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連續高溫侵襲,警惕“身心”中暑!張文宏稱重在預防

7月7日13時47分,據上海市氣象局官方微博消息,截至目前,徐家彙最高氣溫突破39.4℃,這也創下上海近期最高氣溫。

自7月4日出梅以來,上海已連續四天發佈高溫橙色預警,實時氣溫多次“熱到全國第一”。

長三角地區多地近日也接連受到高溫侵襲。7月7日,杭州再度發佈高溫橙色預警,全天最高氣溫超過39℃,這也是杭州接連四天發佈高溫預警。

7月7日“合肥發佈”稱,合肥市城鄉建設局已下發通知,日最高氣溫達到37℃以上、40℃以下時,施工單位全天安排勞動者室外露天作業時間累計不得超過6小時,連續作業時間不得超過國家規定,在氣溫最高時段3小時內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業;日最高氣溫達到40℃以上,應當停止當日室外露天作業。因生產工藝要求、應急搶險需要,不能按規定停止高溫作業的單位,應做好防暑降溫工作,減少高溫接觸時間,同時做好防止高溫中暑的應急準備。

中國氣象局7月4日警告稱,由於氣候變化,我國正面臨氣溫更高、更持久的熱浪以及更頻繁和更難以預測的暴雨天氣。根據中國氣象局預測,未來幾個月,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仍相對較高,這意味着將連續第二個夏天出現極端高溫;而未來30年內,我國最高氣溫可能上升1.7-2.8攝氏度,中國東部和西北新疆地區將遭受最嚴重的損失。

根據我國氣象行業標準,日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時的天氣可被稱作高溫天氣,如果連續出現3天以上的高溫天氣過程,則被稱爲“高溫熱浪”或“高溫酷暑”。

高溫對於人體健康的威脅較大,尤其是戶外工作者持續勞作,高溫中暑、熱射病風險激增,老年人、嬰幼兒、兒童、孕婦及慢性病患者中暑的風險也相對較高。

在高溫天進行重體力勞動或劇烈的體育運動,即使是健康的年輕人也有可能發生高溫中暑。中暑的症狀輕則頭暈頭疼、發熱感冒,重則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去年就有一名男子在戶外長跑5000米後中暑入院搶救。

高溫還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等。專家表示,如果有胸悶、憋氣、出大汗、乏力、頭暈等症狀,可能就是中暑先兆,應該脫離高溫環境,給予降溫;而當患者體溫升高,伴有意識狀態改變,或有脫水症狀,意識淡漠、嘔吐腹瀉等,應儘快送醫院。

預防中暑尤其重要。在高溫天氣裡,要合理安排戶外活動,應儘量減少在高溫高溼環境下長時間、高強度的體力活動或戶外運動,戶外工作人員應定時休息,每隔15分鐘至20分鐘喝一杯水,運動也要避免中午或者午後等暴曬時段,並及時攝入含鹽和礦物質的飲品,補充身體流失的電解質;若出現中暑先兆症狀,應立即到陰涼處休息,適量喝水降溫,症狀嚴重時要即刻就醫。

“中暑重在預防,外出前要多喝水,旅行時尤其要多帶水。”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有人擔心,夏天喝冰水,血管突然受刺激是否會導致血管爆裂。對此,深圳衛健委在一篇科普闢謠文章中迴應稱:“不管是人體皮膚還是血管,都適用於熱脹冷縮的原理。當我們身處高溫時,如果突然受到冷的刺激,血管確實會收縮。但人體內環境是相對穩定的,具備強大的調節機能,健康人羣在高溫天氣喝冷飲,不可能導致血管爆裂。”

但深圳衛健委指出,在酷暑天突然喝冷飲,可能會引起局部痙攣和不適,如胃腸痙攣、頭疼等現象,但症狀較輕可以很快緩解或改善。此外,患有心腦血管疾病或者年老體弱的人,最好不要猛喝冷飲。

除了中暑和熱射病,專家還提醒應警惕高溫天氣引起的其他相關病症,例如“空調病”。這是由於高溫天人在出入室內空調房與室外時,無法及時調節熱量平衡,出現感冒、關節痠痛等症狀。

精神衛生專家指出,高溫甚至還能對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導致情緒“中暑”,使人的精神、情緒產生波動,出現記憶力下降等症狀,保持愉悅的心情和充分的睡眠有助於緩解情緒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