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大點室:90後情侶搬進上海75㎡百年閣樓,一年改變幾十次佈局
前年秋天,
90後建築設計師熊永康和女友Yucen
只用了5分鐘,
就決定搬進這座
位於市中心的百年洋房頂層,
對面便是上海標誌性文化場所榮宅。
75㎡的開放式空間裡,
客廳、陽臺與開放式廚房連爲一體,
內部空空如也,
幾乎沒有任何傢俱,
三扇天窗
將充裕的光線引入室內。
所有傢俱都是一點點淘來,
尤其矚目的,
是7把造型各異的椅子,
彰顯着主人“椅子控”的屬性,
以及對設計的熱愛。
加斯東·巴什拉在《空間的詩學》中寫道:
屋頂閣樓孕育着夢想,
庇護着做夢的人。
而毫無疑問地,
熊永康關於“家”的夢想
已經在此實現。
90後設計師熊永康Michael,INTJ型人格——內向,直覺,注重細節是他的關鍵詞。他於2021年在上海創立KIND ARCHITECTS肯達建築事務所,是事務所創始人和主持設計師。他笑稱生活中的INTJ會給人非常難搞的印象,但在設計工作中,這些特質又恰恰是給項目帶來提升的關鍵。
兩年前的秋天,熊永康和女朋友Yucen幾乎只用了5分鐘時間,就決定要搬進這座具有百年曆史的新家。這是一間磚木結構建築的頂層,擁有三扇天窗和兩座壁爐,白色和橡木色地板設立了這裡溫暖向的主色調。
剛搬進來時,房間內除了牀具幾乎沒有任何傢俱,這對情侶根據自己的喜好一點點把空間填滿,一年至少變換十幾次佈局。他們篤信:“住宅最重要的是和屋主的契合度,有屋主的靈魂和性格在,纔是一座好的住宅。”
(左)熊永康,(右)Yucen
原房東是一位生活精緻的英國老奶奶,崇尚通透佈局。她把所有的空間全部打開,只將臥室和衛生間劃分爲獨立的空間,雜物間巧妙地隱藏在餐廳旁邊的白牆裡,不細看很難察覺。
這樣的佈置消弭了不同生活區域之間的界限,使得居家動線更加自由。結構本身沒有太多可以變動的地方,熊永康唯一進行的較大改造,是把原本放在樓梯口、1.8米左右高的黑色書架挪至客廳內側,一方面出於承重和安全考慮,另一方面也是因爲這樣視覺上更加舒服。
客廳是這個家的核心區域,連通起餐廳、工作室和會客區,隨處可見的書籍成爲區域分隔的一部分,有時也承擔傢俱的功能,讓家裡更增添幾分實用主義的生活氣息。
這裡的書籍太多,涵蓋了設計、文學、雕塑等不同領域,是熊永康經年累月的收藏。溢出書架後,它們被組合與重塑,成爲空間分隔線和室內傢俱的一部分。
一套紅色的《勒·柯布西耶全集》是他去年的年度最愛,囊括了1910至1969年柯布西耶所有的作品和理論。去年他幾乎每個月都會去幾次蔦屋書店,遇上喜歡的設計類書籍就愛不釋手,不過今年買書計劃暫緩,變成了“暫時先把庫存看完”。
廚房旁三道木質置物架上擺放着主人旅遊時帶回的各種有趣小物。
不大的開放式廚房裡佈滿細節,因爲窗戶位置比較矮,房東安裝了升降式的抽油煙機,做飯的時候才降下來,平時不會影響屋內視線。鍋碗瓢盆被藏在嚴絲合縫的櫃子裡,牆壁的架子上擺着平時出差收集的小物件,讓家更有個人的氣息。平時朋友來家裡,熊永康會沏一壺好茶,大家散落在餐廳和客廳自如交流,這也是開放式空間的另一好處。
因爲很難買到理想的款式和尺寸,熊永康乾脆自行設計了餐廳的圓桌,再交付工廠生產。北美胡桃木的顏色歷經打磨,和橡木色地板相得益彰。樓梯口用做工作臺的黑色長桌也是他的手筆,簡單利落的線條,能夠擺下兩臺電腦和一厚摞工作室的圖紙。下午到夜間,他便在這裡審圖紙、做方案。
會客區的方形茶几由Mies設計,來自KNOLL。左側白色吊燈來自Louis Poulsen;沙發來自歷目,亞麻面料柔軟親膚,一旁落地燈來自LUMINA;牆上是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庫西的作品《沉睡的繆斯》。
家中的“點睛一筆”來自兩扇天窗。無論是梅雨天還是酷暑季,它們將戶外美好的一面汲入屋內,爲空間添加特定的氛圍和情緒。下雨的早晨,熊永康會在天窗下翻閱Ark Journal的雜誌,每本都被貼滿綠色標籤,作爲工作或日常設計時的靈感來源。夏日陽光鼎盛時,自然光透過陽臺羅馬簾的亞麻織面,被過濾成細膩而柔和的光線。
靠近樓梯這張長達3米的黑色書桌由主人親自設計,是他的專屬工作臺。與之搭配的LC7黑色扶手椅由法國設計師Charlotte Perriand設計,帶有明顯的包豪斯主義風格,也是熊永康一定會選擇保留的三件傢俱之一。右邊的小燈來自野口勇的Akari UF1-H,設計之外熊永康也喜歡翻閱一些雕塑書籍,野口勇爲他帶來不少靈感。
另一個在家中隨處可見的名字,是熊永康和女友都喜愛的美籍日裔雕塑家野口勇,靠近壁爐的白色紙燈Akari 1A、餐廳的白色紙燈Akari 75A都是他的作品。燈具採用手工和紙包裹竹製燈骨工藝製成,帶來平和、輕盈的感受。
Akari在日語中有“光”的意思,也可以指代“燈”本身。野口勇曾說:“只要一間屋子、一張榻榻米和一盞Akari,便有了家的樣子。”
種類繁多的坐具是家中另一亮點。
雖然空間不大,但是每一處的椅子都經過精挑細選,彰顯着屋主的品位。7把椅子,全部出自不同的設計師之手,熊永康借用了那句“椅子是最小單位的建築”來解釋自己的癡迷:“你要考慮結構,考慮材料,要能穩立住,還要考慮尺寸比例。誇張點說,一把好椅子比摩天大樓還難設計。”
會客廳在午後呈現出慵懶的氛圍,吊燈是由Poul Henningsen爲Louis Poulsen設計的PH系列,乳白色燈罩柔化了燈的整體外觀;靠近壁爐的白色紙燈Akari1A由野口勇於1951年設計;沙發一旁的木質坐凳S31A由法國設計師Pierre Chapo於1974年推出。
光是在餐廳這裡,就配有三把造型各異的椅子,整體以原木色爲基調,部分黑色使得視覺更加豐富。從右到左,椅子也“由曲入直”,最右的黑色Y形椅靈感來自明式傢俱,中間的J39 Chair採用編織椅的工藝,結構簡潔大方。兩把椅子的設計師都來自丹麥,那裡所處地域氣候偏冷,生產的傢俱反而更加予人溫馨、溫暖的感受。
胡桃木餐桌同樣出自熊永康之手。市面上大部分流行的圓桌尺寸是90cm和1.1m,不符合熊永康的需求,他便萌生了親自設計、再交付工廠生產的想法。上方白色紙燈是美籍日裔雕塑家野口勇的標誌性作品之一,左側經典的昌迪加爾椅由Pierre Jeanneret設計,一旁J39 Chair儘可能地去除一切不必要的裝飾,由Børge Mogensen設計。同樣經典的“Y形椅”來自Carl Hansen & son。
最左的昌迪加爾椅誕生自印度,設計師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採用了柚木材質,藤編的椅面可以很好地通風,帶來舒適性。昌迪加爾是印度第七大城市,但這把椅子卻成爲這座城市面向世界的代名詞,知名度甚至高過城市內任何一座建築。講到這裡,熊永康不無感慨。
鏡頭轉移向客廳,茶几前的黑色椅子PK0,來自於熊永康最愛的丹麥設計師Poul Kjaerholm。傳統椅子被分解成兩個彎曲又被重新組合的模塊,從結構框架中巧妙凸顯出椅子的形態。熊永康介紹說,這把椅子生產出來後遭遇了很多挑戰,由於結構、技術各方面的原因,直到現在也沒有被大規模生產。而他最愛的便是椅子含蓄的雕塑感,簡單的結構,卻能百看不厭。
客廳一隅。前景黑色椅子來自於熊永康最愛的設計師Poul Kjaerholm。
另一把他的最愛,是寫字檯前的黑色LC7,來自法國女性設計師Charlotte Perriand,帶有明顯的包豪斯主義風格。圓形的扶手有一種曲線、委婉的柔美感,在熊永康看來這把椅子是“有靈魂的”。
餐廳左邊的白牆上,掛着熊永康在京都旅行時拍攝的桂離宮照片。下方是歷目的Horizon椅,在這裡充當小型書架。
在這個家裡,坐具不是椅子的唯一解,它也可能成爲書架和裝飾。
客廳通往工作室的過渡區域,擺放了一把歷目的Horizon椅,“大部分人會覺得它的材質比較硬朗,椅面和靠背都是木板,搬運起來也比較沉重,但是它也有着先鋒的一面,用比例和尺度展現出了一種直觀的美感。”
其實熊永康並非職業建築師出身,他的職業生涯更像是一個不斷“升維”的過程。
平面設計出身的他,因爲不滿足於“二維創造”而轉到了室內設計行業:“空間不像平面的設計是二維的,它是一個更立體、更直觀的感受。當時是給自己家設計一套住宅,感覺還蠻有成就感。”也是從這時開始,他逐漸積累起自己對於傢俱審美的偏好。
進門後需穿過一條狹長的樓梯即可到達起居空間,這也是100年前閣樓老房的魅力所在,樓梯的盡頭放着主人的自行車。
但是室內設計也不是他最終想要做的,很多問題並不能從空間內部解決:“比如說房屋中間有個柱子你不能動,因爲它是一個承重牆,你不能把它敲掉,它會影響你的平面佈局。然後包括窗戶的形狀是大的小的方的圓的,落地不落地……這些都不是室內設計師能決定的。”
最終他還是選擇了投入建築,他心目中的建築典範是西扎設計的中國設計博物館,利落切割的幾何形體幾乎在目光觸及的第一時間就捕捉了他的心:“它不像一座我們習以爲常的樓或者建築,而是像一座雕塑,非常堅實地矗立在你面前,不容撼動。”
熊永康在工作臺旁專門放置了張桌子,上方擺放着他親自設計的模型,左側爲Atelier Limn外立面模型,右側則是前幾年落成的半島樹屋。
熊永康工作時的線稿,桌面擺着各類不同的設計書籍。
在房間的工作室區域,能看到熊永康親手製作的建築模型,那是他開始創業後第一件建築作品。他在大山中爲老同學打造出一座如同私人美術館般的樹屋,所處位置三面環水,每扇窗戶對應不同的景色。入口處是兩面巨型實體牆,給人一種神性的儀式感。
第一件建築設計模型
比起同行業建築師,熊永康覺得自己算比較幸運,可以將工作與家居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他是典型的夜貓子:“每天上午會比較悠閒,有時候起牀都到吃午飯的時間,下午開始節奏逐漸加快,而晚上通常是靈感迸發的時候。”連綿的梅雨季裡,他可以一連幾天不出門,享受靜謐空間內的生活。
閒暇時光,他喜歡和女友Yucen一起擺弄室內的傢俱,兩個人對於設計有着相同的鐘情,也因此相互吸引。不大的空間一年內經歷了幾十次改造,每個朋友到來看到的幾乎都是不一樣的佈局。
拍攝當日我們隨機定格了幾張熊永康工作的狀態,小貓Peter也是日常工作的陪伴者。
陽臺有時是更加開闊的工作室,有時是朋友相聚的會客廳,成摞的書籍有時變成置物架本身,被用於牀頭櫃的柯布西耶LC14凳也可能擔任小茶几,而昌迪加爾椅有時也被擺到樓梯口處,變成一方獨立的小天地。
臥室中木牀搭配亞麻的白色牀品,樸素優雅。牀頭是Verner Panton設計的Panthella 250 Portable檯燈,來自Louis Poulsen。被用於牀頭櫃的是勒·柯布西耶的LC14凳,在小空間裡構成一方柔和的氛圍角落。
臥室一隅,書籍在這個家中隨處可見。
熊永康打造傢俱,而Yucen爲室內增添了自然氣息,家裡的綠植和鮮花在她的打理下幾乎沒有斷過,春日裡的鬱金香,夏日的鳶尾花,秋天的天鵝絨和冬季的蝴蝶蘭,讓家中一派溫柔光景,每天都是好時節。
用Yucen的話來說,在小小的空間裡,兩個人實現了家居萬花筒式的效果:“傢俱、植物與人,同頻呼吸,一同成長。”
看完這個小空間,你最喜歡空間中的哪個角落呢?哪個設計元素呢?歡迎下方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DECO將選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監製 | 莊婭瓊
攝影|關裡 造型 | 吳量
文 | 海帶
編輯|吳量、冷麪
新媒體編輯 | 冷麪 助理|俞汛
本文爲《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權所有,
歡迎轉發朋友圈;如需轉載、投稿,請聯繫留言獲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