立法計劃。2024年5月,《2024年度國務院立法工作計劃》提出預備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人工智能法草案。可以說我國《人工智能法》制定已箭在弦上。

接着,徐偉介紹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兩種技術路徑,即符號主義和聯結主義。當前大語言模型所採用的神經元網絡技術(深度學習技術)是聯結主義的典型表現。神經元網絡技術實質上是用數學建模的辦法建造出一個簡易的人工神經元網絡結構。人工智能開發者可通過人類標註師將相關知識和價值觀內嵌到人工智能中。人工智能技術的普遍運用可能面臨人類主體性被銷蝕的風險。

講座中,徐偉從數據、算法、算力角度等方面對人工智能發展的法治需求展開了闡釋。在數據方面,目前人工智能的訓練數據主要來自網絡數據和出版的論著等。人工智能開發者利用這些數據時是否需要經過個人信息主體、數據生產企業、著作權人等權利人的同意是當前爭議的重要問題。我國大衆點評訴百度案、新浪微博訴脈脈案、美國紐約時報訴OpenAI和微軟案等,是這方面的典型案件。在算法領域,當前面臨算法倫理和算法責任難題。前者涉及如何判斷人工智能開發者的行爲是否構成算法歧視;後者涉及人工智能侵權時應由哪一方主體承擔責任及相關責任成立條件的判斷問題。我國的美團外賣案、騰訊機器人Dreamwriter撰文案、人工智能文生圖案、奧特曼案等,對這些問題展開了探索。

對於《人工智能法》的展望,徐偉指出,我國人工智能法旨在實現鼓勵創新和防範風險的平衡。是否應採歐盟《人工智能法》的風險等級路徑來對人工智能展開治理,仍有待探討。

"靜思講壇"是楊浦區圖書館全民閱讀品牌"YOUNG書房"下設的品質講座項目,旨在邀請名家學者開展主題分享,爲市民讀者搭建與名家互動交流的平臺。未來,項目將繼續邀請專家學者分享最新科研成果、解讀領域熱點,助力全民閱讀建設。

作者:

編輯:蔣楚婷 責任編輯:朱自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