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跌至6萬元/噸 光伏下游因何面臨“不可承受之低價”?業內稱不可持續|年終盤點

財聯社12月25日訊(記者 劉夢然)“幾乎沒有哪個行業這樣,製造端和新增需求不斷創下紀錄,但企業日子卻很難過。”在本月進行的2023年光伏行業年度大會上,有組件企業人士在與財聯社記者交流中這樣表示。

低價競標、產能過剩、市值大跌是今年光伏產業的“心頭之痛”。這與光伏新增裝機再創新高的現狀並不應景——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今年11月國內光伏新增裝機量21.32GW,環比提升56.5%,今年前十一月新增裝機累計達163.88GW,全年裝機量有望達到180GW。更樂觀的預測則認爲,隨着第一批大基地在“1231”之前併網,今年新增裝機有望達到200GW,這幾乎是2021年裝機量(53GW)的近四倍。

時間撥回一年之前,在2022年末,彼時多晶硅剛從30萬元/噸高點回落不久,單瓦近2元的價格讓中下游叫苦不迭;隨着供應瓶頸消除,僅僅一年時間,隨之而來的過剩又讓組件價格跌至不足1元,“半價促銷”同樣讓組件廠壓力頗大。多位頭部企業高管呼籲,低價組件傷害全行業,預計組件價格在明年將迎來反彈。

密集擴產後產量創下新高

臨近年末,光伏行業依然能傳來振奮消息: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針對今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量的情況,在今年已上調一次裝機預期的基礎上,二次上調預測數據,預計今年新增裝機量爲160GW至180GW,集中式和分佈式開發並舉。全球裝機則由305-350GW上調至345-390GW。

事實上,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預測還稍有保守。有關負責人提到,考慮到第一批風光大基地必須在年底前併網,全年集中式光伏新增裝機還有提高。另據行業機構統計,全年裝機在直流側預計達到200GW。

根據光伏行業協會數據,今年前10個月,我國光伏新增裝機超過140GW,同比增長145%,屬於近10年來最高增速,且多數月份的同比增長都超過了100%,3月份最高超過了400%。

在上游製造方面,各環節均創下新高。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國內多晶硅產量約114萬噸,硅片產量約460GW,電池產量約404GW,組件產量約367GW,同比增速分別爲86%、79%、74%、72%,上述產量規模均已超2022年全年水平。

不過,根據機構統計,2023年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環節產能預計均將超過800GW,遠超終端需求預測,由此引發的產能過剩現狀,幾乎成了各環節企業普遍面臨的風險。國金證券在研報中預測,2024年全球光伏需求同比增長30%至490GWac(對應組件安裝量約650GW、產量650-700GW):中國有望在超高基數下保持增長,但增速或略低於全球平均水平,海外市場則將更充分享受組件價格下降和加息結束的紅利。

科技部國家科技專家周迪告訴財聯社記者,光伏行業具有較穩定的成長性,但過程中有明顯的週期性特徵。影響光伏週期的因素是供給,需求和技術。當前行業處於下行週期的底部,有逐步企穩的跡象,但中短期全球產能過剩,未來企業間將出現分化,電池轉換效率高、大組件企業將取得更大的優勢。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今年11月,就有業內人士指出,即使“先進產能”的代表TOPCon電池,可能也會面對產能過剩的風險。有分析人士指出,在產能出清的背景下,“投產之日即虧損之時”已經成爲衆多企業面對的風險。

“量增價減”成常態

造成業績承壓的原因,首先與價格頹靡有關。事實上,在各環節“量增”背後,也紛紛難逃“價減”的衝擊。此前兩年,光伏行業上升週期中規劃佈局的新增產能在2023年陸續釋放,直接導致光伏產業鏈價格跌至底部區間。

首先是“瓶頸”環節多晶硅,其價格從二季度開始“雪崩”。根據硅業分會最新消息,目前N型硅料成交均價爲6.8萬元/噸,環比下降0.29%;單晶緻密料成交均價爲5.95萬元/噸,環比下降1.16%。相較一季度最高25萬元/噸的價格,跌幅超過75%。

不僅多晶硅,曾經僅次利潤豐厚程度僅次於多晶硅的硅片環節,同樣面臨價跌壓力:臨近2023年底且2024年一季度持相對悲觀預期的前提下,多數企業開始向市場集中拋售庫存,硅片價格一度出現非理性下跌。根據硅業分會最新消息,M10單晶硅片(182mm/150μm)成交均價降至1.92元/片,周環比降幅7.69%;N型單晶硅片(182mm/130μm)成交均價降至2.18元/片,周環比降幅4.39%;G12單晶硅片(210mm/150μm)成交均價降至3.02元/片,周環比降幅7.36%。

以出口額爲參照,根據光伏行業協會統計,今年前十個月,硅片、電池片、組件的出口分別同比增長90%、72%、34%,但同期出口總額近430億美元,同比下降2.4%。特別是組件環節,由於價格下降了50%左右,導致出口額反而下降了4.6%。

一位頭部組件企業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目前整體訂單和開工率還處於較好的水平,特別是在補齊上游N型電池產能後,在產品質量方面得到下游客戶更好的認可。但是,對於企業來講,這部分一體化的紅利並沒有留存在企業內部,而是作爲參與這種“低價競爭”的支撐。

談及“內卷”持續到何時,他認爲未來還會持續很久,但在明年情況看,光伏製造端徹底從此前的上下游利潤分化格局,轉向全產業鏈環節整體性的微利甚至虧損,一些經營不善或者成本控制不好的企業會被首先淘汰,這對於行業健康發展,其實是有利的。

“價減”還表現在光伏企業的融資規模縮減。據光伏行業協會不完全統計,由於金融政策階段性收緊,部分光伏企業上市募資受影響,2022年新上市光伏相關企業達15家,2023年截至目前僅爲5家。此外,有40家左右的光伏企業已更新IPO進展,但進度可能會延緩,未來也可能會不斷有IPO終止的消息傳出。

在市值方面,相比較於巔峰期一度接近20家產業鏈公司達到千億市值,目前僅有隆基綠能(601012.SH)、通威股份(600438.SH)和陽光電源(300274.SZ)三家公司總市值還在千億之上。

目前,光伏產業正在面對來自經營業績和估值下滑的雙重壓力,也讓曾經蜂擁而來的跨界投資者重新考量回報收益。今年以來,皇氏集團(002329.SZ)、奧維通信(002231.SZ)等不少曾經高調跨界的光伏企業選擇離場。

業內呼籲:低價組件不可持續

需要注意的是,“勸退”跨界投資者,光伏企業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今年10月,央國企地面電站招標中首次出現低於1元/W競標價,此後組件的降價速度更是加快,僅僅兩個月不到時間,中標價格處於1元/W附近已經成爲常態。12月25日,華電集團2023年第三批組件集採(標段1-標段4)中標結果公佈,中標企業分別爲晶澳科技、正泰新能、天合光能、隆基綠能,最低中標價爲1.057元/W,爲P型單晶硅組件。

但對於上游製造環節而言,過低的價格下仍然要承擔不小壓力。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在光伏年度大會上提到,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要時刻保持警惕,光伏行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持續存在,有的還在不斷地擴大,目前主要的問題就是行業的競爭加劇,產業過度擴張,產品價格下降過快,廣大企業生存壓力非常大。

根據業內測算,即使以6萬元/噸的硅料成本價格計算,組件的成本價格也要在1.1-1.2元/瓦附近。根據InfoLink判斷,在明年一季度需求能見度不高的情況下,整體價格走跌仍未止住。

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在今年光伏行業年度大會上表示,建議大型國有能源企業不要再採取低價中標的招投標方式。

高紀凡認爲,海外佔了光伏全球市場的60%,但很少看到海外的能源企業採取低價中標的方式。他建議行業協會與商會組織光伏企業開展自查自糾,自覺規範銷售行爲,加強行業自律,避免陷入虧損的價格戰,中國光伏企業應該通過不斷地創新和價值創造,助推光伏行業高質量發展。

傳播星球聯合創始人、行業觀察者由曦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央國企地面電站招標追求低價的現象,反映了當前市場競爭激烈和產能過剩的現狀。一位組件企業負責人則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價格的慣性和多數企業的產能成本關係會影響組件的市場價格。目前,主流廠商的產品仍然存在一定的同質化現象,產業鏈價格下降的紅利被動讓給下游,以爭取市場,

“這一情況在明年也很難有太大改變。”該企業負責人認爲,光伏行業需要持續健康發展,今後還要面對新型電力系統改革等大量的工作,市場價格不合理波動極大消耗行業發展預期,這是在明年需要持續關注的問題。

關於此輪過剩調整的週期需要多久,目前業內觀點不一。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在此前接受財聯社等媒體採訪時認爲,用市場的規律去看,階段性的產能過剩非常正常,而且與一個未來還具有足夠成長空間的新興行業相比,今天的過剩僅僅是發展過程的一個小波浪。

在他看來,過剩幾乎都會在短的時間,半年、一年或者稍微長一點的時間,重新取得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