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 | 貴州惠水縣排樓村以村規民約破除陳規陋習 文明鄉風吹進千家萬戶浸潤村民心田

□ 本報記者   王家樑

□ 本報通訊員 司朝元

“娶兒媳、嫁女兒、破舊俗、創新意。”

“紅白事、打招呼、莫鋪張、別浪費。”

如今在排樓村廣場右側牆上,288個字的“三字經”村規民約異常醒目,如排樓村的“家規”一樣,時時潛移默化地提醒着村民。

排樓村位於貴州省惠水縣的西南部,是一個充滿活力與希望的小村莊,同時也是“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該村共442戶1735人,走進村子,村道平整乾淨,民居院落滿是綠樹鮮花,一股文明新風撲面而來。

“排樓村也曾經歷過發展的煩惱。”駐村第一書記盧賢鋒回憶說,“最突出的要數過去陋習成風,就像身上揹着幾座大山,壓得村民難以起身,無處用力。”

2013年,排樓村濫辦酒席現象嚴重,狀元酒、建房酒、幫幫酒……各種酒席層出不窮,吃酒成羣結隊,羣衆吃酒送禮苦不堪言。

必須剎住濫辦酒席歪風。

爲此,排樓村村委會秉承“爲村民幹實事”的理念,從解決羣衆反映強烈的“人情風”“送禮風”“吃喝風”“攀比風”問題做起,通過集體討論研究、表決通過了簡單易記、朗朗上口的“三字經”村規民約,以村規民約共治大操大辦、重殮厚葬、封建迷信等陳規陋習。隨着整治工作的深入推進,排樓村村風民風開始發生變化。村民積極響應號召,紅白喜事都在約定範圍內舉辦,在紅白喜事辦理上不攀比、不講排場、勤儉節約。昔日的陋習重災區,如今已蛻變成和諧穩定、發展有序的文明典範,排樓村的精神風貌煥然一新。

與此同時,惠水縣創新性地搭建了全省首個“農村電子普法站”,普法站發展出兩支爲村級發展提供法治保障的隊伍,其中一支是村級“普法員”隊伍;另一支是村務法治工作“專家團”,主要由縣法院、縣檢察院、縣公安局、縣司法局、律師事務所等單位人員組成。兩支強有力的隊伍,爲排樓村基層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排樓村近年來又創新探索出以自治領路,法治鑄魂,德治強基的三治融合模式,實現了零上訪、零發案、零事故、零涉毒、零邪教目標。”盧賢鋒說。

鄉村振興,法治同行。截至目前,全村葡萄種植面積500畝,累計向羣衆發放分紅資金105萬元,發展經果林1300畝,“中國小黃姜之鄉”品牌享譽全國。排樓村先後獲得“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全國文明村(鎮)、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以及全省黨支部標準化規範化建設示範點等諸多榮譽。