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優勢

原標題:發揮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優勢

近年來,我國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很多地方呈現老齡人口規模龐大、進程快速、空巢老人和失能老人多、老年人壽命延長但整體健康狀況欠佳等特點。面對老年人口,特別是失能和高齡老人,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和日常生活照料服務需求與日俱增並相互疊加,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應運而生。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做些什麼?康健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家庭醫生簽約和全專聯合診療服務爲抓手,實現對轄區老人“預防—治療—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的爲老服務鏈,重點打造“醫養護居送”老年人全生命週期健康服務理念,構建“60(健康關愛)—80(銀齡關愛)—100(晚霞關愛)—安寧療護(燭光關愛)”爲老服務體系。

“醫”,爲社區醫養結合奠定堅實基礎。主要是爲住養老人開展巡診、中醫康復、遠程診療等“醫老服務”。提供簽約基礎服務包和健康體檢、中醫藥保健、指導申請長護險、轉介養老等老年個性服務包,開展認知障礙、大腸癌、肌少症等早篩項目,開設全科、中醫、康復、藥學等18個專病門診。依託市級社區示範康復中心建設、康復機器人等康復設備,做強社區家門口康復服務;依託區域醫聯體“互聯網+分級診療”平臺,實施全專雲診療服務;依託5G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平臺,開展5G遠程查房、5G遠程超聲,探索研發5G健康服務艙全息掃描和大數據集成個性化健康評估與干預指導,讓住養老人在家門口享受區域同質化診療的數字紅利。

“養”,爲社區醫養結合搭建有效載體。內設養老院分區管理、設置同址,提供每日巡診、醫護同源、門診服務同質、日常照料同心,社工定期開展互動同樂的養老服務。通過協議服務轄區4家養老院和1家長者照護中心,定期巡診、健康指導。搭建互聯網+遠程探視“零距離”平臺,讓住養老人與家屬線上“面對面”交流,實現親情互動。

“護”,爲社區醫養結合提供專業照護。依託社區護理中心建設,提供慢性病專科護理、養老機構康復護理、居家人員個性化護理,爲住養老人提供更優質的“護老服務”。實施“互聯網+護理”,通過家庭病牀、臨時出診等服務,爲社區居家老人提供個性化居家支持性和維護性護理服務。

“居”,爲社區醫養結合提供便捷樂園。家庭醫生團隊提供家庭病牀、臨時出診、老年人長護險評估及分級服務、健康體檢、健康管理、安寧療護等“居老服務”。

“送”,爲社區醫養結合構建更有尊嚴的生命港灣。提供臨終關懷、癌痛鎮痛、PICC維護門診,轉介安寧療護病區或居家等“送老服務”。聯合臨牀專科、生命倫理學、社會學及高校、學術團體等,開展基於全科醫學下安寧療護多專業團隊服務模式。與有關社會組織合作,定期開展志願服務,推廣生命教育,跨界融合芳香療法、藝術進病區,給予疾病終末期老人和家屬身、心、社、靈安慰。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還能做些什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爲推行醫養結合的支持平臺,立足自身的醫療優勢,對社區內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基本疾病診治與醫療護理服務,以及持續的康復護理、健康管理等服務,初步形成了醫療衛生服務支撐健康養老的發展格局,但仍然存在健康養老服務供需不平衡、匹配度不足,面向高齡、失能、殘疾、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照護能力相對較弱,家庭健康養老需要持續提升等問題。

基於此,相關部門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需持續加力。一是持續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健康養老服務供給。推動老年護理牀位建設,依託上級部門醫養結合方面的規劃與部署,緊密聯繫區域性醫療中心,提高養老醫療康復護理服務的供給能力。二是加強家庭醫生團隊建設,將符合條件的診療、康復、護理、社會工作、健康管理等類別專業人員納入家庭醫生團隊,豐富家庭醫生團隊內涵,在科研立項、評獎推優等方面向家庭醫生團隊傾斜,提高家庭醫生團隊的工作積極性。三是積極探索財政、人保、價格聯動等多渠道補償機制,建立有利於調動家庭醫生和醫養結合養老機構醫護人員的績效工資機制,並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績效考覈制度,保障養老服務質量。進一步研究完善上門醫療護理和家庭病牀服務的內容、標準、規範及收費和支付政策,建立健全保障機制。四是支持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上級醫療衛生機構、養老機構組建醫養聯合體,使其發揮各自專業特長,形成優勢互補;內部建立有序轉診、雙向轉介機制,更好地滿足老年人治療期住院、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以及安寧療護一體化的健康養老服務。五是強化以社區爲平臺的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完善社區醫養結合服務圈,推進社區嵌入式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發展,鼓勵各類主體在社區設立集醫療、康復、護理、生活照護等服務於一體的醫養結合機構。發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醫養結合服務的支撐輻射作用,一方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將醫養結合服務作爲其主要功能,積極與社區內的養老機構,如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社區居家養老綜合護理中心、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等簽約合作;另一方面完善家庭醫生和全科醫生團隊建設,與老年人開展簽約上門醫療服務,擴大家庭病牀和家庭照護牀位的覆蓋面。六是推進“互聯網+醫養結合”建設,積極探索“互聯網+護理”“互聯網+醫療”“互聯網+家庭醫生”等服務模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研發可穿戴的老年人健康支持技術和設備,探索開展遠程實時健康監測等信息化服務,爲做好老年健康服務提供信息支持。

(竺瓊,上海市徐彙區康健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

來源: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