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缺很大!10年後重症恐無人治療 連臺大也招不滿

受制於健保點值的制度,兒科成了不賺錢的弱勢科別,尤其重症次專科更難吸引年輕醫學生投入,未來恐影響孩童就醫權益。(圖/123RF

臺灣2023年新生兒卻再創歷史新低,僅有13萬5571人,不但少子化加劇,全臺也出現兒科醫師荒,就連龍頭臺大醫院今年也出現「招13人只來6人」,首次發生招不滿的窘境。衛福部長薛瑞元曾受訪坦承,「再過10年,重症孩子在臺灣可能沒有醫師可醫,必須送到國外去。」

根據衛福部統計,專科醫師覈准給證人數,2018年兒科醫師約135人,佔比約1成,到了2022年,兒科醫師約126人,但佔比卻大幅下跌剩2.5%。兒科醫師每年有130位住院醫師名額,兒科醫學會預估到8月1日,今年大約僅能招募到8、90人。

臺大兒童醫院院長李旺祚受訪時表示,在他記憶中,這是臺大醫院小兒科第一次發生招不滿住院醫師的情況,問題很嚴重。因爲住院醫師不足,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3月開始,院內兒科的一線假日值班醫師年齡提高到60歲,也就是說連主治醫師都必須要跳下來值班。

「2000年時,我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時,每年大約6~7個住院醫師,現在大概只有1個而已。」南投市佳成小兒科院長婁曉東透露,兒科項目包山包海,根本就是個「小內科」,但人力配置卻比不上內科。「再加上不是賺錢的單位,在醫院裡根本擡不起頭!」

婁曉東指出,在現今健保制度下,兒科的科別弱勢就在於給付項目較少。「以耳鼻喉科爲例,它一樣可以幫孩子看感冒,若以棉棒在喉頭擦藥,就算局部治療,給付金額較高,反觀兒科完全沒有這些項目,就連幫孩子吸鼻涕都是免費服務。」

除此之外,兒科也沒有自費項目,過去自費疫苗較多,但如今政府的公費疫苗涵蓋範圍大,而發展遲緩、語言障礙等目前很夯的自費項目,又多掛在復健科之下。「所以又忙、又賺不到錢,這就是兒科醫師的生活。」婁曉東說。

兒童重症醫學更難招募住院醫師,婁曉東說,就算在20多年前,許多醫學中心的兒童重症就已經是「單傳」,現在更不用說。不只如此,在少子化的狀況下,兒童患者人數變少,讓部分兒科醫師在面對重難罕症等小病人時,專業能力會不足。

衛福部長薛瑞元承諾將補助兒科醫師出國研習,累積重難罕症患者的治療經驗,同時也將撥出金費提供醫師津貼。(圖/記者周志龍攝)

衛福部長薛瑞元曾坦言「再過10年,重症孩子在臺灣可能沒有醫師可醫,必須送到國外去。」衛福部爲此研擬補助兒科醫師出國研習新技術,才能累積急重難罕症患者的治療經驗。

婁曉東認爲健保對小兒科的給付應適度調整,才能讓人才願意投入。健保署日前也拍板,兒科加護病房、新生兒住院診察費等給付全數加成,預計支出3.38億元。如果是服務未滿4歲兒童,門診加給13%,最快5月上路,希望能增加醫師投入兒科意願。

衛福部也在兒童節之前宣佈將挹注2億元經費,提供「兒科住院醫師津貼」,每人每月1萬元、兒童重難罕症四大領域研修醫師津貼每人每月1萬元、小兒外科研修醫師每人每月3萬元,並補助重難罕症人力培訓醫院,每家補助560萬元至1200萬元不等,以支持兒科醫師人力培訓養成。

不過,臺大醫院醫師黃立民認爲,多數兒童都是因爲一般疾病如腸胃炎、尿道感染、生長髮育等至小兒科就診,這類病人佔比超過95%,着重調升急重症住院診察費,對兒科醫師留任幫助不大,也難吸引醫學生選擇兒科。

更多 CTWANT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