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汽車流通協會周偉:銀行或將繼續在汽車金融市場保持優勢

中新經緯11月22日電 (魏薇)“汽車金融相較於前兩年競爭越來越激烈。”21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汽車金融分會副秘書長周偉在2024汽車金融產業峰會期間接受中新經緯採訪時表示,“高息高返”行爲並不可持續,未來市場將逐漸迴歸理性。

“‘高息高返’行爲不可持續”

談到今年汽車消費金融市場發生的變化,周偉指出,隨着汽車金融參與主體增加,汽車金融市場相較於前兩年競爭越來越激烈,銀行爲了拿更多資產規模,也需要汽車金融的資產,所以大家都在拼價格,進而出現“高息高返”現象。

所謂“高息高返”,是指商業銀行通過向汽車經銷商提供高額返傭來攬客的做法。在這種模式下,經銷商可以利用返傭補貼車價,同時在銷售端推薦合作銀行的金融產品。

但周偉認爲,這種“高息高返”行爲並不可持續。“商業銀行是市場主體,這兩年一方面金融機構響應國家促進汽車消費的號召,做了很多工作;另一方面車企、經銷商也有一些需求,因此銀行在大力佈局汽車消費業務。”

從長期來看,周偉表示,未來銀行會慢慢對政策進行調整,隨着所有企業的共同努力,在監管的正確引導下,市場會迴歸到健康有序的競爭狀態。

“零首付產品不是大水漫灌”

今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聯合印發《關於調整汽車貸款有關政策的通知》(下稱《通知》),明確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根據借款人信用狀況、還款能力等自主確定自用傳統動力汽車、自用新能源汽車貸款最高發放比例。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意味着金融機構可以對消費者購車做到零首付。之後,多家汽車金融公司、銀行均落地零首付的車貸產品。

周偉認爲,零首付產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消費門檻,但從目前市場來看,對汽車銷量的刺激並沒有那麼大。

“零首付產品並不是大水漫灌,把風險管理口徑放開。”周偉說,汽車金融行業也會考慮“風險定價”,即客戶質量越好,金融機構所給的價格越低,對於高風險客戶,要覆蓋業務風險,所給的價格也會相應提高。銀行並不會給所有客戶零首付,銀行有自己的風險管理和授信邏輯。

銀行或繼續在汽車金融市場保持優勢

由微衆銀行、戰略諮詢公司羅蘭貝格2024年5月聯合發佈的《2024年中國汽車金融報告》指出,2023年商業銀行在汽車金融市場整體份額可達46%,相比2022年有較大幅度上升。汽車金融公司受到商業銀行的衝擊,疊加主機廠傾斜性支持力度的減弱,其市場份額壓力顯現,2023年市場份額約爲39%,有所下滑。租賃公司(包括融資租賃與金融租賃公司)2023年整體市場份額進一步下降至15%。

在周偉看來,未來一段時間,銀行還將繼續保持這一優勢。“過去,一些汽車金融公司的滲透率比銀行還高,主要是因爲車好賣,經銷商要拿車,就要用主機廠的金融公司。但是現在市場發生了變化,經銷商會選擇一些返點高的機構合作。”

不過,周偉認爲,汽車金融公司也有自己的優勢,在開展業務時可以放大自己的優勢。他指出,2023年7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的《汽車金融公司管理辦法》中,對汽車金融公司的展業範圍做了擴充,允許其做允許售後回租模式的融資租賃業務等,汽車金融公司可以適當開展新的業務,拓展自己的業務範圍;其次,對於標準化業務和新車業務,汽車金融公司與銀行相比優勢並不突出,但可以在非標業務和二手車業務上進行嘗試。

“從二手車市場形態來看,廠商或者經銷商系的二手車在整個二手車交易量佔比中相對較小,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周偉說。

金融機構要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

談到未來汽車金融業務的調整方向,周偉認爲,隨着市場迴歸理性,金融機構要思考消費者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產品。“價格是非常重要的優勢,但是在市場上,有的機構給的價格雖然很低,但渠道方不願意推,消費者也不願意接受。一方面是由於它的通過率比較低,另一方面是審批效率低。”

在周偉看來,價格只是汽車消費金融中的一個維度,金融機構需要滿足消費者綜合的、多元化的需求,包括服務效率、通過率、服務體驗等,這些都需要進一步提升。

“隨着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汽車消費金融的產品形態也發生了變化。”周偉說,原來汽車是單純的出行工具,現在汽車更承載了一種生活方式,汽車也爲消費者提供了更多服務,這些服務中也包含一些金融服務。

在周偉看來,每個消費者都有自己的特徵和消費習慣,每個消費者的融資需求也有區別,金融機構在做汽車金融服務時,也要針對個性化的融資需求,提供更多樣化的體驗,更好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

周偉指出,汽車金融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金融服務,在此背景下,金融機構一是要保持理性,二是要堅守合規底線,保持投放規模與風險之間的平衡。

“未來做汽車金融服務時,要更多地利用大數據手段,加強科技能力建設,才能進一步提升識別風險的能力,提升對客戶的服務能力。”周偉說。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繫本文作者魏薇:weiwei@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羅琨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