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最前線/系統性應變 強化防災機制

臺灣地處亞熱帶、颱風頻繁的區域,每年大約會有三至五個颱風對臺灣造成直接影響,並帶來程度不一的災情。同時,臺灣也是許多重要供應鏈的座落地,如半導體、石化、紡織等。若是沒有針對颱風做好合理的應變措施,小則影響各別工廠的運作,大則造成供應鏈的「斷鏈」。

企業對臺風的因應作爲,可以略分爲前、中、後三部分。

颱風來臨前,首要是硬體設備及環境的強化,像是門窗加裝木板、花盆及各種懸掛物的加強固定、排水溝渠事先疏通等,廠務人員應該先就整體廠區有可能發生意外的區域做一次全面盤點,並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做好防颱措施。

此外,針對颱風來臨時的緊急應變小組配置、員工的出勤條件與交通方式等,管理人員也要在狀況發生之前做好沙盤推演,以避免颱風當下決策與布達系統無法正常運作。

颱風來臨當下,緊急應變小組除了待命之外,也要隨時關注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消防署等主管機關的網站、App情報,並透過員工熟悉的通訊管道,及時宣佈相關訊息,以及進行人員的任務分配與工作協調等事宜。

颱風過後,最容易發生墜落災害的營造業,要先檢查施工架及擋土設施等臨時構造物,確保安全無虞才能讓施工者復工。

而浸泡在水中的區域或是有電力設備,必須加裝絕緣裝置以確保臨時用電安全。在潮溼場所使用移動式電動機具,應於連接電路上裝設「漏電斷路器」,以確保用電安全。

災害的預防與處理,不僅僅是一項「臨時性」的作爲,其實也考驗着企業是否有「系統性」的應變機制。因爲從組織的建立、作業流程的規劃與演練、實際執行的檢討與修正,在在考驗着企業是否有足夠的執行力,並且將防災文化深入組織中。

若是企業可以藉由防災機制的強化,提高團隊的危機意識與執行力,那麼這樣的競爭力當然也可以應用在企業運作的方方面面,成爲永續經營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