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煙卡遊戲”的教育密碼

近來,兒童“煙卡遊戲”引起社會的關注和家長的擔憂,人們急切地需要理解兒童“煙卡遊戲”這一現象,瞭解這一現象背後兒童的心理狀態和行爲動機。科學地解釋兒童“煙卡遊戲”現象,及時地爲家長和教師普及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提升他們的教育素養,幫助他們更好地瞭解和認識兒童,具有重要意義。

“煙卡遊戲”表達兒童衝動和興趣

從心理學上看,兒童迷上“煙卡遊戲”,是他們的收集衝動發展成熟的外在表現。在人生不同階段,人類可能都會有收集的衝動,如嬰幼兒收集小石頭,某些成人收集各種鍾愛的包包和鞋,老年人收集廢舊物品。國外兒童研究發現,十歲左右是兒童收集本能達到高峰的時期。

在本質上,收集煙卡是兒童探索、交流、製作和藝術設計等多種衝動的集中表達。兒童並不僅僅在收集,還在從事着其他與之相關的活動。所以,收集煙卡,從成人角度來看,可能只是單純的外在行爲,爲了收集而收集。但是,從兒童角度來看,他們的目的不在收集行爲本身,而是在創設一種環境,一種有共同話題,可以進行自由交流、邏輯思考、藝術欣賞、數學計算和實踐動手(摺疊和拍打)等共同活動的社會環境。這就是爲什麼兒童“煙卡遊戲”除了收集之外,還包括計算、買賣、討價還價和集體商議等其他活動。這也就解釋了,爲什麼兒童更喜歡收集那些顏色和圖案更特別、更稀少的煙卡——它們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換句話說,兒童收集煙卡並不是對煙卡本身感興趣,而只是在創設一個機會和社會環境,讓他們可以去探索、交流、製作,進行藝術設計,滿足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煙卡僅僅是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人無時無刻不在與環境發生着相互作用,尤其是未成年的幼童。整個世界對他們而言都是新的,他們需要去了解和適應自己生存的環境。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是決定他們能否成功生存下來的關鍵。所以,他們的需要就是他們的興趣。對兒童而言,“煙卡遊戲”僅僅是在表達衝動,滿足內在需要,至於用什麼表達和如何表達,他們是不在乎的,無關緊要的,可以是小石子、小卡片和樹葉等。事實正如一些家長所認識的那樣,不同時代的兒童收集的東西是不一樣的,他們小時候和現在的兒童在收集的具體物件上是非常不同的。

誠如法國哲學家盧梭所說,我們自以爲了解兒童,其實我們對兒童一無所知。恰恰是由於我們對兒童瞭解得不充分,讓兒童內在衝動和興趣的表達流於偶然和盲目。兒童到底是收集明信片還是煙卡,是出於方便的考慮,日常生活中容易得到的東西,而那些沒有用到、難以得到的,則會想方設法去獲得。

教育基於兒童內在衝動和需要

西方文化分期理論表明,種族發展與兒童發展有着一一對應的關係。胚胎學研究也發現,人類個體發展是以快鏡頭的方式走過人類種族經歷的漫長演化歷程。一般而言,當人類種族發展到定居和固定配偶、組織家庭的時期,也就產生了強烈的收集衝動,即收集本能達到頂峰,與兒童的十歲左右相對應。顯然,即使是動物也有收集本能,比如,小松鼠、貓和狗等。所以,強行禁止和壓抑兒童收集本能的表達,從兒童長期發展來看,是有害的。一旦遭到壓制,這種來自人類天性中的本能和衝動不僅不會消失,還會潛滋暗長,輻射影響到其他心理衝動和需要的正常表達和滿足,甚至在成年期以各種不正確的方式表達和顯露出來。事實上,很多成年人的心理疾病,比如過度的收集癖和偏執傾向,正是兒童期這些正當需要和衝動沒有得到合理滿足和表達的扭曲、畸形結果。

教育基於兒童內在衝動和需要。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兒童收集本能及其所表現出來的強烈好奇心、探究欲和實踐動手傾向,在本質上接近或非常接近科學方法和態度。前者是後者的萌芽和胚胎,後者是前者的自然生長物和果實,沒有前者就不可能有後者。無中難以生有,教育的起點應該是兒童自身的內在衝動和需要。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兒童的衝動和興趣無所謂好壞,它們是教育的自然出發點和資源,利用它們,就能事半功倍。我們要將教育建立在兒童內在興趣和需要的基礎上,減少學習上的衝突和牴觸情緒。相反,如果輕視乃至無視客觀存在於兒童身上的自然興趣和需要,教育就必然變成人爲的和強加的,絞盡腦汁地設計各種費時耗力的機械手段,從外部強行灌輸,藉助於死記硬背和填鴨方式,卻事倍功半、適得其反。英國哲學家羅素認爲,兒童本來是喜歡學習的,是不適當的教育讓他們厭惡學習。

調查發現,中國兒童和國外兒童都存在收集衝動,同樣也是在十歲左右表現得特別明顯。在如何利用兒童收集衝動方面,國外已經有了相關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結論。實驗表明,將兒童收集衝動遷移運用到科學教育中,是有價值的,也是可行的。

恰當利用引導兒童衝動和興趣

有效利用和積極引導正在成熟的兒童本能和衝動,將它們運用於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原則之一。相反,過早或過遲,特定衝動的發展還不成熟或已經過了高峰期再進行利用和引導,即使付出更多努力,仍達不到應有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和家長要經常、仔細、有耐心地觀察兒童的表現,敏銳、及時地預判哪些衝動正在成熟,努力尋求表達,並在此基礎上,有目的、有計劃地選擇和組織相關活動。比如,在利用兒童收集衝動方面,可以帶領兒童到大自然收集動物、植物和礦物岩石樣本、標本,再讓他們將收集到的真實的、有各種形狀和顏色的樣本、標本進行科學整理、記錄、命名和歸類等。

這樣做不僅可以達到使兒童鍛鍊身體的目的,還可以收穫額外好處:一是讓兒童走進大自然,認識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瞭解各種動植物的生活習性,研究各種動物的“家”,認識各種礦物岩石的性質和功能,學會保護環境。二是使兒童熟悉各種動植物和礦物岩石的名稱、性質、功能和分類等,對其進行科學教育啓蒙,爲他們將來的專門化科學研究奠定情感和知識基礎。三是引導兒童初步掌握科學的實驗觀察方法,像真正的科學家那樣去收集、記錄、比較、歸納、假設、驗證和推理,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使其學會收集和分辨各種證據及其重要程度,判斷它們與問題的相關性。四是滿足兒童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的需要,幫助兒童發現大自然的美,發現色彩、線條、圖案、形狀和節奏等存在於大自然的美的元素,從事與大自然相關的美術、音樂和文學創作,瞭解人類是如何運用符號去認識和描繪大自然的,理解符號的作用和力量,學會準確、生動、自然地運用符號這個強有力的工具。五是增強兒童動手操作和實踐規劃的能力,像工匠那樣用各種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去製作動植物模型等。

總之,兒童的衝動和興趣不是目的本身,它只是爲教育提供契機和槓桿。加強兒童研究,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引導兒童的自然衝動,讓它們發揮更大的教育價值,是教育應該做的事。教師和家長的作用在於,提供材料和環境,幫助兒童將他們的自然興趣和衝動持續向前發展,既觀照當下,也考慮未來,爲未來做準備,播下科學家、藝術家和工匠的“種子”。當然,能否及時發現兒童特定衝動的成熟,依賴於家長和教師長期、細緻的觀察。而如何利用兒童的衝動和興趣,則依賴於家長和教師的知識、眼界、勇氣和想象力。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