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極端氣候 農委會攜手氣象局建逾100個農業氣象站
農委會與氣象局今(9)簽訂「農業氣象資訊服務及應用合作協議」,針對提升氣象觀測資料服務品質、深化農業氣象跨域應用、促進資訊交換與服務推廣等3大面向,深入合作達到強化極端氣候下的防災與調適,提升我國的農業韌性。圖左爲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圖右爲氣象局長鄭明典。(李柏澔攝)
農業是高度環境依賴型的產業,尤其極端氣候下的災害頻率及強度增加,大大沖擊農業生產的穩定。農委會爭取疫後特別預算,3年內將投入2.15億元與中央氣象局合作,未來3年雙方將合作再增建100多個農業氣象站,透過全面性、系統性的農業氣象資訊服務,達到強化極端氣候下的防災與調適。
爲強化氣象資訊應用於農業,以因應當前劇烈氣象變化,農委會與氣象局今(9)簽訂「農業氣象資訊服務及應用合作協議」,針對提升氣象觀測資料服務品質、深化農業氣象跨域應用、促進資訊交換與服務推廣等3大面向,深入合作達到強化極端氣候下的防災與調適,提升我國的農業韌性。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農業本質還是看天吃飯,過去農作物最怕的就是5月後的汛期,也就是颱風季,但2020年開始影響臺灣的颱風非常少,反之這幾年天災主要是乾旱、高低溫和豪雨,農業經營風險變得越來越高。
陳駿季指出,2016年起農委會和氣象局合作布建觀測站,現在有722站,其中包含176個農業氣象站,農業氣象站主要針對農業產區,觀測數值包含日輻射量等,和一般觀測站較爲不同,也能瞭解當地天候觀測值,對後續因應天災的損失也能降到最低,「氣象觀測站只是第一步,後續資訊分析和解讀纔是最重要」。
氣象局長鄭明典表示,以往農民曆可以很清楚的運用,但在極端氣候下,過去的氣候基礎已經不見,也代表農業需求跟着改變,以前氣象觀測站提供的資訊就能滿足農業需求,現在則是「被迫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