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單霽翔:退休之後更忙了

退休後的單霽翔

似乎更忙碌了

4年來,他寫了10多本書,比如《大運河漂來紫禁城》《我是故宮“看門人”》《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不少是帶有科普性質的通俗讀物。

他也頻繁現身文化類綜藝,《萬里走單騎》已經拍了三季,《博物館之城》來到第二季,更有《登場了!北京中軸線》《老單走東城》等。

着一雙黑色布鞋的單霽翔

從“故宮守門人”

轉變爲“中華傳統文化的守望者”

節目中的單霽翔

10月8日,他出現在“新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活化利用暨上海現當代優秀建築傳承創新研討會”現場,站着演講了一個多小時。身後的PPT簡潔地貼上各地建築遺存的圖片,無論提及何處,單霽翔都能將其背後的故事信手拈來。講座結束,等待採訪的間隙,記者才得知他最近感冒了。同乘電梯時,他顯露出幽默的一面,“你們要離我5米遠”。

單霽翔覺得,文化遺產需要擁抱年輕人,他亦如是。

致力於20世紀遺產保護

單霽翔講了一個關於“水塔”的故事。

北京兒童醫院原本有一座水塔與煙囪合一的“紀念塔”,由建築師華攬洪設計,當年高層建築少,這根菸囪非常醒目。他當時工作的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就在兒童醫院後面的那棟建築。“每天都看着它,但歷史建築突然間沒了。當時搭起了腳手架,我以爲那是要修,結果是拆。爲什麼被拆掉,到現在也不知道原因,如果覺得它沒用了就可以拆掉,這是非常遺憾的一件事。”

當年履新故宮博物院後,單霽翔花了5個月時間,走遍故宮1200座建築、9371間房,磨破了20多雙布鞋。如今,任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的單霽翔,是穿着布鞋行走在北京中軸線上,行走在全國各地文化遺產間的“老單”。他花大量時間呼籲社會、呼籲年輕一代關注文化遺產,尤其是20世紀建築遺產。

講座現場

“20世紀是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期,慷慨地留下了這些建築遺存,比過去幾千年存量的總和還要多。”在單霽翔看來,20世紀遺產對比過去歷代,有更廣闊的數量、更廣泛的使用功能。“在注重保護古代遺址、古代建築遺存的同時,也應注重當代建築的保護,這樣歷史鏈條才能夠不斷地延續。”

他介紹,其實故宮博物院中,就有一棟20世紀建築遺產,那就是建立於1915年的寶蘊樓。當時將瀋陽故宮、承德離宮兩處所藏寶器共20餘萬件運至紫禁城,但文物存放之地尚未解決。於是選址原鹹安宮,建了一棟兩層樓西洋式建築,命名爲“寶蘊樓”,這是中國近代建成的第一座專門用於文物保藏的大型庫房。2017年,寶蘊樓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單霽翔

單霽翔做了15年政協委員,寫了230多個提案,全都關於文化遺產保護,其中就有將首鋼老工業區作爲工業遺產整體保護的提案。“2010年12月,我見證了首鋼最後一爐鋼熄火,首鋼靜下來了,隨後幾年,都在研究怎麼保護的問題。”如今的首鋼工業遺址公園,無論室內室外,都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工業遺產的生產印記、生產線的流程等,同時還引入滑板、滑輪、攀巖等年輕人喜愛的運動。隨着冬奧會舉辦,永久保留的滑雪大跳臺,更是成爲首鋼工業遺址公園的獨特景觀。“首鋼因工業遺產的保護開發凝聚了人氣,大型文化活動、旅遊活動、體育活動、商貿活動在首鋼展開。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在這裡舉辦了24項大型的國家級活動,420萬人進了首鋼。”單霽翔笑言,“當初我曾說首鋼開放之日會比故宮的觀衆還要多,今天實現了,因爲工業遺產好揮灑、好利用,雖然它的保護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但它的利用方面相對寬鬆。”

組成“布鞋男團”探尋世界遺產

從2021年開始,由單霽翔擔任“世界遺產召集人”的文化綜藝《萬里走單騎》拍了三季。節目中,他組成“布鞋男團”,行走萬里,從良渚遺址、皖南古村,一直到三星堆遺址、揚州大運河、鳳凰古城……每到一處中國世界遺產地,就與當地的人文學者、申遺專家、挖掘者、保護者、研究者、居住者等“身邊人”相遇、同行、對談,挖掘、呈現世界遺產隱秘而偉大之處。

《萬里走單騎》第三季豆瓣評分8.6

這幾年,他頻繁現身文化遺產類的綜藝,聚焦各個城市博物館的《博物館之城》拍了兩季,他與其他嘉賓組成“探源團”,感悟各地博物館中的文化密碼。在《登場了!北京中軸線》裡,他又坐上時空列車,從馬可·波羅的遊記到現實中的故宮測繪,闡釋各個時代圍繞北京中軸線所發生的故事。

文化綜藝《博物館之城》海報

早在2011年,單霽翔就呼籲推動北京傳統中軸線申報世界遺產。如今,北京中軸線是明年我國唯一申報世界遺產的項目。“7.8公里的北京中軸線,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一條軸線,今天重新審視,其古建築羣基本保存完整,42處古建築保留了38處,兩側大規面積的對稱開放格局還在。”他說,中軸線不是一條路,也不是一條線,而是由不同文化景觀所組合而成的開閉合空間。單霽翔介紹,北京中軸線從天橋到前門這一段,是老城商業中心;從鼓樓到午門這一段,是北京作爲政治中心的重要體現;再過去則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博物館建築羣,是北京的文化中心,這都彰顯了中軸線的豐富內涵。

參與拍攝文化綜藝,單霽翔說:“我不是演員,不會演,也不會裝、不會背,我就是真實的工作體會,都是講自己的故事。”

他一直試圖拉近文化遺產與當代年輕人的距離,文化綜藝是方式之一。“這方面我自己有一些改變,過去主要是寫論文、專著,現在我更多的是希望能跟年輕人、跟社會公衆交流,寫一些通俗的文章、通俗的書籍,參與一些節目、一些活動,這樣能夠感受到人們的需求,也能夠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單霽翔認爲,遠離人們生活,20世紀遺產就沒有生命力。“如果能夠擁抱人們的生活,擁抱年輕人的需求,甚至擁抱今天科學技術的發展,它們纔會得到長久的保護和應用。”

單霽翔參與文化綜藝《登場了!北京中軸線》

單霽翔常常在各種場合說到“擇一業,終一生”,關於志業這個話題,他自己的答案也很幽默。“我還沒有能夠真正地擇一業,終一生。”他說,“我是學建築學的,長期搞城市規劃,又做了10多年文物保護工作,後來又做了博物館館長,做了好幾‘業’。這是命運的安排,我真正的體會是把它們凝練一個主題,即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論是建築、城市規劃、文化遺產保護和博物館,都和中華傳統文化密切相關。通過這樣的跨界體驗,對它們進行綜合研究後,可以和人們交流一些體會。”

對話單霽翔

上觀新聞:您爲什麼致力於推動20世紀遺產的保護?

單霽翔:20世紀遺產是一個時代建築給人們生活中留下的印記,它比過去歷代有更廣博的數量、廣泛的使用功能。人們生活越來越豐富了,城市建設速度越來越快,城市化發展也進入一個加速進程,所以它在不斷地更新過去的建築,留下了它自己的印記,它也可能很快被今後時代所取代,這是人類發展的一個過程。

人類發展過程中,不應該完全抹殺過去時代的印記,一個城市的歷史的疊加越豐富,人們越能感受到這個城市的豐富景觀和文化內涵,所以歷史的鏈條是不能斷裂的。也就是說,我們在注重保護古代遺址、古代建築遺存的同時,也注重了20世紀的遺產,注重當代建築的保護,這樣歷史鏈條才能夠不斷地延續,人們也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年輪。

我們號召保護20世紀遺產,在大量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哪些應該被保護,哪些能夠在今後更好地融入人們未來的生活,在這些方面要取捨。取捨是一個科學的概念,是一個要廣泛地徵求和採納各方面意見的過程。今天的選擇,還要選擇它的文化多樣性,保護一個相對完整的歷史時代的風貌。

今天我們的居住建築、工業建築、商業建築、行政辦公,大學、中學、小學這些教育系統,醫療系統,以及交通運輸、鐵路、公路和航天、航空等廣泛概念,在過去的歷史中沒有這麼豐富的內容內涵。

20世紀慷慨地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建築遺存。在保護的過程中,一個是歷史的鏈條,要通過保護把它鏈接起來,鏈接直至永遠。另一方面保護這個時代豐富多彩的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全貌。不是所有20世紀的建築都要保護,要保護哪些?哪些在今天應該得到重點的保護?這些就看我們今天這項工作的智慧。

上觀新聞:20世紀建築遺產的保護利用,和更早之前的歷史建築的保護利用有哪些區別?

單霽翔:歷史建築往往採用磚石結構,採用一些木結構,還有一些是當地的建材,相對它的性質比較穩定。20世紀遺產最初,比如鋼筋混凝土的引入,還沒有現在這麼科學的界定,它的標號、生產工藝還沒有經過時間的檢驗,幾十年以後才能看出它的穩定性。還有一些鋼鐵、新型材料,它會有腐蝕、鏽蝕,會有一些表面材料的脫落。對於20世紀遺產保護,本體保護並不簡單,要進行很多科學研究,來使它得到益壽延年的保護的狀態,這跟傳統的磚石結構、木結構有很大不同。

另外一個特點就是20世紀建築遺產,它在應用方面會更廣泛一些,因爲過去的磚木結構,這些建築它在體量方面、支撐結構的樑架方面,特別是木結構建築的防火方面,在保護上要求很高。20世紀遺產它的跨度比較大,承重力比較強,應用範圍比較廣泛,它在保護本體,保護它的歷史元素的同時,能夠更多地適應現代人們現實生活,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來進行合理的應用。

最初人們應用這些20世紀遺產,是因爲房價便宜,比如北京的798。但人們真正應用以後,認爲室內室外這些過去生產線遺留下的東西很有味道,很適合他們創作,於是慢慢開始喜歡這樣的環境。進而人們開始保護這些工業遺產,它的生產線的過程,它的一些工業元素。所以在這方面,工業遺產的適應性很廣泛,但是我們一定要注重保護它的核心元素,包括工業遺產的外觀、現代建築的景觀、外部的特點,內部一些設施,該保留的也應給予保留,同時能夠使它適應今天的社會發展和使用要求。

上觀新聞:今天看到比較多的工業遺產應用,多是工業園區、藝術創意園區等,還有別的方式嗎?

單霽翔:工業遺產的應用,從當時成功的案例來看,人們會把它用作文化創意空間、年輕人的設計園地,但其實一定要根據每個城市的市民需求,根據地區發展的前景來進行規劃思考,不是抄襲、模仿、複製別人的東西,而是每個城市有不同的發展理念,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要根據不同的需求來設定每一個20世紀建築遺產的用途。當然用途不一定是單一的,可以是多種用途的選擇。

上觀新聞:您這幾年在文化類的綜藝上非常活躍,包括《博物館之城》《萬里走單騎》等,這麼做的初衷是什麼?

單霽翔:進行文化遺產保護,我們越來越認識到應該動員社會公衆共同參與,它不是一個政府的專利,也不是我們文物系統的專利。

保護文化遺產是社會公衆每個人都應該有的職責,所以要和公衆的認知產生聯繫,要和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體會產生聯繫,這樣就把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保護的每一處遺產的價值和這些遺產未來的前景聯繫起來。所以我們通過行走每一處遺產地,通過和當地民衆的交流,參與一些文化遺產地保護的行動,來和人們溝通。人們通過這樣的節目,感受到一座博物館、文化遺產地對於現實生活的意義,包括如何參與進去,哪怕是休閒的時候如何參觀,都有意義。通過這樣的節目也能使大家愛上這些文化遺產,走進這些文化遺產,甚至參與到文化遺產保護的一些行動。

上觀新聞:最近有一個詞很流行, Citywalk,年輕人通過行走的方式進行文化旅遊,瞭解城市建築遺存。您怎麼看待最近的博物館熱或者文化旅遊熱?

單霽翔: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國家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比如我們在2006年的時候,開始對博物館進行免費開放,80%的博物館都免費了,這樣促進人們在休閒時間走進博物館。同時加大博物館的展覽,還有把考古遺址變成考古遺址博物館,把工業遺產打造爲工業遺產的博物館園區,都使人們感受到博物館親近他們,進入他們的生活領域了。

中國現在雖然有博物館熱,但還沒有達到平均一個國民一年走進一次博物館;在一些國家一些城市,一個市民一年可能兩次、三次走進博物館。所以我們還要更多地搞好博物館建設,舉辦更豐富的展覽,開展更多的文化活動,利用更多的新技術、新媒體,使人們瞭解更多未知的信息,這樣就會引導人們更多地走進博物館。

當人們走進博物館,需要雙方的努力才能獲得更好的知識。在個人方面就需要做功課,走進一座博物館之前,爭取不當遊客,而是觀衆,帶着自己想了解的一些事去尋找、去探索,事前做功課對於每個人的收穫非常重要。

上觀新聞:您之前穿着布鞋把故宮走遍了,現在走了那麼多全國各地的文化遺產地,有沒有印象深刻的案例?

單霽翔:到上海就有很大感觸。比如浦東新區的建設,外灘歷史建築、景觀、弄堂都得到很好的保護,形成了黃浦江兩岸相映成輝的城市美景。兩邊不同、撲面而來的城市文化的信息,隔江而立,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上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一座歷史城市,真正要實現保護老城、建設新城,兩者才能相映成輝,上海體現了這一點。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作者:張熠

微信編輯:安通

校對:佳思敏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