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最早是怎麼來的?

“二十四節氣”最早是怎麼來的?

從西漢《太初曆》開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完整地寫入農曆,它具有天文年曆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種天象對應。

東漢時期的王粲在《務本論》也說:“種有常時,耘有常節,牧有常期。”

由於“節氣”反映了時候、物候、氣候的變化規律,所以,它又可以作爲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二十四個節氣對於後世曆書製作影響很大,它是中國傳統氣象學的核心理論之一。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爲“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定氣法”把太陽黃道的度數360°劃分爲24等份,隨着地球公轉,每移動15°就轉換一個新的節氣。

這樣,每個月兩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古人又將二十四節氣分爲“分”“至”“啓”“閉”四組。

“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稱“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稱“二至”;“啓”是立春和立夏,“閉”則是立秋和立冬。因此,這些加起來就是民間所稱的“八節”。

【置閏法】

這是農曆用來協調陰曆年與陽曆年之間天數的方法。

現行的農曆置閏法是採用“十九年七閏”,也就是每隔兩年到三年,就必須增加一個與上一個月相同的農曆月份,這個方法是依據二十四節氣來定的。

從立春順序到大寒,第奇數個就叫節氣,第偶數個就叫中氣。其中沒有中氣的月份就被稱作上一個月的閏月。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附:描寫節氣的古詩詞】

五絕·小滿

夜鶯啼綠柳,皓月醒長空。

最愛壟頭麥,迎風笑落紅。

《五絕小滿》是由宋代詩人歐陽修所創作的一首描寫小滿節氣時的風景詩。

翻譯成現代漢語表達就是:

小滿時節,夜鶯在茂盛的綠柳枝頭自由自在地啼鳴,明月照亮了萬里長空。

我最喜歡觀看這個時節田壟間的麥子了,在初夏的風中輕輕搖曳笑看那滿地落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