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付討厭你的人,根本不需要翻臉,記住這3句話就贏了

復旦大學教授陳果曾在課堂上,講到一個經典故事:

大文豪蘇東坡和佛印相識多年,二人常在一起暢談古今。

每當兩人辯論的時候,蘇東坡總是會敗下陣來,這讓他心中甚是不甘。

某一年春日裡,伴隨微風和陽光,他們二人相約湖邊,泡上了一壺茶,靜坐清談。

因爲舒適的環境影響,令佛印感到心情愉悅,於是他便開始打坐,頭頂也隨之飄起了嫋嫋蒸汽。

蘇東坡見狀便問佛印:“你看我坐在這裡,像什麼?”

佛印回答:“東坡兄,我看你像一尊佛。”

緊接着佛印也以同樣的問題問對方,結果蘇東坡笑着答道:“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這場交談中,蘇東坡以爲自己佔據了上風,贏了一局,隨後便開心地跑回家將此事說給了妹妹聽。

蘇小妹聽完後笑着解釋:“我看你是輸了。人家心中是佛,所見之處,處處是佛。那麼你呢?”

講完故事後,陳果表示:

“你以什麼樣的雙眼看世界,其實印證了你有什麼樣的心眼。”

人一生行走於世間,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有人喜歡你,自然也會有人討厭你。

有人事事周到,處處給你足夠的尊重;也會有人處處挑釁,試圖用一兩句評價左右你的人生。

面對不尊重你的人,你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用多少心力去交往,最終決定了你世界的顏色是什麼樣。

對付討厭你的人,越放在心上,生氣的次數越多,爭執越激烈,生活越雜亂。

從現在開始,與人相處,牢記這3句話,你就贏了。

“我能掌控的只‍有我是否盡力,至於我盡力之後,別人喜不喜歡我,不要費力琢磨。”

知乎有個問題: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什麼?

有個高贊回答這樣寫道:

“不再把人際關係視爲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更不會耗盡時間和精力去維繫那些讓你費勁的感情。

人來人往不強求,遠近親疏隨緣分。”

有多少人在年少時,對於世間諸事,總想求個圓滿的結果。

到了一定年紀,就會漸漸明白:有些人,盡心就好,不必強求相伴一生;

有些事,盡力就好,無需費力追尋完美。

不是所有的相遇都必須有個美好的結局,更不是每段關係都能長期保持和和美美。

自媒體博主糖一曾在視頻中,說起了一個故事:

一個年輕人初入社會時,前輩告訴她:

“別把時間浪費在無用的社交上,努力工作提升自己纔是最重要的。”

可當時這句忠告左耳進右耳出,全然被她拋在了腦後。

開始工作後,她努力想要經營好與每個人的關係,希望能交到越來越多的朋友,也想在社交場合如魚得水。

當同事喊她一起點外賣時,她立馬迎合對方;當大家約着一起聚餐時,她也爲了顯示合羣,立即熱情加入其中。

時間久了,看似和大家越來越親近,可事實上,她爲了維繫這些關係早已筋疲力盡。

有人找她幫忙點外賣,卻不給她飯錢;有人向她借東西,卻時常有借無還。

一羣人外出聚餐,卻在聚餐快結束時一鬨而散,獨留她一人收拾殘局買單。

起初她怕得罪人,也擔心傷了彼此的情分,所以將委屈都嚥了下去,不想計較太多。

可她的忍氣吞聲不僅沒有換來一絲愧疚,反倒讓其他人變本加厲,一旦她拒絕別人的請求,就會被肆意辱罵。

面對這些毫無意義的人情往來,她當斷則斷,不再懼怕別人的負面評價,也不再刻意追求人人喜歡的結果,親疏皆順其自然。

從那以後,她屏蔽了那些消耗能量的信息,直截了當地拒絕了所有無理的請求,遠離了錯誤的圈子,把時間和精力都留給了自己,工作和生活都開始走上坡路。

《流金歲月》裡,有段臺詞說的很好:

不是所有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不是所有人都能攜手一生直到老去。

人情世故的事,盡心盡力足矣;人來人往,本就是生活常態。

整日耗盡心神去琢磨旁人是否喜歡自己,憂心身邊人會不會討厭自己,只會徒增煩惱。

需要不斷討好的感情,學會及時止損;讓你感到痛苦的關係,別再苦苦掙扎。

以平常心,看待無常事。失去的一切,都是風景;最後留下的,纔是人生。

“別人對你的打分是他對你的看法,他不瞭解你的時候,你又何必去在意他的打分。”

《十三邀》有一期,邀請了企業家汪建,他談到一個觀點:

“精神上的東西,要靠自己化解。”

在汪建看來,若是與人發生爭執,根本不用去想對方是怎麼想的,對方的謾罵聽不見就完了,你難道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人嗎?

世間非議太多,無需反覆思慮,趁早躲開痛苦就是最好的應對方式。

人生中有太多時刻,讓你感到疲憊的源頭,正是精神世界負重過多。

別人隨口罵了你一句,你耿耿於懷兩三年,導致這兩三年都活在自證裡。

旁人無意的一個眼神,你左思右想探深意,此後的日日夜夜都內耗萬分。

你若總是在意別人對你的打分,只會長久地活在別人的看法裡,永遠找不到自己的節奏。

真正擁有大智慧的人,往往都懂得適當屏蔽外界評價,給自己的精神世界“鬆綁”。

作家楊絳曾在禮堂演講時,一名學生突然站出來斥責她的言論有問題,一時間衆人議論紛紛。

她聽着對方莫名的攻擊,心中縱然有萬千疑惑,也並未就此展開爭論,事後也沒有找人當面對質。

她不想糾纏於無端的指責之中,而是遠離喧囂,不再理會,繼續潛心研究學問,沒過多久,流言也隨之消散了。

所謂“精神不受力”,指的正是:

不要因爲別人的看法,而影響自身的心情。

你越是在意別人的目光,就越容易因此爲難自己,從而小心翼翼,內心永遠惴惴不安。

久而久之,人的精神垮了,生活的節奏也會隨之崩塌。

如果要問,一個人最了不起的能力是什麼?

最好的答案大概正是:內核穩定,精神上鬆弛自在;保持平和,坦然允許一切發生。

對於別人無理的責難,最好的應對態度是不爭對錯,停止糾纏,就像陳果所說的:

面對物質條件的比較,最好的處理方式是不爭高低,過好自己的生活,走好腳下的路。

餘生最通透的活法,莫過於:富養好心態,每天活得開心,日子過得舒心。

“與其和他人一起‘寂寞’,不如試着換個角度,學着一個人‘好的孤獨’,來一點自安於世的獨處。”

餘秋雨在《山居筆記》裡寫道:

人在未經世事的情況下,總以爲多個圈子,就會多條出路,多個朋友,就會多個選擇。

半生已過,越來越覺得,並非所有圈子都能強融其中,人永遠無法討得所有人喜歡。

與其追求圈子的大小,朋友的多少,不如適當放過自己,給靈魂得以獨處的空間。

作家王小波年輕時,常常被人戲稱爲“野牛”,可他對此卻從不放在心上。

若是遇到不喜歡的人,他絕不強行逼着自己違心交往,寧願孤身一人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人羣越嘈雜,他越不會往裡擠,而是找個靜謐的空間裡閱讀,沉浸在書籍的內容裡感受快樂。

大家坐在一起吹牛聊天,他不想加入這些無聊的事情,便跑出去給孩子們講童話,在童趣中收穫滿足。

有時候,他喜歡一個人待在書房裡,細品文字的美好,在安靜的歲月中找到內心的平和。

有時候,他也喜歡獨自躲起來做一些手工,從中探尋生活別樣的趣味。

旁人覺得他不合羣、舉止怪異,他也並不把這些評價當回事,而是將自己比作“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有時候,待在那些讓人不舒服的環境中,面對討厭自己,自己也不喜歡的人,每分每秒都感到煎熬。

倒不如學着自安於世的獨處,總好過靈魂上的痛苦。

郭晶晶說過一段話,堪稱“人間清醒”:

後半生,寧可獨處,絕不將就。

做一個孤獨不寂寞的人,試着成全自己的內心,遠離世間紛擾,找回生命的安寧。

獨來獨往,自有一片天地;一個人的細水長流,亦是清歡。

陳果在《好的孤獨》中談到了幸福的3種狀態:

第一種是外界看來幸福,即他人的認可;

第二種是肉體的幸福,即感官的快樂和慾望的滿足;

第三種是靈魂的幸福,即精神的充實和內心的安寧。

從今往後,別再爲了不值得的人耗盡心神,學會關好身後的門,找到專屬於自己的心安。

十點讀書開視頻號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

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視頻裡學知識

歡迎點贊關注

本期解讀:寒露

作者 | 枳爲橙,來源:聽書369(ID:tingshu369)

主播 | 聞悅,愛唱歌的主持者,公衆號:聽聞悅。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